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别具一格(别具一格成语接龙)

龙岩位于福建西南部,既是金山银山,也是绿水青山。龙岩市的森林覆盖率达78%,居全省设区市首位。龙岩市有梅花山龙岩别具一格、梁野山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龙岩、上杭西普陀、漳平天台山、永定王寿山4个国家森林公园,连城冠豸山1个国家地质公园,生态环境良好。所以龙岩很适合生态旅游。

龙岩别具一格(别具一格成语接龙)

龙岩的旅游资源可谓别具一格,境内有永定土楼、冠豸山、龙硿洞、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汀等风景名胜最适合生态旅游。

1、永定土楼

永定土楼位于龙岩地区南部,在俊秀的山川中,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许多聚族而居。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内涵丰富的客家民居建筑群,其高大、厚重、粗狂、雄伟的独特风格,令人惊叹,被统称为“永定土楼”。这些土楼中,又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等,环环相依,方圆结合,蔚为壮观,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居建筑奇葩等。其中以振成楼、承启楼、遗经楼最具代表性。

2、冠豸山

冠豸山也是不错的选择。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冠豸山因远望如欲放的莲花,又名莲峰山。因其主峰形似古代执法官吏头戴的獬豸冠而得名,寓含刚正廉明的意思。它与武夷山一样、同属丹霞地貌,有“北夷南秀,丹霞双绝“之誉,称“三江上游第一观”,为客家神山。

历史悠久的冠豸山,古迹颇多,今尚存半云亭、松风亭、东山书院、修竹书院灵芝庵等以及历代摩崖石刻39余处。其中又以存于东山草堂,林则徐登临冠豸山时手书的横匾“江左风流”,清乾隆名士《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题写的”追步东山”真迹等,最为珍贵。

冠豸山景区由冠豸山、石门湖、竹安寨、旗石寨、九龙湖等九大游览区组成。冠豸山有苍玉峡、滴珠岩,芳兰谷、金字泉、玉女池、照天烛、莲花洞、五姐妹石等100多处景点,集山、水、岩、洞、泉,寺、园及奇花名卉、珍禽异兽诸种神秀于一身。

3、龙硿洞

龙硿洞也是生态旅游一个很好的去处。龙硿洞位于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龙硿村,以丰富的山林景观和复杂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著称。四周群山环抱,修竹成林,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形成于3亿年前的古生代,奇异绚丽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等在洞内随处可见。景区核心景点龙硿洞内空间宽敞,有8个大厅,16个支洞,2000余米游程、5.4万平方米,分为上中下三层,大洞套小洞,洞洞相通:洞中有山,山中有洞,迁回曲折,变化无穷,是个天然的大迷宫。其中最大的观音洞,可容纳千人,一尊白衣素裹的钟乳石观音,婷婷立于石壁之上,左为势作奔腾的石马,右为太上老君,后有炼丹炉和水帘洞,长达300余米的地下河,时隐时现,时聚时散,为这座古洞增添了许多幽趣。龙硿洞外还有龙井,龙蛋石、龙须瀑、睡狮岩、龙潭湖等景观。要生态旅游,选龙硿洞不会错的。

4、梅花山自然保护区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西南部地处上杭、连城交界处,俗称“梅花十八洞”。梅花山,东西宽20千米、南北长19千米,总面积225.7平方千米。区内峰峦叠峰,平均海拔900米,干米以上高峰有300余座,是闽江,九龙江、汀江发源地。有“八闽母亲山“之称,境内自然景观奇特,有延绵数千米的黄连盂大绝壁、美猴潭瀑布、鲤鱼寨瀑布,梅花湖以及大自然长期雕琢而成的老鹰石、禾仓石,“金龟下蛋”等奇岩怪石,还有马头山寺、南蛮王墓、梨岭步云书院等人文景观。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89%,气候宜人,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四季葱郁,是开展“森林浴”的理想地方。优越的森林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一个天然的野生动物园,有“天然基因库”、“神奇的宝山”之誉。境内荟萃了建柏、穗花杉、红豆杉、紫心木、沉水樟等许多珍稀名贵树种,以及大量珍贵药材等。

5、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汀

长汀,美丽的山城,风景如画,地处福建西部的闽赣边界,汀江上游。悠久的历史给长汀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境内有巍峨耸立的唐代城楼三元阁、唐代大历年间修建的古城墙(周长2500米)、“双阴塔”古井、汀州府文庙等古迹,但当地最独特的旅游资源,还属客家文化和革命旧址。与悠久历史、多彩文化相映成趣的还有苍松入云的卧龙山、岩峭洞幽的拜相山、千姿百态的官坊溶洞、朝夕烟霞的朝斗岩等自然景观。

以上是我推荐的龙岩几个适合生态旅游的景点。

(闽南网编辑 连培煌)

龙岩为什么是客家祖地和侨乡

龙岩市通称闽西,位于福建省西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东临厦门、漳州、泉州,南邻广东梅州,西连江西赣州,北接三明。1997年5月撤地设市。现辖新罗区、永定区、漳平市和上杭、武平、长汀、连城四县。

