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寇令:一代美人,乱世名妓陈圆圆最终魂归何处?真的是“红颜祸水”吗?

江南名妓陈圆圆,生活在明末清初那个动乱年代,因为色艺俱佳在当时就很有名气,但真正让他名留青史的有两件事,一件是吴三桂的一句话,另一件是吴伟业的一首诗平寇令

平寇令:一代美人,乱世名妓陈圆圆最终魂归何处?真的是“红颜祸水”吗?

平寇令:一代美人,乱世名妓陈圆圆最终魂归何处?真的是“红颜祸水”吗?

平寇令:一代美人,乱世名妓陈圆圆最终魂归何处?真的是“红颜祸水”吗?

平寇令:一代美人,乱世名妓陈圆圆最终魂归何处?真的是“红颜祸水”吗?

吴三桂得到陈媛媛,非常喜欢,因为打仗不能带女人,他到山海关前线,就把陈圆圆留在北京家中。李自成攻占北京,他的手下大将刘宗敏掳走了陈园园。李自成招降吴三桂,吴三桂正犹豫不决,听说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掳,大怒,说出了那句名言“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平寇令!”。明末清初的大诗人吴伟业根据这个事写了一首长诗《圆圆曲》,其中有一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从此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尽人皆知。

实际上吴三桂是个机会主义者平寇令,根本没有气节,他是大明朝的臣子不为大明死节也就罢了,李自成劫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全家一百多口人,逼吴三桂投降,吴三桂宁可父亲被杀也不投降。吴三桂不忠不孝,是个自私自利的人,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个人利益。吴三桂投降清朝就是为自己谋取个好的未来。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那是太抬举他了。

陈圆圆只不过是风流男子的玩物。她从小失去父母,被卖于妓院,因色艺双绝被很多人喜欢,辗转过了很多人手。后来,崇祯皇帝宠爱的田贵妃死了,田贵妃的父亲田红遇担心失宠,想找一个女子代替田贵妃,他来到江南为崇祯选美,相中了陈媛媛,把她带到北京,送给崇祯帝。但这时崇祯被内忧外患搞得焦头烂额,没心思宠爱女人。崇祯不要,田红遇把陈媛媛带回家中。在明末清初的大变局中,田红遇为了保护家产,想结交武将,于是就把陈媛媛送给了吴三桂。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仓促逃离北京,辎重和女人都扔下了。吴三桂在兵火中找到了陈媛媛,此后一直带在身边。

吴三桂平定云南,当了平西王,陈圆圆一直住在平西王府。后来陈圆圆年老色衰,她与吴三桂的正妻不合,更有年轻漂亮的新人进来,因此失去了吴三桂的宠爱。再加上吴三桂要造反,陈圆圆劝他不听,便心灰意冷,从此遁入空门,整天吃斋念佛,在寂寞中度过了余生。

纵观陈圆圆的一生,不能说红颜祸水,应该说红颜薄命。

清军入关后南下时,为什么北方人夹道欢迎,南方人却拼死抵抗?

这是错误的刻板印象。

平寇令:一代美人,乱世名妓陈圆圆最终魂归何处?真的是“红颜祸水”吗?

清军从入关(1644年5月27日),到活捉弘光帝(1645年6月15日)。整个过程也就一年零半个月。

平寇令:一代美人,乱世名妓陈圆圆最终魂归何处?真的是“红颜祸水”吗?

在这一年多时间里,有近十个月,清军都在围攻李自成。

平寇令:一代美人,乱世名妓陈圆圆最终魂归何处?真的是“红颜祸水”吗?

清军真正调兵遣将,把矛头对准南明,已经是1645年的3月底的事了。

平寇令:一代美人,乱世名妓陈圆圆最终魂归何处?真的是“红颜祸水”吗?

平寇令:一代美人,乱世名妓陈圆圆最终魂归何处?真的是“红颜祸水”吗?

1645年4月,清军杀入淮南。

平寇令:一代美人,乱世名妓陈圆圆最终魂归何处?真的是“红颜祸水”吗?

