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脾汤的功效与作用什么意思-温脾汤的功效与作用总结

原标题:温脾汤功效与作用什么意思-温脾汤的功效与作用总结

  温脾汤的功效与作用什么意思-温脾汤的功效与作用总结

  讲者简介

  曾代表长春中医药大学参加第一届、第二届全国针灸临床技能大赛。曾多次受邀为国家领导人和中央领导进行疑难病的纯中医中医诊疗,获得高度认可。平均每年门诊量达万余人,深受吉林省内外患者的信任和好评。

  中医家推荐

  近代著名中医学家张大昌先生只眼独荐温脾丸,后有爱新觉罗·恒伟先生独具慧眼验证其临床价值,复又带领门人学生总结发展为温脾法式。本文曹然老师将分析温脾类方在当今时代的实用意义,顺着历史演化脉络与大家分享温脾类方不同剂型的化裁范式,并提示同道朋友们,用方须经历从执方到方执再到破方执的阶段,方能得心应手。因篇幅过长,将分篇刊出,本篇主要讲述温脾汤在《千金方》的化裁运用。

  ■ 温馨提示:本文约7345字,阅读大概需15分钟。宜泡一壶清茶,慢品。

  ▽ 传讲拾录 ▽

  一、开 场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曹然。首先作为东道主,非常欢迎大家从全国各地来共同参与这个为期五天的暑期班。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分享是《对温脾类方历史文献演化及化裁与临证转化的初探》。

  讲温脾类方,这件事还真是有缘起的,2014年我和爱新觉罗·恒伟先生结缘,但在2012年,当时恒伟先生就以“一程十发”为网名与诸多业内中医人交流,反复提到了近代著名中医学家张大昌先生对于《备急千金要方》温脾丸的感悟,“脾胃是用,主在消化。消者,以除糟秽也;化者,蒸其清精上升以为营卫也。中焦乃阴阳交混之处,治中部方极难撰定,唯《千金》温脾丸堪备职耳”。恒伟先生独具慧眼,再次发现了温脾丸的临床价值,不愧当年大昌先生对温脾丸治疗中焦诸病给予的极高评价。从此之后,我在临床和学习之时,对整个温脾系列方剂就给予了比较多的关注。这节课我寻思讲一下从理论到临床的内容,那么就选择了这么一个题目。

  我仔细梳理了这个温脾类方之后,还有点后悔,因为这个温脾类方涉及到的范围很大,本来一开始主要想讲十张方,然后对比来对比去,发现要讲很多,在历史上温脾类方实在是太多了,我找了四十多张方子,归纳为三部分,包括汤、丸、散,然后这堂课因为时间的关系,就讲温脾汤和温脾丸的部分。

  在这里先说明一下,本次课我并没有把温脾类方放到象数的高度去解读,首先我的水平很有限;第二我是站在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结合的角度考虑,在想如何能把一系列温脾类方,遵循历史医家的衍义,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化裁范式,分享给许多刚上了临床,但是还不会运用中医思维临证,甚至漫天搜方、寻方,专注于专病专方而疗效差的中医学子。所以这堂课仅仅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一扇学习温脾类方的窗户而已,希望后续大家在学习和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运用思路和风格。

  二、最早的温脾汤

  那我们先看一下温脾类方汤剂的部分。

  温脾汤 《肘后备急方》 晋·葛洪

  组成:人参、附子、干姜、大黄

  主治:脾胃中冷结实,头痛壮热,但苦下痢,或冷滞赤白如鱼脑,脾气不足,虚弱下痢。

  温脾汤最早见于是哪部书中呢?是晋代葛洪写的《肘后备急方》。但是这张方当时并没有传世,在金朝杨用道整理的《肘后备急方》中也没有见到,后来是在明朱棣的《普济方》的第221卷中收录了这张温脾汤,并指出出自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所以按照这个记载来看的话,这是我们现存可考究的最早的一张关于温脾类的汤剂。

  这个方子的组成是人参、干姜、大黄、附子,附子、干姜温里,大黄攻下,人参补中,主治“脾胃中冷结实,头痛壮热,但苦下痢,或冷滞赤白如鱼脑,脾气不足,虚弱下痢”,简单而干练。

