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什么意思-现在的年轻人总结

原标题:现在年轻人什么意思-现在的年轻人总结

  2018年11月发布的《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新一代年轻人里(35岁以下),56%的人暂未开始储蓄。开始储蓄的44%的人中,平均每月储蓄仅有1389元。

  别看存的少,这一届年轻人还特别敢花钱,“蚂蚁金服”的调查显示,中国近1.7亿90后中,超过4500万开通了花呗(一种可以预支的信贷产品),也就是说,平均4个90后里就有1人进行信贷消费。

  很多人说,90后是被惯坏的一代,他们今朝有酒今朝醉。在新年期间,本报记者对多名“刷爆卡”的90后进行采访,这才发现,他们“大胆”花钱的背后,有压力、有迷茫、有辛酸、有无奈。

  凌晨2点,她让母亲给自己红包转账

  26岁的张虹,母亲在哈尔滨开了多家饭店,她毕业2年,啃老2年。

  因为家庭条件好,再加上女儿小学时她就与前夫分手了,张虹的母亲陈女士一直感觉愧对女儿,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女儿的一切要求。

  她感觉,娇惯是对女儿的爱,没想到,让女儿抓住了她的“弱点”。张虹敏锐地发现,不管自己成绩多差,只要提及“单亲家庭”,母亲就会无条件妥协。从此以后,她抓着母亲的痛点,开始以此为切入口向母亲伸手要钱。

  陈女士告诉本报记者:“大学时每个月给女儿三千元,但她总是不够花。买包,烫头,选购奢侈品,还经常为同学买单。”大学毕业后,张虹以考研为理由,在家呆了2年,陈女士每个月给她三千元零花钱。“隔三差五就能收到她‘催款’微信:看中一只金毛狗,向我要6000元;想买新款的香奈儿墨镜,让我给4500元;说朋友们都有车了,她也必须买,进了4S店就告诉人家:介绍一款20万以上的。”长期凌晨4点去进货,陈女士的睡眠质量很差,有一天好不容易睡着了,凌晨2点钟被微信提示音吵醒。“女儿半夜淘宝,想买两箱美国大樱桃,让我给她发500元的红包。”

  与陈女士一样困惑的,是董书的母亲刘女士。今年大二的董书,爱好花钱,擅长要钱。夫妻两人一共六千元的月薪,大半都花给儿子。这周有同学穿了耐克鞋,下周刘女士就给儿子买一双;苹果的新手机面世,没多久董书就拿在手里。上了大学后,董书的攀比心越来越强,7月要旅费,8月要名表。孩子奶奶生病后,夫妻两人向亲戚借了3万元,实在没办法再满足儿子。没想到,发现一哭二闹三上吊不好使之后,董书没有节流,而是选择了“开源”。先向表姐借钱,然后向姥姥要手机,后来干脆安装了一个借贷软件,遇到喜欢的东西借钱也要买。

  陈女士告诉记者:“一个学期,他借了一万多元,几个月没还上最低还款额之后,才跟我坦白。我问他钱花哪儿去了,他说买衣服、吃饭请客用了。他知道,我们不可能看着他陷入危机,只要他借,我们就得还。”

  张虹与董书,在很多90后啃老族中很具有代表性。他们或是家境优渥,就想躺在父母的身上吃老本;或是还没进入社会,没吃过苦,没受过罪,不知道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人还活着,钱却没了。对于生活现状,他们需要反思,他们的父母同样需要反省:孩奴型父母,养不出省心的孩子。

  有太多父母,以爱的名义,将自己活成了孩子的奴隶。拼尽全力为孩子打拼,不让他知道社会上的风雨;尽自己所能满足孩子的欲望,再难不能难孩子的心态,浇灌出的不是理解体谅父母的孩子,反而助长了孩子的懒惰和自私。这样的父母感动了自己,却不知道,正是他们的溺爱害了孩子!一边说着不娇惯,一边对孩子妥协;跟孩子发生冲突矛盾,不寻求沟通,立刻服软。你认为这是“爱”,其实这是一种“偷懒”。教育是一个太深的话题,没有惟一的正确答案,但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真正的爱不会没有底线、没有边界,真正的爱是帮助孩子成为独立的个体,一个独立的人。

