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变态反应
口服后可迅速吸收,约75%~90%可从胃肠道吸收。食物对药物吸收没有显著影响。其蛋白结合率为17%~20%,血液消除半下降期(t1/2)为1 ~ 1.3小时。服药后约24%~33%的剂量在肝脏代谢,6小时内给药46%~68%。血清透析可以去除青霉素,而腹膜透析对去除青霉素没有影响。[6]
青霉素是所有抗生素中毒副作用最小的,因为它的机制在于破坏细胞壁形成的过程和结构,而人体没有细胞壁。青霉素对人体无药理毒性,但大剂量青霉素也可能导致神经系统中毒。青霉素产生副作用的主要原因在于青霉素的提纯不足,青霉素中的杂质容易使人过敏。
1.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反应常见,居各类药物之首。严重过敏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型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004%~0.015%,型过敏反应为溶血性贫血、药疹、接触性皮炎、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等。型过敏反应即浆液性反应也很常见,发生率为1%~7%。过敏性休克不及时抢救,死亡率高。因此,一旦发生,需要对患者进行现场抢救,立即肌注0.1%肾上腺素0.5~1ml,必要时用5%葡萄糖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静脉注射。如果临床表现没有改善,半小时后重复。心脏骤停时,可心内注射肾上腺素。同时静脉注射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补充血容量;血压长时间不升高的患者服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抗组胺药也可以考虑缓解荨麻疹。呼吸困难者应吸氧或人工呼吸,有明显喉头水肿者应及时气管切开。青霉素酶的应用意义不大。
过敏原理
青霉素不稳定,可分解为青霉素噻唑酸和青霉素酸。前者可聚合成青霉素噻唑酸聚合物,与多肽或蛋白质结合形成青霉素噻唑酸蛋白,青霉素噻唑酸蛋白是一种快速作用的过敏原,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后者也可在体内与半胱氨酸形成迟发性过敏原-青霉素酸蛋白,与浆液反应有关。
中毒反应:青霉素中毒反应少见,肌肉注射部位可发生周围神经炎。鞘内注射2万单位以上或静脉输注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肌肉阵挛、抽搐、昏迷等反应(青霉素脑病),多见于婴幼儿、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患者。青霉素偶尔会导致精神病发作。个别患者使用普鲁卡因青霉素后,可能出现焦虑、发热、气短、高血压、心率加快、幻觉、惊厥、昏迷等症状。这种反应的机理尚不清楚。
双重感染:青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或白色念珠菌在青霉素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念珠菌的过度繁殖可能使舌苔呈褐色甚至黑色。
2.高钾血症(低钾血症)和高钠血症:如果静脉注射大量青霉素钾,可能发生高钾血症或钾中毒反应。大剂量青霉素钠可引起高钠血症,尤其对肾功能不全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每天给患者注射1亿单位青霉素钠后,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高钠血症。
好时反应和治疗之间的矛盾:当用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或其他感染时,症状可能会加重,称为好时反应,这是一种由杀死大量病原体引起的全身反应。治疗上的矛盾也见于梅毒患者,其原因是梅毒病灶治疗后消失过快,但组织修复缓慢,或纤维组织萎缩,妨碍器官功能。
6.兽医临床过敏一般比较轻微,主要表现为出汗、兴奋、躁动、肌肉震颤、呼吸困难
青霉素不稳定,可分解为青霉素噻唑酸和青霉素酸。前者可聚合成青霉素噻唑酸聚合物,与多肽或蛋白质结合形成青霉素噻唑酸蛋白,青霉素噻唑酸蛋白是一种快速作用的过敏原,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后者也可在体内与半胱氨酸形成迟发性过敏原-青霉素酸蛋白,与浆液反应有关。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史的患者在服用局部药物和长效制剂时发生率较高。
在临床使用中,应避免高温、酸碱和重金属离子的侵入。尽量避免使用酸性PH值的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剂,使用0.9%氯化钠作为溶剂时,目前也要准备好,否则放置时间过长会引起青霉素分解和过敏反应。
[急救措施]
1.立即停药,仰卧,就地抢救,低头高脚使用。
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毫升,可由儿童自行减量。每半小时皮下注射0.5毫升,直至脱离危险。必要时加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
[13]对于心脏骤停患者,进行胸外按压或心内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1毫升。
2.吸氧,呼吸抑制时口对口人工呼吸,肌肉注射尼可刹米或马钱子碱等呼吸中枢兴奋剂。
当喉部水肿影响呼吸时,进行气管切开术。
氢化可的松200毫克,地塞米松5~10毫克,静脉注射用50%葡萄糖40毫升,或静脉滴注用5-10%葡萄糖500毫升。
6.可以根据病情使用多巴胺、阿拉明等血管活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