  咱们这堂课,我不想把它讲成一个方剂课,我们的目的是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研究类方,对比每一张方子随着时间推移的加减变化,理解每一张方子的使用范围,以及在不同的疾病当中的运用。我在查到《肘后备急方》的温脾汤后,就把所有叫温脾汤的罗列在一起,开始找它的成方的年代,了解它的时代背景。

  三、温脾汤源起治疗霍乱

  我发现早期的温脾类方治疗的疾病,几乎都是这样一个病——霍乱。大家如果去读《诸病源候论》,就会发现事实上在战乱的年代我们古人经常把几样病看得很重,比如中风、霍乱、脚气病,温脾汤的源头,就在战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这类汤剂的使用,在很多的朝代讲的就是霍乱。

  早期的霍乱病和我们今天理解的霍乱的弧菌感染,是有不同含义的,古人指的霍乱是一个更广义的概念。在《黄帝内经》中记载,《灵枢·经脉篇》有“厥气上逆则霍乱”,在《素问·气交变大论》当中是这么说的,“岁土不及,民病飧泄、霍乱”,而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当中也有这样一句话,“不远热则热至,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土郁之发,为呕吐、霍乱”。简单地说,古人说的霍乱主要表现是吐泻不止,有一个反复的过程,所以有人用四个字来概括,叫“挥霍缭乱”,怎么理解呢?实际上当人体肠胃气机出现逆乱之后,整个中气胃气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变化,形成的上吐下泻不能自治,就称之为霍乱。比如我们看到夏秋之交的时候,很多人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这也是霍乱。但是这种急性胃肠炎,并不是真正的现代医学上讲的弧菌感染的这种急性的、传染病性质的霍乱。

  我们知道,建国初期还有很多地方曾经暴发过几起霍乱,当年北京天津暴发霍乱弧菌的大面积感染,一个人上午吐泻之后,第二天就死了,然后几个人把他扔到火葬场,结果带走他的这几个人回来也都死掉了,这是很可怕的一个疾病。而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在隋朝以前,鼠疫和霍乱是非常常见的传染病,特别是战乱年代,战场尸体处理不当,影响水源的清洁,很容易造成这样一类疾病的爆发。温脾汤也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四、温脾汤在当今时代的实用意义

  那么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讲这样一个温脾汤呢?尤其我们知道它离现在的这种传染病的霍乱还比较远。其实关键就是要理解在这个时代讲温脾汤是有临床实际意义的。我现在可以跟大家这么讲,温脾汤在现在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因为我们今天中国人的病,很多都是跟吃有直接关系。

  当今时代处于物质大丰富的阶段,我们吃肉的比较多,非冷即热,非辣即甜,是吧?现在我们中国人吃的所有的食物,反推三四百年前,是没有这样的做的,以前一直吃的都很简单。中国古代就是个农耕大国,虽然在隋唐时期和北方游牧民族交流,进行了长年的通婚,融合成中华民族,但是每天吃的这些东西依然都是以谷物为主。

  另外,我们今天虽然物质上开化了,但是在吃上有很多问题,首先一个就是寒冷,因为有冰箱的存在,你开冰箱就可以拿东西吃,对吧?但其实每个人的肠胃都是有工作规律的,在体表三十八摄氏度人就觉得发热了,但是胃的工作温度不一样,它是在四十八摄氏度上下,身体好一点的人温度更高,在五十摄氏度上下。那么你吃一个零摄氏度以下的东西,温差达到六十多摄氏度,在瞬间就让胃的工作启动不了了,它需要大量的血带动这一整个冷气循环,然后再重新回到工作当中传导化物。胃是五脏六腑之海,几乎所有的这个气化都有参与,如果胃保护不好,那么脾会怎么样?一定会多帮胃来进行代偿。脾胃一伤,百病丛生。

  临床上好多父母带着小孩来,大夫,赶紧看看我家孩子,肚子疼了一天了。问吃啥了?吃了一根冰棍。那我们处理很简单,如果说没有现成的汤药,可以让小孩服附子理中丸,如果说小孩现在腹痛得很厉害,可以做一下小儿推拿,做个艾灸,做一个烤电,让胃恢复到它的工作温度上就好了。