5月19日,清军包围扬州。清军主帅多铎派人招降史可法,后者不降,清军攻城。

整场战斗只持续了一天。5月20日,扬州城即被清军攻陷。

5月20日至5月30日,即“扬州十日”。

清军在扬州大搞屠杀期间,江北四镇中的刘泽清部在淮安被清军歼灭。

另一镇的刘良佐部约十万人降清。

按照“江南人民忠烈”的观点,此时江南百姓应该拼死抵抗才合理。

然而事实是6月初,清军渡江。

弘光帝遣散宫女,偷偷出逃,南京六部官员直接就不战而降了。

几天后,江北四镇中的黄得功部在与清军激战过程中因黄得功战死而溃败。自此,南明的武装力量江北四镇,全军覆没。

6月15日,弘光帝被身边亲信软禁,又被绑送回了南京。

根据以上时间线,可以很清晰发现,从宣战到活捉弘光帝,清军只用了俩月时间就摧毁了南明正规武装力量,活捉了皇帝。

整个过程中,江南哪有什么像样的抵抗?

南明军队或倒戈,或被清军歼灭。江南老百姓也没什么抵抗意愿,无所谓谁坐江山。

按正常逻辑推断,清军拿下整个江南,可以说是指日可待。

只不过由于这一年的6月28日,多尔衮强行颁布“剃发令”,惹怒了天下人。逼得江南百姓奋起反抗。

最主要的,“剃发令”也让南明残余和大顺军残余、大西军同时意识到,此时“民族矛盾已经压倒阶级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大家才抛弃前嫌,开始携手抗清。这才使得南方的抗清运动又持续了近20年时间。

也就是说。南方其实是“降而复叛”。

起初的抵抗并不激烈,清军原本是可以传檄而定江南的。只是因为强行剃发缘故,激起了老百姓的强烈意志,才使得南方看起来反抗很激烈而已。

当然,你可以说“降而复叛”也是抵抗。过程并不影响结果。南方人民与清廷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是事实。

事实我承认。但问题是,在南方领导人民抵抗的领袖,大多都是北方人。如李定国、孙可望、李来亨等,就都是陕北人。还有史可法(河南祥符),刘肇基(籍贯辽东),阎应元(江阴守将,北京通州)等,也都是北方人。

我们不能因为人家在南方抵抗,就开除他们的北方籍贯吧?

而且最关键的是,“剃发令”引发的民众抗争不止在南方。北方人民同样因为“剃发令”,也同样奋起反抗,“降而复叛”。

在山东,零星起义一直就没断过。比较著名的有九山王俊起义,张广起义,以及曹州的榆园军。这些民众抗争从1644年开始,前后坚持了12年之久。

在河南,遍地烽火,义军各据山险立寨。清廷召集河南、湖广两地驻军会剿,才将河南反清武装镇压。

在陕西,不愿剃发的民众拥护原本逃入山中的明将孙守法,举行起义。后来大顺军余部贺珍部也加入起义。起义军声势最大时,威逼西安城,几乎将清军逐出整个陕西。整场斗争坚持了三年多。直到清军大举反扑,起义才失败。

在山西,不愿剃发的百姓依附投降清朝的原明朝将领姜镶,举行起义。一时间,山西全省反清。为了扑灭义军,多尔衮将几乎全部八旗精锐调至山西。为了鼓舞士气,多尔衮更是一口气火线封了四个亲王。后来出于愤恨心理,多尔衮下令报复。整个大同除了死牢的五个重刑犯外,其余尽皆被屠。惨况丝毫不亚于“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兵力不足,多尔衮放松了对吴三桂的监视。让其协助八旗军镇压山西和陕西的反清运动。而也正是因此,吴三桂才一飞冲天,慢慢发展为独立军阀,有了与清廷叫板的实力。

在甘肃,“关陇大震”,也是全省反清。事后清军对甘肃也进行了报复性大屠杀。现在的甘肃人很多都是康雍乾时期的外省移民。

在河北,遍地响马,用洪承畴的话说“京城门外及近郊去处,盗贼公行。”

1645~1648年,北方省份的反清规模是比南方省份要大的。

可能是因为南方多文人,留下了诸多参考文献的缘故(如《扬州十日记》)。有清一朝,老百姓对南方人民的抗清斗争都比较熟知。而对北方的抗争知之甚少。产生了北方人“望风而降”的错觉。

但作为后来人的我们应该知道,北方的反清运动比起南方,并没有什么不同。

要说“望风而降”,剃发令发布前,南北方都是传檄而定,都没有与清廷玉石俱焚的想法,都没什么像样抵抗。

而剃发令发布后,南北方都是激烈抵抗。

南北方都是炎黄子孙,没什么区别。

诸如“北方望风而降,而南方抵抗激烈”之类歪曲历史的观点,还是就此打住吧。不要让这种论调成为地域嫌隙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