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是什么意思-破窗效应是总结

原标题:破窗效应什么意思-破窗效应是总结

  有一次,遇到不喜欢吃的菜,感觉妈妈咋不做自己喜欢吃的呢?突然撒泼起来,甚至把碗筷打翻在地。

  妈妈很生气,就准备教训小东一番,这时爸爸插话了,孩子平时不都很好吗?我看就是你做的饭菜不好,要不然他不会这样闹的。妈妈也感觉是这样,就和颜悦色的给小东说:“东东,都是妈妈不好,妈妈下次做的饭一定合你的口味,让你吃的喷香喷香的,你说好不好?”小东没说话,默默地走开了。

  前两天还好,小东都很自觉地吃饭,爸爸还在补刀妈妈,你看小东这几天的表现多好,之前肯定是你做的饭不好呗。

  可是话音未落三天,小东又一次在饭桌前撒泼起来,这一次的理由是为什么这次做的饭肉那么少,这是喂兔子吗?妈妈刚要训斥,爸爸却不以为然,就这样小东的行为再一次的被默许。小东从此以后隔三差五地和吃饭杠上了,和妈妈的菜杠上了,最严重的时候把碗筷都摔了。

  爸爸妈妈很苦恼,搞不清怎么一个好好的孩子慢慢会变成这样,究其原因,我想这对父母应该了解下“破窗效应”。

  什么是破窗效应呢?

  破窗效应是什么意思-破窗效应是总结

  破窗效应最初来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69年进行的一项实验。

  他找来了两台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社区环境比较好的中产阶级社区,假设这个是A社区,另一辆停在整体状况比较杂乱的社区,假设为B社区。

  实验者把停在杂乱的B社区的车牌摘掉,打开了顶棚,这个车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停在A社区的车没有做任何破坏的事情,结果一个星期也没有人关注。再后来,实验者用锤子把车玻璃敲了一个大洞,几个小时后,这个车也不见了。

  以这个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经典的“破窗效应”理论。

  破窗效应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玻璃,而且在打破后也没有得到及时的修理,其他人就会受到一些示范性的纵容从而去打破更多的玻璃。渐渐地破窗多了,就会带来无序,在这种公共氛围下就会滋生犯罪。

  一块窗户玻璃被人打破,如果不及时更换,其他的玻璃也很难幸免;清洁的墙面如果被人乱涂乱画,很快就会成为涂鸦网红地;孩子的不良习惯如果任由其发展,很快就会变成“熊孩子”。也就是说当一种不良现象发生后,如果不及时制止,后面的事情会越来越糟,越来越乱。

  生活中育儿有哪些“破窗效应”需要家长警惕呢?

  破窗效应是什么意思-破窗效应是总结

  吃穿住行,父母总是帮孩子做,比如说吃饭总喂饭,孩子到了小学甚至初中都无法自己吃饭;比如说穿衣服,每天家长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拽起来孩子,拽起来以后非常麻利地帮孩子穿好衣服,并夸奖孩子今天穿的真好看。孩子慢慢地就失去了穿衣服的能力;比如孩子无论去那里,收拾衣服等行李一定是妈妈做的,自己该玩什么玩什么,毫不关心。

  慢慢地,孩子便成功地让家长养育成了毫无生活能力的“废人”,甚至觉得自己吃饭、穿衣、穿鞋是爸妈的责任,跟自己毫不相干。

  还有就是孩子喜欢撕东西,第一次撕个废纸,家长如果不制止的话,慢慢地就会演变成撕作业本、撕各种书、撕卫生纸。如果家长不在家,回来时就会发现家里变成了垃圾场了。

  记得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孩子从小第一次偷别人家的鸡,妈妈问他:“偷鸡的时候没有别人看到吧?”孩子很骄傲地说没有。妈妈不但没有呵斥孩子这种行为不对,还对孩子说没有别人发现就好,高高兴兴地给孩子做了一顿鸡肉大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孩子成功地成为了一个囚犯,又一次妈妈去看他,他让他妈妈走到他跟前来,随后把他妈妈的耳朵咬掉了。他妈妈非常痛心,说孩子你为什么这样做呢?他的回答让他妈妈无语。他说:“如果不是你第一次在我偷鸡地时候制止我,我现在会成为现在的我吗?”

