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无论感冒、发烧、拉肚子,亦或湿疹、过敏,来到医院,医生一般都会说“先扎个手指,验个血常规吧”,血常规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而当家长面对报告上近30种高高低低、密密麻麻的参数时,往往是一头雾水。本期我们就来科普血常规。
什么是血常规
所谓“血常规”,就是通过采集微量末梢血或静脉血,进行全血细胞计数,以及必要时使用显微镜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对其中红、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等各项血液系统参数进行质和量的分析,以辅助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许多疾病在病因不明时可以通过血常规化验进行初步判断。
血细胞系统可以分为三大家族,即白细胞家族、红细胞家族和血小板家族。
走近血常规的三大家族
白细胞(WBC)家族
白细胞家族十分庞大,分为五大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它们统称为机体的免疫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吞噬病原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保护机体。
白细胞家族总数升高主要见于两类疾病: 反应性增高: 多见于急性细菌感染、严重烧伤、急性出血、术后等;肿瘤性增高:如白血病。
白细胞家族总数降低见于: 病毒感染,儿科最为常见。病毒感染的白细胞总数在疾病之初可以不升高或者正常范围。此外物理、化学因素、血液系统疾病或伴脾肿大的疾病、结缔组织疾病、遗传性疾病等也可导致白细胞总数降低。
白细胞家族中,除了要看白细胞家族总数的变化,五分类的变化更为重要,因为它们的变化或相对比值都蕴藏着不同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是抵御细菌的重要免疫细胞。一旦细菌入侵机体,出现炎症,中性粒细胞就大量聚集到感染部位,包围并吞噬细菌。因此,当中性粒细胞增高,一般提示存在细菌感染。
●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0%~40%,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是抵御病毒的重要免疫细胞。当病毒突破人体第一道防线后,淋巴细胞、NK细胞在第二道防线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当淋巴细胞升高,主要提示各类病毒感染,除此之外,还见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
●单核细胞:升高在儿童最常见EB病毒感染,其他少见病原感染有伤寒、结核、疟疾等;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霍奇金病等;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恢复期。降低无临床意义,因为单核细胞本身在人体内的含量就很少。
●嗜酸性粒细胞:是参与免疫反应和过敏反应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可能是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导致,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寄生虫感染或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
●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机体免疫反应和过敏反应。升高提示:过敏性鼻炎、寄生虫感染等。慢性荨麻疹、抑郁/焦虑以及应用皮质激素会引起嗜碱性粒细胞的降低。
值得提醒的是,婴幼儿及儿童的白细胞家族及相对比例出现升高或降低,不见得都是病理性的,因为白细胞数量还会受到生理状态的影响。 从新生儿到青春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例会不断发生变化,直到青春期才与成人类似。因此,不同年龄段的白细胞参考值范围是不同的。另外,白细胞存在“早晨低、下午高;安静低、运动高;休息低、进食高”的波动性变化。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才能更好地区分病理和生理性异常。
红细胞(RBC)家族
红细胞家族包括红细胞总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CV)等。
红细胞总数升高可见于:身体缺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
红细胞总数降低可见于:急性失血、白血病以及各类贫血。
在儿科临床,红细胞家族最常充当的角色,就是诊断和鉴别诊断婴幼儿及儿童贫血,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贫血类型那么多,该如何判别呢? 首先,请记住这句话: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好比两大族长,用来初步判断是否贫血;而MCV、MCH、MCHC等其他家族小成员则用来辅助判断是哪一种类型的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贫血类型,是由于体内铁缺乏造成体内贮存铁耗竭、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进而影响红细胞生成所引起的贫血,表现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同时MCV、MCH、MCHC也降低,这类贫血铁剂治疗有效; 由于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表现为MCV、MCH增高,MCHC正常,这类患儿需进行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的补充治疗。
研究表明,贫血不仅影响疾病治疗的预后,还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发育。 据WHO报告,在儿童及孕妇等主要贫血人群中,缺铁性贫血发病率高于50%。因此提醒各位家长:处在快速生长发育期的宝宝们平时一定要均衡饮食,增加膳食中铁的摄入,并且定期体检。根据《儿童健康检查技术服务规范》建议血常规筛查贫血:6~9月龄儿童检查1次,1~6岁儿童每年需检查1次,以筛查是否有贫血。若发现贫血,要积极寻找造成贫血的病因,治疗原发病。
血小板(PLT)家族
血小板家族也包括五个成员:血小板总数、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大血小板比率。对家长而言,只需关注血小板总数就可以了。
血小板总数减少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其中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儿科临床最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是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等。所以,若报告中出现血小板总数偏低,特别是小于100x10*9/L,需格外注意,尽快找专科医生就诊。
在血常规报告中,也偶尔会遇到血小板轻度增高,无需过度紧张。 因为血小板可反应性轻度增高,常见于感染、骨折、出血和手术后。此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肿瘤骨髓转移等疾病,血小板也会增加。
总之,在儿科临床,血常规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一项检查。 当然,血常规也不是万能的,作为一项基础检查,临床医生通常需根据血常规的结果,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进一步完善其他检查,以综合判断来明确诊断,或用于治疗后随访等。
检验小常识:哪些项目需要严格空腹?
需要禁食项目:
1.糖代谢: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等;
2.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脂蛋白a、载脂蛋白E、游离脂肪酸等;
3.骨代谢标志物:骨钙素、I型胶原羧基β特殊序列、骨碱性磷酸酶等;
4.血小板聚集;
无需禁食项目:
全血细胞分析、微量元素、感染性标志物、病原体抗体等检测一般无需禁食。
宝宝的禁食要求是怎样的?
婴幼儿的禁食要求与成人不完全相同,空腹一般指禁食后8~12小时。 对于婴幼儿,既要保证血标本采集的质量,又不能让受试者禁食过久,可根据以下规律来控制其禁食时间:
1.母乳喂养的受试者:只需禁食2~3小时或下次喂养之前。
2.配方奶喂养的受试者:禁食3~4小时或下次喂养之前。
3.已经添加辅食的受试者:一般禁食5~6小时或下次喂养之前。
4.若受试者与成人饮食差不多:禁食至少8小时。
赵梦,硕士研究生,上海市儿童医院检验科临床检验医师。专注于检验与临床、检验与患者的咨询、沟通工作。
张泓,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主任,主任技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国妇幼协会临床实验与诊断委员会常委、中国妇幼协会精准诊断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青春期分会临床验证学组副组长等职。
本文内容摘编自《为了孩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陆永忠:艺术,让孩子更亲近自然
?孩子撒谎这事,你通透了吗?
?不焦虑的家庭:让孩子找到自己
?宝宝防走失,最最重要的是……
喜欢就给个在看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