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衣锦还乡是什么意思解释!

原标题:关于衣锦还乡什么意思解释!

  本月是2019年的最后一个月,又快到了过年的时候,过年就免不了回家,回家就免不了故事。

  2018年大火的网络流行词是“我也想低调,可实力不允许啊!”

  今年最流行的则是“老铁,我最近压力有点大!”“我太难了!”

  由此可见,相比去年,今年这个年注定大家都不好过。

  关于衣锦还乡是什么意思解释!

  虽然《人在囧途》中王宝强有一句台词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说的人的心里暖洋洋的,但是想要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有排面才是真格的,要不开个车回家,在父老乡亲面前走路都抬不起头。

  去年过年前,有一个经典话题,一个人买了一辆新车,打算过年的时候开回家,但是苦恼别人不知道,因此问大家怎么让全村人都知道他买了车。

  一位热心网友解答最为实用:把反光镜掰了,挨家挨户的去问谁拿他的反光镜了,绝对效果最好,看似好笑,实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衣锦还乡文化。

  那么,中国人追求的衣锦还乡,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呢?本文就跟大家深刻解读这个成语中包含的历史,让大家对这个成语以及这个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

  衣锦还乡典故最早出自项羽不愿立足关中

  衣锦还乡这个典故最早讲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项羽定都关中,然后图霸天下,但是项羽看到秦宫破壁残垣,就说了一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关于衣锦还乡是什么意思解释!

  翻译过来就是,人要是发达了而不回故乡去招摇一翻,就如同一个人在夜里穿着华丽的衣服,谁也看不到,那还穿着有什么意思?

  这种虚荣心理很中国,不用笑话别人,从骨子里我们就是这样的文化,比如有些男生抽烟,在家抽的五块钱的烟,能抽到烟屁股,出门必须三十元起步,剩很大一截就扔了。更有甚者,出门的时候,把五块钱的烟放到五十块钱的烟盒中。

  项羽就是典型的这样一个人,在《史记》中记载项羽早年看到秦始皇东巡时的华丽的车盖时,十分羡慕,因此说:“彼可取而代之。”这句话,说起来很大气,一方面可以说项羽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但是也说明项羽很可能只是喜欢秦始皇这种炫耀的方式,而并非对治理国家感兴趣。

  秦始皇东巡时摆这么大的阵仗,有没有炫耀的意思纵横没有考证,但是统一六国后的功绩肯定让秦始皇有点飘了,甚至认为自己功劳超过“三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

  项羽想要取而代之,应该就是这种因素,在项羽看来,推翻秦朝后,自封“西楚霸王”,应该是足够炫耀的。

  关于衣锦还乡是什么意思解释!

  推翻秦国之后,项羽想到的第一件事应该就是回乡炫耀一番,让那些同乡好友来看看我项羽如今成功了。

  衣锦还乡这个典故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地域观念

  项羽的这种衣锦还乡理念,绝对不是个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地域文化概念,纵横总结中国三大人际关系“缘”,一种是血缘,一种是学缘,另一种则是地缘。

  在历史上能够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与项羽同时代的人比如陈胜、韩信其实也是这样的人,陈胜和韩信都是出身自底层,接触的人比较多,相对于项羽由于贵族身份所带来的自负,这两个人在成功之前应该就是自卑了。

  陈胜早年给人种地的时候,曾经对小伙伴说:“苟富贵,不相忘。”意思就是哪个兄弟有一天发达了,谁也不能忘记当初一块受累的兄弟,古代并没有“穷缘”,他这样说,其实就是在表达一种地域理念,因为我们都是一个地方的,所以应该相互照顾。

  关于衣锦还乡是什么意思解释!

  别人都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陈胜则说了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后来陈胜因为不能按期到达指定地点,需要受到严格的处置,为此,陈胜谋划起义,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首领,并且建立了张楚政权,自己称了王。

  这时,当初跟他一块种地的同乡听说了陈胜当王的消息,就到陈胜处来找陈胜,陈胜见到后十分高兴,对这个同乡很照顾,结果这个同乡却不识好歹,开口闭口叫陈胜的小名,并且讲述陈胜早年的一些旧事,估计是把陈胜早年的那点偷鸡摸狗的事都说了出来,陈胜得知后十分恼怒,竟然把这个人给杀了。

  陈胜见到这个人很高兴是有人能够见证到他的成功,最后杀了他是因为,这个人没有被陈胜创业的故事而感动,还停留在过去陈胜是一个雇工的关系当中,触碰到了陈胜虚荣心。

  相比于陈胜,韩信早年更为落魄,《史记》中记载:“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

  关于衣锦还乡是什么意思解释!