  家长在育儿中,要如何避免踩中“破窗效应”地这些坑呢?

  培养孩子良好地习惯,这些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1. 生活习惯:让孩子自己学会穿衣、吃饭、收拾玩具等。

  孩子不愿意自己穿衣吃饭时,家长要不厌其烦地去帮助孩子,当孩子有进步时,一定要及时给孩子进行鼓励。特别是孩子从学校里带回来东西时,家长一定要及时制止,并让孩子及时归还,告诉孩子如果喜欢妈妈可以给孩子买,拿别人的东西是偷盗行为,必须禁止。

  这些需要家长耐心的引导,不要因为孩子一时没有做好就大声斥责;不要因为孩子一时没有做好就失去耐心;不要因为怕麻烦就代替孩子收拾了。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长教会给孩子的法宝,也是家长堵住破窗效应地生活坑。

  2.学习习惯:让孩子养成自主作业、预习、阅读等习惯。

  孩子幼儿园作业挺好的,为什么上了小学字就写的差了。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我想最重要的是家长在孩子有时写的不好的时候,忽视了对孩子的引导。特别是感觉孩子写的不错的时候,家长认为孩子写差一次无所谓,可能就是这次无所谓才导致了孩子后面的作业糟糕。

  这些包括预习习惯、阅读习惯、作业习惯都需要家长更细心地观察,一旦孩子有不好地苗头,第一要及时制止,第二要耐心引导,用心帮助孩子,不能忽视孩子出现的无所谓的“第一次”。从而帮助孩子堵住学习中破窗效应地学习坑。

  孩子如果踩中了这些“破窗效应”坑,该如何出坑呢?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所以出现“第一扇破窗”时补窗很关键。

  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时:

  那些行为可能会成为孩子的“第一扇破窗”

  从别人口中学到的第一句脏话

  逃避母亲责骂时撒的第一个谎

  没有能力购买而偷拿的第一块糖果

  为了考取好成绩的第一次作弊

  为了发泄愤怒而踢猫的第一脚

  为了装成大人而吸的第一口烟

  1、及时补窗

  俗话说的好,“小洞不补,大洞一尺五”“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父母在发现孩子的错误时必须及时纠正,在孩子酿成大错前把“破窗子”补好,可以及时止损,避免将来孩子犯下更大的错误,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就如把碗筷打翻在地的小东,如果他的父母可以在他打翻碗筷的时候告诉他“不可以”,严禁这个事情的发生,相信后面小东也不会在撒泼下去。

  2.修补需要方式

  让孩子了解到自己的错误行为,理解将要面对的后果与需要承担的责任需要父母花费心思。只是简单的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却学不会反思,他的这扇“破窗”还可能被再一次打碎。在修补中,父母需要有绝对的耐心和好脾气,面对孩子的错误不暴躁、不恼怒,在和平的交谈中令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思自己的行为,才是一劳永逸的“修补方式”。

  其实,育儿就像维护窗户的洁净和安全一样,窗明几净在家里才能舒舒服服,如果家里窗户被打破,我们会怎么样做呢?我想肯定是第一时间去修复,以防止风沙过窗,让家里蒙尘。

  破窗效应是什么意思-破窗效应是总结

  育儿何尝不是这样呢?

  维护孩子的心灵窗户,保持孩子心灵窗户的洁净正是家长需要做的,当孩子出现打破自己的“第一扇窗户”时,家长一样要第一时间去补救,而不是任由其发展。家长除了做孩子“破窗效应”地修理工,更重要的是要做保护孩子心灵窗户的守护神,当孩子还没有出现破窗效应时,刚刚有苗头的时候就及时出现,让“破窗效应”还没发生就终止在萌芽之中。其实,对付“破窗效应”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孩子的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家长从小开始培养这些习惯,并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生活中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和带动孩子的成长,这应该就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最大法宝。

  作为家长让我们一起习惯发生,让破窗效应无处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