?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和谐社会需要区域之间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需要区域内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区域经济没有差距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差距过大又会引发严重问题,只有协调发展,才能走向和谐。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和谐社会是指区域人口、 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关系的协调,表现为区域差距适度,区域关系良好,区域发展健康,区域优势显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区域和谐是地区间形成合理的分工,相互竞争合作,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形成区域经济优势。区域和谐的条件要求区域与区域的关系是平等的,各区域的发展应该得到同样的重视,区域之间应当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国内外的经验均证明,正确处理区域关系,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但由此也引发了区域之间差距不断加大的问题。为了缩小差距,国家实施了四大区域发展战略。但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继续扩大的现象仍然存在,它直接导致欠发达区域经济的发展难度加大,人才跨区域外流,投资效益和资源效益跨区域外溢。如果这些现象不及时解决,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目前,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首先,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缺乏联动效应。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东南沿海的经济优势日益明显,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西部地区的拉动作用却不明显,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没有形成良好的经济联系和互动关系。其次,各区域之间市场化水平参差不齐。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不仅低且不完善。第三,各区域之间产业结构趋向雷同。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各区域和各大城市间均实行“赶超战略”和“逆向开发战略”,导致区域间都把投资的重点集中在投资少,见效快的少数几个行业上,致使各区域间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必将出现原材料争夺,市场封锁,从而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恶性竞争。第四,各区域之间行政的刚性因素影响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突破传统的行政区划的限制,冲破行政管理体制的界限,以市场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区域间的合理分工、资源的合理配置、产业的相互协调、资金的互为融通、技术的相互渗透、人才的互相流动的现代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但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是使本地区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保护并发展本地区微观主体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融合。
基于此,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就必须建立新的区域合作机制。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首先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区域组织机构形式多样,其主要职能应该是:定期与各区域互通信息;组织编制区域合作框架和概念性规划;牵头组织对区域内重大经济社会活动的预评估等。其次要建立相应的契约机制。开展有实际效果的区域合作,需要大家共同协商后能够兑现各自的承诺,如发生区域利益纠纷,求助政府对履约方给与保护。必须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区域增长极具有扩散和集聚效应,能很好地带动周边城市、乡村的发展,能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有效地增强区域的竞争力。经济发展落后的区域可以参照区域增长极的方式,优先发展具有区位优势、经济优势的大省,在其辐射下带动周围城市、乡村的发展及各类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带动各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增长极应该是多元化的,根据各区域的不同情况,既可以是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增长极,又可以是全国多层次的经济增长中心,还可以是以中心镇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的网络化增长极。
必须促进区域之间合理分工。合理的区域分工是区域逐步缩小差距、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合理分工应遵循的原则是:一,坚持以市场规模为区域分工的出发点。市场规模扩大要求分工深化,深化的分工又会促进市场规模发展,它体现了二者的因果循环和正反馈关系;二,坚持扬长避短的原则。各区域应从各自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出发,合理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正确选择适合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导产业,尽量维持和提升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以保持和提升各区域的竞争力。最后是注重区域分工的经济效益。区域分工的效益有不同的层次,这就会给不同的区域带来不同的利益,因此必须考虑以区域整体利益为目标,减少分工的成本。
必须实现区域之间的联合与互动。从战略上讲,没有各区域的平衡发展,和谐社会就难以形成。因此,强化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的联动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联动效应有三种方式:一是资源联动。发挥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通过资源开发,把落后区域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当地的市场优势,同时又可以缓解发达区域资源短缺的状况,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二是产业联动。发达区域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可以将部分产业转移到欠发达的区域,这些区域在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转移中,可以带动自身的工业化进程,实现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这种效应可以缓解发达区域产业升级和欠发达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推进跨区域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从而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三是市场与科技联动。各区域间广泛开展多种方式的技术合作和攻关,共同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加快科技产业化的速度和效率。(郭力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