  最惨的时候,忍受胯下之辱却只能隐忍,到韩信成为大王衣锦还乡的时候,反而感谢这个当初侮辱他的人,表示如果没有当初的侮辱,自己就不会功成名就。

  项羽会对秦国的地域仇恨导致其错失占领关中地区

  很多人可能认为项羽衣锦还乡的地方是江东,就连李清照的诗也感叹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估计项羽在下面也很纳闷,老子明明是江淮人,为毛认为老子是江东人。

  当然,不管是江淮也好,江东也罢,在先秦时期都是吴越文化圈,前期是越国吞并了吴国,后期是楚国吞并了越国。

  可以说,项羽所处的江淮地区,是收吴、越、楚三国文化的影响,我们知道秦人凶悍,实际上吴越文化,以及楚国文化也并不是好欺负的,吴越文化以复仇最为著名,春秋的霸王吴王阖闾在伐越的时候,因为受伤而死,阖闾要他的儿子夫差报仇。

  越王勾践不敌吴王夫差,最终选择投降,后来勾践就通过卧薪尝胆,最后复国成功,并且击败了吴国,因此有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关于衣锦还乡是什么意思解释!

  而楚国文化则更为彪悍,楚国在最初的时候只是周朝分封下的一个子爵诸侯,应该算是诸侯中等级比较低的一个,但是楚国后来分发图强,逐渐变得强大,当时楚国希望周天子能够改变楚国的地位,结果周天子压根就不搭理楚国,楚国干脆自封为王,这就是为什么春秋时期各诸侯都称什么公,而楚国则是王,到楚庄王时期干脆就有“问鼎中原”的打算了。

  在后来秦国的统一之战中,楚国是和秦国战斗最激烈的政权之一,曾经打败秦军的第一次攻击,直到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才彻底打败楚国,项羽的爷爷项燕也战死沙场。

  虽然秦国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是却并未收服楚人的心,反秦也是从楚国的地盘开始的,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在吴、越、楚文化的影响下,项羽对秦国的反抗,充满许多复仇性的,因此,在反秦的过程中,屠城、杀降这样的事件屡屡发生,而刘邦之所以能够轻易进入关中,就是刘邦向秦人许诺,如果刘邦接收关中,可以避免项羽的杀戮。关中百姓对项羽虽然充满恐惧,但是却并没有归服之心。

  衣锦还乡的结局是项羽最后在楚汉战争中败北

  项羽这种想要衣锦还乡的炫耀风格,实际上也给他的人生带来极大的悲剧。

  假如当初项羽能够留在关中,则占尽优势,相对来说优势则是巨大的,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分析过中国的地理政治,从先秦到唐朝,中国的政治走向都是东西政治,一般都是从西面统一东面,唐朝之后才是南北政治,大多都是由北向南统一。

  关于衣锦还乡是什么意思解释!

  东西政治格局中,就是以关中地区为根据地,然后一统天下,秦国是第一个依靠这个战略走向统一的朝代,刘邦则是重复秦朝的路线建立了汉朝,后世大多王朝定都也都首选关中地区。

  项羽是一个出色军事家,尤其在巨鹿一战完全使出了背水一战才击败了秦军主力,取得了抗秦起义的关键性胜利。显然,他是十分清楚汉中之地的战略重要性的,但是项羽却因为地域文化因素,从心里上对秦国的关中之地产生排斥。

  这种结果其实是惨痛的,尽管项羽对刘邦早有防范,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地区为巴蜀及汉中一代,却将关中之地分封给了秦朝的三个降将,后来刘邦趁着项羽东征西讨期间暗度陈仓,出兵关中,大概形成了以前秦国的统治规模,取得了与项羽争霸天下的根基。

  楚汉随即进入长期的拉锯战,尽管项羽优势占尽,但是跟当年六国打秦一样,很难打入关中,而刘邦一度攻占了项羽的老巢彭城,楚汉议和后,刘邦背后偷袭项羽,最终打败项羽,项羽败亡后于乌江处自刎。

  又到了解答千古话题,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这个话题了。

  从宏观方面来说,江东地区在当时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人口并不充足,即使项羽将其封给了自己,但是却并未重视,在项羽看来,江淮一代才是革命的本钱。

  关于衣锦还乡是什么意思解释!

  从项羽个人的性格来说,项羽这样喜欢衣锦还乡的人,自然不可能在落魄的时候到江东去,丢不起那个人!

  史论纵横说:

  总之,项羽作为反秦斗争中出力最多的一个人,在楚汉战争中却败下阵来,从衣锦还乡这个成语中似乎可以窥探一二。

  拥有地域观念并非完全是坏事,在外打拼的时候,同乡好友抱团取暖也是一种生存策略,但是这也并非什么时候都是好事,我们隔壁村有一个老板在外闯荡成功后,就带着家乡的人一起去干活,结果这帮人在工程里“为非作歹”,导致出现大量的豆腐渣工程,现在这个老板已经破产了。

  还是那句话,人在成功后,衣锦还乡,光宗耀祖都是一种人情世故,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只是当作一种炫耀的口径,虽然你回到了家乡,那你也是忘了本。

  有多少人的失败,是从“衣锦还乡”开始的我不清楚,但是翻开历史,那些成功的人却再也没有回到家乡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值得敬佩。

  总之我们应该追求的是:“衣锦不还乡,还乡不锦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