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发生了哪些大事(2008年发生了哪些大事的手抄报)

  健康,是每个国民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厦门卫生健康事业逐渐走上快车道,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幸福感稳步提升,近13年来,厦门市人口主要评价指标持续保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较好水平。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追求“健康厦门”的道路上,厦门市卫生健康系统始终贯彻落实党的卫生和健康工作方针,用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用黄金般的青春年华,用江河般奔腾的满腔热血,一步一个脚印,艰苦奋斗,出台各项规定政策,促进卫生健康事业更加平衡更加充分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

  70年风雨兼程,70年华彩蝶变。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和巨大成就,迈入新时代,市卫生健康委将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奋力谱写厦门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新篇章。

  历史演进 几度变革

  厦门市卫健委位于同安路2号,是我市卫生健康工作主管部门,并承担市老龄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整合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职责,以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的职责。

  1949年12月,厦门市卫生局组建成立,下设医政股、防疫卫生股、总务股和秘书股。“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组为厦门市革命委员会卫生组;1980年,当计划生育上升为基本国策后,计生部门独立分社;1981年,市卫生局恢复设立;1995年,与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和红十字会合署办公;2014年,我市启动政府机构新一轮改革,市卫生局和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不再保留,重新组建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9年,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挂牌成立。

  2008年发生了哪些大事(2008年发生了哪些大事的手抄报)

  ▲2019年3月25日上午,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挂牌成立。

  历史的变迁,折射的是岁月的痕迹,更呈现了市卫健委从昨天走到今天的沧桑历程。70年砥砺奋进,市卫健委的每一步发展,凝结着每一位卫健人的心血,也镌刻着全市人民的守望相助。

  筑牢“非典”防火墙

  作为一个外向型的口岸城市,我市境内外人员往来频繁,“非典”病例输入的危险时时存在,防范工作十分艰巨。我市及时成立了防治“非典”指挥部,按照属地原则,条块结合,全民动员,迅速形成从城市到乡村的防治工作网络。

  2003年3月31日,我市检出首例输入性“非典”病例。患者小柯在厦门市中山医院入院治疗时被诊断为疑似“非典”患者,我市立即启动《厦门市卫生局非典型肺炎控制预案》,并向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相关单位发出通报。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福建省卫生厅的指导下,立即将病人隔离进行救治。市卫生防疫部门立即派出专业人员进行调查,检测组采集了病人的血清、含漱液等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卫生防疫站进行检测。市卫生部门组织全市各区应急防治小组成员对所有在厦的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检诊和住家消毒工作。对分散在全市各地的某公司在港培训的返厦其他学员、病人家属、密切接触人员逐一进行追踪。次日晚,所有39名密切接触者均被追踪到位,集中进行医学观察;所在各区卫生防疫站对51名密切接触者的家属进行居家医学观察。

  在抗击“非典”过程中,我市还先后接到某即将进岛火车和某降落厦门机场的飞机有疑似病例、某台资企业疑有“非典”员工、厦门大学一位研究生出现类似“非典”症状等紧急报告,虽然最后都是有惊无险,但每当这样的突发性事件出现时,市委、市政府都果断做出部署,确保各项应急机制立即启动、各项防范措施不出现纰漏。

  2008年发生了哪些大事(2008年发生了哪些大事的手抄报)

  ▲2003年4月26日,市疾控中心酶联免疫测SARS。

  在抗击“非典”的一个多月里,我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周密部署、科学防控,建立起一个反应迅速的指挥、协调、督查系统和有效的疾病预防、监测、控制、救治体系,构筑了坚固的抗击“非典”防火墙,取得了抗击“非典”的重大胜利。

  “厦门模式”被纳入国家分级诊疗改革指导意见

  66岁的张伯患糖尿病长达20年,但是,他正在计划自己下一个人生转型——乐活到90岁。这主要是得益于他加入了我市创设的 “糖友网”。“之前,为了治疗糖尿病,我需要花费一个多小时坐公车到厦门第一医院等三级医院,现在可好了,从我家门走路几分钟就可以到社区医院,在这里看病取药,方便又有效。”张伯笑呵呵地说……

  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大医院人满为患、疲于应对的“战时状态”,2012年,我市探索将医院确诊后、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病人引导到基层就诊和日常管理;2014年,我市以居民健康为导向,从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慢病为切入点,创设大医院专科医师、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和健康管理师“三师共管”服务模式;2016年,进一步构建“1+1+N”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厦门市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

  2008年发生了哪些大事(2008年发生了哪些大事的手抄报)