  临床上也常常有这样的患者:来到了诊室,他一直按着肚子,你把他手拿开之后,他说大夫我肚子很凉,不舒服,按一会儿就舒服了。然后这时候你给他一杯热水喝下去,他觉得很舒服,但是一会儿又不舒服了。有没有这种情况?非常得多。现在空调、冰箱盛行的时代,这样的例子非常多。然后有时候我们用简单的和胃的方法,给他吃一些健胃消食的药,可能会好一两天,但是第三天第四天又没有效了。往往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他可能就是突然间吃了很多凉东西,寒气阻滞在中焦。

  早期的这种实寒,温里还是有效的,像《伤寒论》当中也有提到过霍乱,就是这种寒气阻滞在中焦,用理中丸温里,在后期的演变中还会有四逆汤,包括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等等。但是一旦形成了这种寒积于胃,如果这个实寒不能被攻下去的话,光靠温里是解决不了的。我们看到,《肘后备急方》温脾汤的主治是“脾胃中冷结实”,虽然“苦下痢”,伴随着大便不成形,这时候大家千万不要不舍得用大黄,方子里还有人参附子干姜,没有问题的,加一味大黄之后可以直接把中焦和下焦的冷积一并泻出,很快就可以做到药到病除。所以我们今天讲温脾汤的时代意义,就在这儿。

  五、温脾汤历史纵观

  那么我们今天把《肘后备急方》的温脾汤作为一个主方,和其它的方子进行对比。首先是《千金方》里的温脾汤,总共有六张,我们一起来学习。

  方一

  温脾汤《备急千金翼方》卷第十三·心脏·心腹痛第六

  组成:大黄(五两)干姜(三两)当归(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二两) 人参(二两) 芒硝(二两)

  主治: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

  煎服法:上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日三。

  第一张要对比的方子是什么?就是《千金翼方》卷第十三温脾汤。该方与《肘后方》的温脾汤相比,是把大黄和芒硝并用,加了甘草,相当于调胃承气汤,通泻的作用比较强,并加入了当归润肠通便、养血活血,专门主治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属于典型的温补攻下型。

  这里用到当归是要补气血。如果大家去查一下文献的话就会知道,这个霍乱在中期的时候有的人会拉血屎,这个血一拉就成片状,常常这种腹泻会造成人正气的虚衰。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治疗的过程当中,在考虑屎血的同时,也要兼顾到患者的气血问题。

  方二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下·脾脏下·热痢第七

  组成:大黄(四两)人参(二两)甘草(二两)干姜(二两)附子(一枚)

  主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实不消。

  煎服法:上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与后温脾汤小异,须大转泻者,当用此方,神效。

  第二张方子也是记载于这个《备急千金要方》,在卷第十五·脾脏下·热痢第七。我们来看它的主治是什么?“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食不消”。药物组成呢,仅仅比葛洪的那张温脾汤多了一味甘草。

  以我个人的经验,甘草有什么作用?缓中补虚。当我们希望这个药物在肠胃中停留时间稍久一些的时候,可以加一些甘草。“饮入于胃”与“食入于胃”在身体里面走的渠道不一样,如果汤剂加了甘草,可以稍微延长在肠胃的停留时间,这个是从人体气机升降的角度来讲。另外我们看一些早期的关于霍乱的文献,很多人得了霍乱痊愈了,但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泻下,接下来是消瘦,最后得了痨病,那么“下久”的人,也就是长期泻下的人,可以说把阳气泻的差不多了,这个时候我们首先一定要用甘草固护他的中焦。毕竟这张温脾汤还有大黄四两,如果说我们现在一两折合成15.625克,四两应该是62.5克,剂量还是很大的,即使这里有二两人参,泻下的力量依然很强,所以要加甘草来延缓一下它的降泻速度。

  我们看它后面的煎煮法,“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时下大黄”,大家一定要知道是为什么——临熟时下大黄以降泻。那么这张方子和后面的相比,具有一个变化,我一会儿讲。

  方三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下·脾脏下·冷痢第八

  组成:大黄(三两)桂心(三两)附子(一两)干姜(一两)人参(一两)