  现在的年轻人什么意思-现在的年轻人总结

  太多势利眼,让我不敢不花钱

  27岁的黑龙江小伙张亮,自嘲“隐形贫穷人口”。2016年,硕士毕业的他留在香港做理财顾问。他告诉记者:“说是顾问,其实就是向内地的富人推销保险。”

  刚入职时,他特意换下了格子衬衫,穿上了面试用的西装,但就业3个月,没有一个客户。“后来有前辈暗示我,我的西装太low(低级)了,这行业要拼资源、拼人脉,你的衣服鞋子就是你的名片。穿得土,不仅自己没自信,也没法让客户对你产生信任。”

  从此以后,张亮过上了赚一万花二万的日子。“买了2000多元的皮鞋,配上宝格丽的钱包,五位数的西装让我两个月没吃晚饭。每次出去谈客户,一身品牌,风一吹都是钱哗哗溜走的声音。”

  不心疼吗?他说,心都快疼碎了。“租豪车接客户,吃饭总是抢着买单,很多时候钱花出去了,业务也没谈成。但是没办法,为了赢得下一次机会,为了把自己推销出去,只能对钱包狠一点。”

  不仅对钱包狠,张亮对自己也不手软。他说,“陪客户游香港,带着空姐打疫苗,为了开拓业务,我24小时待命。”年前,公司通知2019年的夏天在吉隆坡有一次培训,为了跟业界大咖见面,建立人脉,张亮一咬牙,又掏了3万元。他说,这就是职场人的职业精神,“如此激烈的竞争,不能等有回报才付出,时间不等人。”

  哈尔滨的赵小雨,同样是一边心疼一边狠花钱。她告诉本报记者,自己在一个事业单位上班,女同事们背着LV,往来无白丁。“直到现在,我也对名牌包没什么兴趣,让我买包不如让我攒钱。但是你穿的不够贵,皮包不够好,就是被很多人看不起。大家将你的身家等同你的背景,等同于资源,没有同样的消费水平,好像你与他们不是一个层次的人。”在发现小雨家境、背景都普通后,就连领导也在一次聊天中透露出,培养小雨没什么意义。

  入职两年后,小雨的“身价”越来越高,还房贷的压力却越来越大。她说,“看到月底存下来的那点钱,我其实特别焦虑,就这种攒钱速度,以后有了孩子怎么办。”有时候,她觉得自己被裹挟了,想从这个怪圈中退出,但是2018年底,她还是花一万多给自己买了一件加拿大鹅羽绒服,这是同事中的“爆款”。就像丈夫所说,“该买就买,别为了一件衣服,在单位受白眼。”

  投资自我,就是最好的储蓄

  婷婷的母亲拉着记者,痛斥女儿能花钱。年薪十万的婷婷,2018年的储蓄值不到2万元。然而婷婷告诉本报记者,她并不是网络中的“暴花户”,而是花钱对自己进行了投资。

  婷婷说:“我和妈妈的理念不一样。她认为钱存进银行才保险,我认为在就业环境不好的年份,充实自己,多学习,做到自我提升才是最好的投资。”2018年,做设计的婷婷报了时装设计课,51节课,花费2万元。她说,“虽然与我的职业关系不大,但设计这件事触类旁通,换一种方式去思考,对我的工作也有帮助。”

  不只是婷婷,越来越多的90后选择将钱花到学习上。27岁的刘菲考下了Padi 的潜水证,花费7200元;95年的金融男,花了4万元,报了一门华尔街商务英语;29岁的林丹婷给自己报了书法课,一年半的课程,2万元。

  他们告诉本报记者,除了专精一门,更多更广泛的技能更容易推开求职的大门。“我之前做编辑的同学,因为会摄影,会剪辑,会2门语言,在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进入知名公众号做记者。艺多不压身,趁着年轻,学习力强的时候,多涉猎一些知识,谁知道什么时候能用上呢?”