  ▲鼓浪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师上门为签约患者服务

  “厦门市分级诊疗改革”入选2015年“第八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中宣部、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献礼“十九大”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央视《经济半小时》均有报道厦门市“三师共管”慢病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

  更值得关注的是,慢病分级诊疗也带动了其他常见病、多发病病人从大医院下沉到基层。以高血压、糖尿病“下沉”社区为突破口,并将规范化管理扩展到冠心病、脑卒中、慢阻肺、肿瘤等慢性病,以此带动常见病、多发病、稳定的慢性病到基层首诊。居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率明显提高,2018年签约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率达到了63.74%。

  柔性引进高端人才 促进医学水平提高

  高位嫁接,柔性引才,是我市快速提升医疗水平的创新举措。为解决我市公立医院引进高层次卫生人才难题,我市采取“双主任制”“医学院士指导平台”的柔性引才模式。特聘主任和院士团队全面参与学科发展、科室管理、临床诊疗与疑难病例会诊、科研教学、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工作,带来先进的理念、管理和技术,促进我市医学技术和医院管理水平快速提升。让老百姓感受最深的就是,随着新技术、新项目的推广应用,就近便能享受国内一流的诊疗服务。

  几年来,我市先后聘请30名专家担任三级医院学科特聘主任,使各医院很多诊疗技术达到国家一流水平,让广大患者极大获益;先后设立院士指导平台10家,合计聘任院士10名,为我市医学学科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实现了诸多零的突破。院士及特聘主任通过“师带徒”等多种方式,提升我市专科医学水平,培养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并对我市医疗卫生等重大民生战略建言献策,在医疗卫生发展、专业发展方向、医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提供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规划及指导意见。

  2008年发生了哪些大事(2008年发生了哪些大事的手抄报)

  ▲厦门市中医院专家定期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带徒弟。

  如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在林延龄院士和葛均波院士的精心指导下,成功开展“体外装载降落伞装置治疗左室室壁瘤”、亚太首创“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术”、国际顶尖的“高级生命支持技术-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多项临床新技术项目,填补了省内空白。市妇幼保健院在郎景和院士指导下率先在厦门成立妇科内分泌学组,让原本求医无门的患者及时得到诊治。

  在家门口接受顶级专家治疗渐成常态

  在家门口就能接受顶级专家治疗,享受最新最前沿技术,对厦门市民来说,这样的好事已渐成常态。目前,我市已批复设立43个“名医工作室”,柔性引进国内顶尖及一流人才及其团队近200多人。

  高水平医学人才是医疗行业的稀缺资源,更是全国范围内医疗界激烈争夺的焦点。相比全国来说,厦门的优质医疗资源还不足,无法完全满足市民的需求,如何让老百姓不出厦门就能享受国内名医的服务,实现百姓病有所医、病有良医,成了市委市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海纳百川”人才计划,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队伍,快速提升厦门市医学技术水平,同时也让厦门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得到国内知名专家的诊疗服务,减少病人赴外地就诊所造成的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市卫健委出台了“名医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通过组织引进国内名医定期到厦门医疗机构开诊,为居民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群众,补足了我市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短板。

  以复旦中山厦门医院为例,该院由上海复旦中山医院全面运营管理,除了从总部派遣资深专家常驻厦门,各学科“大咖”也时常飞赴厦门医院为患者诊治。如“大国工匠”周平红教授就在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实施了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下剜除术(ESE)等国内领先技术的高难度手术,周平红也是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内镜中心主任。

  2008年发生了哪些大事(2008年发生了哪些大事的手抄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复旦中山厦门医院院长樊嘉院士为市民看诊

  创新智慧医疗 让群众少跑路、看好病

  近年来,厦门不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充和均衡布局,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也十分注重通过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健康”体系。

  创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厦门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以慢病分级诊疗为切入点,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积极探索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如今,在厦门,全市统一的挂号预约平台让患者可以通过电话、网络、微信、App等渠道自主预约就诊,缓解“挂号难”“看病难”问题;实现了全市医疗机构就医一卡通、门诊病历一本通,患者可以使用包括现金、微信、支付宝、银联等支付方式自助结算就诊费用,患者结算等候时间平均压缩近三分之二。

  2008年发生了哪些大事(2008年发生了哪些大事的手抄报)

  ▲运用信息化手段,市民可通过多个网络平台预约看病

  值得关注的是,厦门还在全国首创搭建了智能妇儿健康服务平台,让本市孕妇可以在就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卡,通过智能妇幼系统预约分娩机构和分娩床位,缓解分娩时“一床难求”的问题;而儿科智能导诊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公布厦门市各大医院儿科门急诊等候信息,有效引导患者就诊,缩短等候时间。通过信息化手段,厦门正不断升级智慧医疗服务,让群众少跑路、看好病,大大优化了群众的就医体验。

  突出“预防为主”落实“健康厦门”行动计划

  立足新起点,面对全面深化医改征途上的诸多荆棘与挑战,市卫健委正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智慧和勇气,去担当更多使命、创造更多精彩!

