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龙公司怎么样(艺龙家具怎么样)

  一家是朝气蓬勃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一家是曾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老牌互联网公司,这两家公司的合并注定不是那么容易的。今年3月20日,同程艺龙公布了合并后的第一份年报。公告显示,同程艺龙2018年度的收入为60.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5%;经调整的净利润为1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6.8%。合并一年,同程艺龙的协同效应显着释放,证明两家公司的整合成功了。

  王南南2007年加入同程,从事人力资源工作,2018年3月同程艺龙合并后,王南南又继续担任新公司的人力行政中心负责人,他亲身经历了这一中国互联网业的经典融合案例。在下文中,他回顾了此次融合案的过程,并介绍了他的心得与体验。

  艺龙公司怎么样(艺龙家具怎么样)

  E:两个公司合并,人力这一块是非常复杂的,你具体是怎么样做的?

  王:其实两个公司的融合对于人力资源的挑战还是比较大的,两个公司的人数相当,各有3000左右的员工。两家公司创业都已经十几年,都有很深的文化和历史积淀。

  文化上的差异是我们遇到的比较大的挑战,同程团队创业氛围比较浓,艺龙的团队专业性和职业化程度相对会高一些。

  在具体的管理方面差异也比较大,同程一直在苏州,团队的文化和氛围相较而言是比较偏向于二线城市的企业特点。艺龙一直在北京,其面临的市场环境、互联网氛围都不一样。

  我们在处理团队融合的过程中,首先是从文化入手,思考一些解决方案。我们开了很多联席会议,调整了一些组织结构,这些都使得我们在具体工作的推进上有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随后我们推出了一系列的融合项目,包括组织融合、员工职级、岗位、薪酬福利等方面的融合,再到底层管理机制、管理架构方面的一些融合,这些都是我们在2018年一年时间里不断去推动变现和落地的。

  在推动过程中,我们也充分考虑到两家公司的差异性,不断去寻找出一个让两个团队都认可的一套新的管理结构和治理架构,从而真正实现两个团队在文化、管理上的融合。

  E:你刚才讲到好几个方面的融合,你觉得哪个方面的融合最头疼?

  王:相对来讲,薪酬回报这方面的融合可能会困难一些。因为这会涉及到员工的一些切身利益,这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在前期做铺垫工作。

  我们一开始制定了一个大的方向,就是我们既不照搬同程的方案,也不会照搬艺龙的,而是提炼和萃取了两家管理模式里好的地方,将两家的优势结合到一起,制定一个适合的新激励和回报体系。

  譬如我们发现艺龙团队在长期激励方面做得非常好,我们便仔细去研究了这套管理机制形成的过程和背景,研究如何基于团队的现状最大化激发员工的潜能,引导员工和企业有一个长期发展的关系。这类好的经验在我们设计新的体系时都被借鉴。

  E:从这次整合中,你获得了哪些经验?

  王:其实互联网行业里有很多这种融合案例,我们前期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会有一些体会。

  我觉得第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要互相尊重。每一个企业文化、管理机制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很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我觉得尊重历史的存在,尊重一些客观现实,这是双方能够去不断探讨和沟通的前提。我们做这个项目时深入调研了双方的管理机制形成背景和原因,提取出大家都认为非常好的机制,并最大限度保留、延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第二个比较重要的点是需要学会求同存异。双方一定会有一些观点和理念的差异,就需要双方不断沟通、交流、求同存异,寻找一套新的解决方案,最大程度上保持整个团队在共同的目标下往前走。有一些问题其实不一定非要在某个节点去解决,可以给一段过渡时间。

  第三个非常重要的是团队一定要建立起共同的目标和方向,可能我们说的是要有一套共同的语言,我们的愿景、我们的使命、我们的价值观是一致的。这些一致了,那我们在做很多具体落地工作时,力才能往一块使。

  E:你们花了多长时间来完成整个项目?

  王:如果仅是所谓的管理结构、机制、制度的融合,我们大概花了六个多月的时间,但更重要的文化融合、理念融合,我觉得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不断地对它完善和优化。

  E:融合之后,人员结构变化大吗?

  王:人才的保留其实是我们在做融合项目时非常关注的一个点。所有的业务、管理,最终都需要人才。我们在融合项目启动之前,就对两家公司的核心骨干员工和一些高价值员工进行了一轮梳理,清单上的人员是我们一定要保留的。整个项目做完后,我们发现人才结构的调整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名单上超过96%的员工都成功保留。这一方面得益于我们前期做了一些工作,另一方面得益于两家的业务属性。我们两家公司的业务是互补的,同程的业务优势在交通领域,艺龙在住宿领域,两家公司合并产生了1+1>2的效应,人才也是互补的。

  E:你是复旦EMBA2017秋2班的吧,这段时间在复旦学习的情况如何?

  王:其实公司对于人才培养一直很重视,也有一套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我们一直比较困惑的地方是,如何帮助高管这个群体建立一个更完整的认知体系,建立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管理能力,我觉得复旦EMBA在这方面帮助比较大。

  很多课程对于公司运营的帮助其实是比较大的,譬如战略管理的课程、市场营销的课程、领导力的课程,能直接提升大家的能力并有效转化到实际工作过程中。

  以前我们对于商业战略的思考,可能只局限在我们所从事的这个行业里,复旦EMBA的学习帮助我们拓宽了视野,更加全面地去了解商业,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因为我们是一个创业团队,实践部分的技能和专业性是比较强的,但这一年多的课程帮助我们有效地在理论层面建立了一个更加系统的知识支撑,帮助我们建立起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

  我们的同学来自于各行各业,大家的交流也让我们对于未来的业务布局、定位有了更好的一些想法。目前我们在复旦EMBA学习的高管应该有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