  1991年出生的梁爽,是母亲心中的“败家子”。工资6000元的她,去年与闺蜜去了一趟非洲,花费3万元。梁爽告诉记者,自己并不吃亏。“看到的不仅是风景,还扩宽了眼界,也拓宽了你的视野,其实这也是人思维的宽度和广度的开拓,在聚会中聊起这次旅行,我成为众人的焦点,还因为旅游攻略,认识了2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我能承受的范围内,将钱变为经历,值得!”对于这些90后来说,世界那么大,值得学值得看的太多了。

  现在的年轻人什么意思-现在的年轻人总结

  工作让我崩溃,压力让我消费

  还有一些敢花钱的90后,是想用消费来消解生活的压力。张亮告诉记者,年轻人独自在外打拼,生活压力非常大,反正也买不起房,干脆在其他物质消费上补偿一下自己。“特别是工作不顺、强度太大的时候,感觉自己被掏空了,就用买买买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在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小赵告诉记者,自己每周要工作70小时。“我最喜欢在加班后打开淘宝,用购物消解压力,给自己的工作增加动力。我这么努力工作,就是为了随心所欲地买买买!”长此以往,大家的购物欲望越来越强,就像孩子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即时满足一样。“我凭本事赚来的钱,凭什么不能花?”小赵曾在2个小时内,花掉了一个月的工资,花爽了,也肉疼了。

  她告诉本报记者:“以前花钱,看着累死累活赚来的钱消失,会特别心疼。现在刷微信、支付宝,金钱就是数字,只要不看余额,完全没有感觉。”此外,花呗、京东白条等信贷软件不断涌现,只要定期还款就不产生利息,很多时候让人感觉花的不是自己的钱,一不小心,就入套了。

  既然知道这样的花钱危险,为什么还不停手?小赵白了记者一眼:“至少在花钱的一瞬间,我很开心啊。”她说,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他们在意的是眼前的快乐与否,至于父母们担忧的未来,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父母才是他们最大的倚靠

  “刷爆卡”的90后虽多,但在采访中才发现,不是所有人都在无理智的消费,很多90后敢大胆花钱的勇气和底气背后,有冲动,也有心痛,有压力,也有动力。与父母相比,这一届的年轻人积蓄不足,花钱很冲,但大部分的人花钱仍然有分寸,他们敢花的底线是不借贷,不会因为一时冲动,让自己的生活“一夜回到解放前”。

  说到底,这些不急于攒钱的90后,还是有花钱的底气。从佳木斯来哈尔滨打拼的贾静告诉本报记者,“月薪2600元,还要给弟弟攒钱,花的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显然,她是不敢花钱的,因为她没有强大的后援。很多90后承认,是在危急关头能随时支援的父母们,才是他们敢大胆消费的底气。

  张亮在香港努力打拼,父亲给他在老家买了房子;害怕小赵在他乡生活艰难,父亲每个月都给她汇钱。还有很多父母,平时并不支援儿女,但只要儿女遇到急事,遇到难关,肯定会倾其所有,全力以赴。他们可能从未直白地说过,努力去拼,爸妈是你的盔甲。但大家都知道,没人比他们更值得信赖。很多人都说,工作了才发现,赚钱真难,我自己都不够花,真佩服父母能把我养大。

  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人们的消费理念自然会随之改变,跟上一代的消费观不同,现在的孩子更崇尚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也许这种生活理念并不一定是坏事。但是,在大胆消费前,要认清一件事,到底是我需要,还是我想炫耀?到底是真想买,还是冲动消费?物质和外表不能成为衡量我们生活的标尺,别让方便的借贷消费,将我们掏空,我们更不应该在该担当的年纪活成别人的“负担”。 (文中人物皆为化名)本报记者 李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