  下一步,市卫健委将把“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全面落实《“健康厦门2030”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全民健康管理,健全健康城市指标体系,培育一批健康社区、健康企业、健康学校等“健康细胞”。继续加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和下沉,加快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马銮湾医院、环东海域医院等一批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开建市妇幼保健院集美院区和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投用第一医院内科综合楼等一批重点项目。2019年新增规划床位1900 张左右。

  2008年发生了哪些大事(2008年发生了哪些大事的手抄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师成为患者的“健康顾问”

  技术方面,持续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利用健康大数据研究开发便民惠民服务项目,创新健康服务新业态。推进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知晓率、使用率。建设图像智能识别平台,建设基层区域体检平台,升级完善个人智能健康档案。

  人才方面,强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深化医教融合,充分发挥厦门医学院作为福建省全科医学培训分中心及厦门市乡村医生培训分中心的作用,加大全科医师转岗及乡医的培训力度。加大全科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进一步扩大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范围,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市每万人拥有2-3名全科医生。

  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姚冠华:

  2008年发生了哪些大事(2008年发生了哪些大事的手抄报)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发展多种形式医联体、突破基层医疗卫生改革、强化慢病一体化管理、打造信息化支撑平台等,建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各级医疗机构分工明确、全科专科功能互补、预防为主防治融合、医疗卫生服务优质、上下联动密切协作,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医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除此之外,我市陆续建成投用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弘爱医院、翔安医院等一批三级综合医院,逐步推进岛内外医疗资源一体化,采取“市校合作、高位嫁接”的方式,优化扩增医疗资源,加快提升我市医疗水平。

  未来,市卫健委将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对接人民对健康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切实做好维护健康、深化医改、积极应对老龄化等重点任务,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方面迈出新步伐,开创健康厦门建设新局面。

  大事记

  1949年12月:厦门市卫生局成立。

  1952年:厦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各种防疫保健、细菌检验工作,基本消灭了鼠疫、天花、霍乱三大烈性传染病。

  1959年:市妇幼保健所成立,开启了我市妇幼保健事业规范化建设发展的新里程。

  1984年:厦门市湖里医院在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湖里开业。

  1989年1月:台湾正统中医学术交流考试团抵厦,参加在厦举行的首期台湾中医培训和考试活动。

  2000年:我市成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三项改革”。

  2001年:厦门市人民政府批转《厦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我市医改成绩显著,先后在全国医改大会上做经验介绍。

  2003年3月31日:厦门市中山医院报告检出首例输入性“非典”病例,我市启动抗击“非典”应急预案,拉开抗击“非典”战役序幕。

  2004年:厦门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卫生局《关于建设闽西南医疗卫生中心实施纲要》,我市启动医疗卫生事业现代化建设、区域化服务进程。

  2007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基于个人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被誉为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样本典范。厦门市成为全球首个初步实现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的城市。2010年1月荣获“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优胜奖。

  2008年:祖国大陆规模最大的台资合作医院——厦门长庚医院正式开业运作。这也是台湾长庚医院在大陆设立的第一个医院。

  2014年6月1日:厦门市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分院)开业,这是厦门市政府与复旦大学“市校共建”合作办医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厦门市首家儿童专科医院,开启了厦门市高位嫁接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实践。

  2014年8月:厦门市政府和复旦大学签署协议,共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

  2014年9月14日:市卫计委正式揭牌。

  2015年:“厦门市慢病分级诊疗改革”荣获“2015年度中国政府创新优秀实践”奖。我市2012年开始以糖尿病、高血压病为突破口,探索试点慢病分级诊疗改革模式,结出丰硕果实。

  2016年10月:国家首批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建设试点工程落地厦门。

  2017年8月20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正式开业。这是厦门市与复旦大学市校合作的又一项标志性成果,并为探索跨省市医疗联合体办医模式和探索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提供了成功实践。

  2018年:市卫计委成为全国首个通过区域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五级乙等(地市级)评审的单位,标志着厦门区域卫生信息化在信息标准化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跨机构、跨地域健康诊疗信息交互共享和医疗服务协同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2018年10月30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卫生计生部门对接工作会议在厦召开,五地市就卫生健康领域加强合作达成多项共识。

  2019年3月25日: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挂牌成立。

  2019年8月:厦门市与四川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厦门合作共建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厦门研究院。

  来源: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