  主治:积久冷热赤白痢。

  煎服法:上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与前温脾汤小异)。

  下面说一下第三张,它和第二张容易混。这张温脾汤组成是大黄三两、桂心三两、附子一两、干姜一两、人参一两。和我们刚才看到的第二张方子相比,有什么变化呢?它没有甘草,是吧?加了什么?加了桂心。煎服法“以水七升煮取两升半,分三服”。它的主治是什么?叫“积久冷热赤白痢”。

  这张方加了桂,一定是有了阳虚的症状,长期泻下之后造成了阳虚的这种状态,所以加桂三两,温补散寒的作用是比较强的。为什么去掉甘草呢?我们刚才说加甘草的目的,临床上简单直白地来说,就是用汤剂的时候让它延长在肠胃的停留时间,对吧?那么去掉甘草之后,会变成什么呢?在《伤寒杂病论》当中,很多太阳病的方子有没有去掉甘草?大家回去看一看,对比一下。

  方四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大肠腑·咳嗽第五

  组成:甘草(四两 )大枣(二十枚 )

  主治:食饱而咳。

  煎服法:上二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温服之。

  第四张温脾汤,载于卷第十八·大肠腑·咳嗽第五,这也是整个《备急千金方》,包括《千金翼方》所讲的温脾汤当中,最特殊的一个方子。它只有两味药,一个是甘草,一个大枣。而它的主治呢?不是我们所说的霍乱,是治疗什么?食饱而咳。

  我们临床常常见到,患者来了,你问他怎么了?他说我这两天就是咳嗽,而且这种咳嗽往往是什么?他不是每天都咳,而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发病。你再仔细看的话,通过诊脉发现,往往大肠有弦滑之象。这个时候要多问一下,包括他饮食是不是逢食必饱?临床上好多患者来看病,你问他吃东西吃的多不多?十个有九个说我吃的正好。如果你再细问,最后得出的结果往往是什么?他吃的很多。其实现在对于饱的概念,跟以前不太一样了,以前的人可能是好久吃不上饭,今天吃到位了,这个叫饱,而我们现在说吃饱了,往往都是快要吃到撑了,是吧?那么这个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呢?《内经》说“饮食自倍,胃肠乃伤”,这不是一句空话。

  这个温脾汤有甘草、大枣这两味药,构成一张非常简单的方子。我们看方子里有甘草四两,生甘草是可以止咳的,而且可以化痰,同时还可以什么呢?祛痰。有的人痰很粘稠,卡到咽喉出不来,然后又不愿意吃汤药,怎么办呢?拿一点生甘草,回家煮五分钟,放到茶杯里每天喝一点。甘草不能煮太久,如果煮得过久会非常甜,也很难喝,煮的甜味刚刚好,每天都喝一点,不久燥痰化开之后就很容易咳出来。

  病人吃撑了,引起的咳逆、喘,给他用这个方,用大剂量的甘草。我记得有一个病例,患者是因为中焦虚弱引起的咳嗽,我用过50克以上甘草,效果显著。这种咳嗽的鉴别很简单,就是特定时间、特定情况发作。长期接触临床的话就会知道,如果是因为外感或者典型的脏病的话,咳嗽是很频繁的,而这种食饱而咳是偶发的,临床上不难鉴别。

  方五

  温脾汤 《千金翼方》卷第十五·补益·补五脏第四

  组成:干姜 大黄(各三两)人参 附子(炮,去皮) 甘草(炙,各二两)

  主治:主脾气不足,虚弱下痢,上入下出方。

  煎服法:上一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咱们讲一下第五张温脾汤,出自《千金翼方》当中的卷十五·补益·补五脏第四。它的组成是干姜、大黄、人参、附子和炙甘草,主治范围是“脾气不足,虚弱下痢,上入下出”。我们看到有“上入下出”这样的词汇,常常就是指霍乱的存在,又吐又泻,这边吐,这边就开始泻。大家千万不要小看又吐又拉这样的病,病人中气已经虚衰,往往是非常危重的疾病,全国每年都会出现很多因过度吐泻,造成阳脱的死亡病例,“甘者缓也”,甘草当用,同时这里“脾气不足”,所以方子里加了一些甘草,这个还是体现的比较明显的。

  方六

  温脾汤 《千金翼方》卷第十五·补益·补五脏第四

  组成:干姜(三两)桂心(三两)当归(二两)炮附子(二两)