龙岩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祖地和著名侨区。闽西是客家人的主要祖地和聚居地之一,全市有5个县的居民以客家人为主,人口约210万人。客家源自中原。西晋末年,百万衣冠士族迫于战乱,从中原出发,迈出了南迁的第一步。唐宋之后,又数次大规模南迁。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披荆斩棘,辗转流离,入赣南进闽西,借助武夷山屏障和滔滔汀江,拓垦耕耘,筚路蓝缕,创家立业,繁衍子孙。他们守望中原文化的内核,历经数百年的兼容并蓄,形成汉民族中一支个性鲜明的客家民系。明清时期,为了图存求强,客家人又沿着汀江流域向南、向西迁移,有的漂洋过海,转港台、下南洋、至欧美,客家子孙逐渐繁衍四海,遍布全球,闽西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客家祖地,长汀被称为“客家首府”,汀江被誉为“客家母亲河”。经沧海桑田的淘洗和岁月的千锤百炼,客家人积淀了“开拓进取、吃苦耐劳、崇文重教、敬祖睦亲、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创造了丰富的客家文化,在中华文化大系中留下辉煌一页,并远播寰宇。血缘是根。20世纪80年代始,成千上万播迁世界各地的客家裔孙,牢记根之所在,慎终追远,到闽西寻根谒祖。1995年始至2005年,世界各地客属乡亲已连续11年在长汀县举办公祭“客家母亲河”活动。2000年11月,以“团结·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客属第十六届恳亲大会在龙岩举行,旨在“弘扬客家精神,增进海内外客家人团结,促进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会凸显世界客家的联谊和两岸关系的发展,成为恳亲联谊的桥梁,团结合作的纽带,互惠互助的平台,在世界客属乡亲中产生重大影响。

西晋末年以来,中原汉人因避战乱而多次大规模南迁入境,有的定居,有的暂居后又迁徙赣、粤、桂、湘属地山区。他们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技艺和文化习俗,逐渐汉化古越族,繁衍成当今居住在长汀、武平、上杭、连城、永定及宁化、清流、明溪的居民,称为闽西客家人。连同生活在九龙江上游的龙岩、漳平的居民,形成本区风俗的主流。他们盛行对祖先和大自然的崇拜,对各种神傩、巫鬼的崇信,存在着较为浓厚的乐天知命思想,较为强烈的宗族家庭血缘意识与人伦观念。他们多以血缘聚居,男女老少和睦相处,村社礼仪繁多,古风长存。生产生活中亦免不了出现禁忌陋习。节日习俗除承袭中原习惯之外,还与本区时令节气紧密联系,使境内各地又有若干差异。客家盛行重阳登高,龙岩、漳平重视七夕、冬至,皆充满着歇闲游乐情趣。生产习俗更与山区丰富的竹木煤兽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农耕为本”思想息息相关。客家的村社游春礼、农历六月的开镰尝新,别具一格。在分配、交易、馈赠等方面的习俗,带有许多的原始痕迹;在婚丧寿诞、衣食住用方面,带有更为浓厚的山区特点。特别是客家妇女在喜庆游乐时的精致服装,银饰玉佩、锦锈围裙,颇受赞赏。永定的土楼民居,高大雄伟,是国内外生土建筑的一大奇观。客家注重礼仪,团结互助、热情好客、尊敬师长,历来以谋求科举出仕或渡洋谋生来摆脱贫困。龙岩、漳平的居民,商品观念比较突出,擅长筹算,经营办法比客家地区更灵活更开放,常得漳厦风气之先。

龙岩地区是福建省侨区之一。本区侨民出国谋生始于明朝中叶,鸦片战争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漂洋过海定居创业的人大量增加,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本区人出国剧增。建国后,随着国内形势的稳定,人们生活的提高,大规模出国现象基本上停止。50年代,东南亚许多华侨陆续加入侨居国国籍,成为外籍华人。据1958年统计,全区在海外的华侨和祖籍闽西的华人达5.8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25%,以永定、龙岩为多。到1987年底增至16.37万人,分布在五大洲29个国家和地区。

华侨和祖籍闽西的华人从业领域广泛,早期多经营药材、五金、土纸、百货、日杂和锡矿开采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从商业贸易向工业制造转化,从事以文化、教育等部门的也为数不少。同时,新辟旅游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等。经过艰苦创业,拚搏进取,在不同时期各个领域都涌现了一批著名的企业家、专家和学者,为侨居国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参加侨居国的民族独立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许多华侨为抵抗日军入侵侨居国而壮烈牺牲。

华侨历来爱国爱乡,不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认购大量救国公债、建残废军人疗养院,筹集资金购置大批药品和医疗器械,支持革命斗争。

建国后,华侨关心桑梓建设。60~70年代,华侨集资人民币602万元,办工厂、农牧场、学校、影剧院、医院等,发展以工农业为主体的各项事业。80年代,地委、行署全面落实各项侨务政策,极大地激发了侨胞投资家乡建设的积极性,集资430万美元,兴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或外商独资的“三资”企业18家。还捐资人民币2200万元,修桥筑路、办医院、建学校,设立教育基金会等。还有许多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在各条战线作出贡献,被评为省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更有一批归侨被选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担任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职务,在参政、议政中起了积极作用。

据1997年调查统计,龙岩市旅居海外的华侨有35.9万人。20世纪80年代前,移居海外的华侨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大多从事垦殖、采矿、商贸、房地产等行业。此后,移居国外的新一代华侨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新一代华侨和华侨新生代主要从事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如从事高科技“膜”技术应用与开发的蓝伟光、从事教育的林忠强、从事贸易的陈大江、从事旅游业的曾良材、从事木材经营的江庆德等。其中在台湾的客属同胞30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