  人参(二两)甘草(二两)半夏(四两)洗赤石脂(三两)炙白石脂(三两)川芎(二两 )

  主治:主脾气不足,水谷下痢,腹痛食不消方。

  煎服法:上一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第六张温脾汤载于《千金翼方》第十五卷,它是由半夏、干姜、炙白石脂、洗赤石脂、桂心、当归、川芎、炮附子、甘草、人参组成的。我们观察它的药物,具有温中理虚、调和气血、燥湿止泻的作用,用于治疗脾气不足、水谷下痢、腹痛食不消的病症。

  这张方子与前面具有温下作用的温脾汤相比,虽然也用了参、附、姜、草等这些温中补虚的药物,但并没有使用大黄、芒硝通泻的药,配的是什么呢?一些调和气血、燥湿止泻的药物,比如当归、川芎、半夏、赤石脂和白石脂。所以说这张方子是温脾汤当中具有补益同时厚肠止泻作用的,而非单纯温下。

  从执方到方执,再到破方执

  上面我已经把《千金方》的六张温脾汤讲完了,其实这些方子的加减变化,我们可以列成一个表格,如果你觉得温脾系列挺实用的话,这些不同的药物就是你临床加减法的开始。一个医生最开始一定会经历一个阶段,在上临床工作之前,可能大家不太了解,但是上了临床一定要清楚,就是这个阶段叫执方,我相信很多的咱们的医生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最后一定要到什么?到方执。

  执方是什么?方执又是什么?大家可能现在没有体会。我们发现很多名老中医,包括一些国医大师,还有一些民间中医,越是患者量多的医生,他们使用的方剂范围其实并不是太广,主要就是对方子进行化裁变化,但是患者说效果很好。那么我们能说他们什么都不会吗?或者这个疗效都是虚假的?或者他们根本没有什么学术传承?不能,因为他们首先一定是完整地经历过从执方到方执的过程。

  那么在经历这个从执方到方执的过程当中呢,还有一些学者和临床家又有了新的变化,叫破方执,这是一个崭新的阶段,但这个阶段维持的不会太久。我自己在临床上每两三年就会有这样的感受,好像什么都不会用,常常自己喜欢用的一些方子都不认识,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翻开一些经典,看看你常常用的这张方子,和经常治疗的这些病,在历史上的名家当中有没有一个传承,有没有一些非常经典的化裁方案和加减药物,这样就可以为我们在执方和方执之间重新选择,破方执后进入到各方更高层的运用。那大家可能就会有疑问,你都已经破方执了,还用曾经的这张方吗?用。但是这个时候是不一样的,临床的化裁,剂量的加减,会更得心应手。

  我就觉得在去年冬天的时候遇到这个状态,和张驰老师也交流过,就感觉怎么用这个方子都不顺手,每天看完病不快乐。就是因为你这个方子用不好,所以这样时候一定要回头去看书,回头翻一些经典。我常常浏览《千金方》,看看那些简短的小方,两味药、三味药、四味药的,然后把一些有相同药物的一些方子,整合在一起拿来对比,在临证当中自己再去应用,这样就更得心应手。

  还有,我经常早晨上班之前,把手机打开,看看今天的农历,看看这两天的天气,然后再看看到节气的第几天,我们中医一定也是要看天吃饭的,要懂天时,天气在变化,我们的方向也得跟着调。尤其是在这个节气之交,或者碰见特殊天气,或者碰上初一十五月亮的朔望,可能就会有明显的临床指征的变化,那么我们的处方、药物的剂量也会有明显的不同。患者吃药之前没什么不舒服,突然间感觉不舒服了,那么你要看看,是不是有天气的变化、日变星辰的变化,处方也要相应做出变化。

  所以我们说用方不仅要在药的方面去化裁去体会,从执方到方执的同时,还要破方执。很多成名的临床家,虽然我们看他们经常用的方子只有固定的几个,甚至是一个方子,但是确实不是单纯的就这么一张方子,比如同样的一张逍遥丸,在不同的病人身上,就会用出不同的味道、不同的临证效果。所以中医一定要用相对包容的眼光看问题,取其长来补自己的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