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搜索:美军A-10攻击机“雷电”

A—10“雷电”是美国费尔柴尔德(又译仙童)公司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236393138于60-70年代为美国空军研制的亚音速近距双发单座空中支援攻击机雷电搜索,也是当前美国或西方最好的亚音速攻击机。主要作战目标是坦克群、战场其他活动目标和重点火力点。 A-10由美国费尔柴尔德(FAIRCHILD,又译“仙童”)公司为美空军研制的单座双发近距空中支援攻击机。1966年,根据越南战争的教训,美军提出了研制新型单座近距支援攻击机,以取代老旧的螺旋桨式攻击机A-1的计划,即A-X计划。1967年4月美国空军开始招标,并把标书分送给21家公司。军方公布了招标书总体的战术技术要求是:必须能挂载大量的攻击武器;要求能长时间地进行战场压制;低空机动性好和有较高的生存性;担当前线空中控制员(FAC)以协调和指挥友邻空军对地面部队的支援。A-10还有支援搜索、援救和特种部队作战的任务。1970年12月18日,空军选定诺斯罗普和费尔柴尔德两家公司制造两架原型机进行试飞竞争。诺斯罗普公司设计的原型机编号为A-9,费尔柴尔德公司设计的原型机编号为A-10。 1972年5月10日A-10首次试飞,经过280多次对比试飞后于1973年1月18日空军宣布选中A-10。同年3月1日费尔柴尔德公司获得1亿5930万美元的合同,进行全尺寸研制和制造10架原型机。后因美国国会把拨款减少到1亿零740万美元,因此改为制造六架原型机。1975年2月15日原型机首次试飞,同年10月21日第1架生产型飞机首飞。1977年10月形成初步作战能力,装备的第1个作战部队是第354战术战斗机联队,以后相继装备了第355、第81、第174、第434、第10、第23战术战斗机联队和第175、第422、第917、第926战术战斗机群等。 1972年10~12月,经过284个飞行小时的全面对比鉴定试飞,1973年1月美国空军宣布A-10获胜。随即与费尔柴尔德公司签订了价值1.593亿美元的合同,制造10架预生产型飞机供研究、发展、试验和鉴定使用,其中6架用于发展试验,4架用于鉴定。同时与通用电气公司签订2760万美元的合同,订购32台配套发动机。1975年10月21日A-10生产型试飞。 A-10 1975年开始交付,1984年停产,总共生产了713架,其中有30架N/AWA-10。A-10的研制费共计3.285亿美元,其中机体及设备2.11亿美元,发动机3600万美元,机炮1100万美元。空军花费的研究、发展、试验和鉴定费约为4.23亿美元。A-10在1982年的单价为960万美元,在美空军中算是一种价格低廉的作战飞机。2005年3月,最新改进的A-10首飞,后定名为A-10C“雷电”Ⅱ。A-10C“雷电”Ⅱ的改进升级是美国空军自1972年以来对现役飞机实施的最重要的技术改造项目,耗资3亿美元。到2009年,主承包商洛·马公司将按合同完成356架A-10飞机的升级任务。经过升级改进,已有30年役龄的A-10“雷电”的使用寿命将延长到2028年,就是说,它将创下美军攻击机服役55年的记录。通过持续改进,A/OA-10开初的使用寿命是8000小时,相当于大约使用到2005财年。计划修改的使用寿命超出12000h,相当于使用到大约2016财年。按最近的长期计划,机群中的A/OA-10要达到2028年,这相当于近似18000~24000h寿命。老机新改、巧省经费,老武备改出新战力,这也是美空军坚持多年的一条发展武备之路。A—10从设计开始就确定为亚音速飞机,因为战术攻击作战并不需要太大的速度,亚音速飞行更能提高对小目标的攻击命中率。A—10采用无后掠角的平直近矩形下单翼,机头处有一个用38毫米防弹钢制作的澡盆形座舱,加上机腹另有50毫米厚的装甲,低空飞行生存力很高。全机装甲重量达到550千克,有利于突防。据称,可抗23毫米(苏式)机炮的打击。 A—10的矩形平尾两侧装有双垂尾,2台TF34—GE—100涡轮风扇发动机并列安装在后机身上方,呈“推进式”构形。该机主起落架可向前收入机翼前缘的短舱内,一门使用贫铀弹头的30毫米7管速射机炮装在机头下方,可攻击装甲车辆。全机共有11个挂架,最大外挂量7250千克,可挂Mk 80型常规炸弹28颗或“宝石眼”Ⅱ型集束炸弹20颗或若干CBU—52/71/38/70子母弹箱或6枚“幼畜”型空对地导弹加2枚AIM—9E/J“响尾蛇”空对空导弹或4个火箭发射巢…… 主要机载武器有1门30毫米机炮,备弹3350发,射速为每分钟2100—4200发,主要用于攻击坦克和装甲车,威力较大。另有11个外挂架,机身下1个、中央翼下2个、内翼段2个、外翼段6个。典型外挂方案分别为28颗MK82或6颗多 功能炸弹;8颗900千克炸弹;8颗BLU—1或 BLU一27/B燃烧弹;4个火箭发射架120颗“石眼”II集束炸弹;6枚AGM—65“幼畜”和2枚AIM—9E/J“响尾蛇”空对空导弹,以及MK82或84激光制导炸弹等。最大挂载量7258千克。每个挂架的能力是,机身下挂架接2268千克,中央翼下技架和内翼段挂架每个挡1587千克,外翼段接架每个挂45千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A—10采用了大量的装甲,具有较高的生存力。该机机身腹部和座舱周围都有钛合金装甲保护,装甲总重550千克。座舱周围的装甲呈盆形,装中厚度38毫米,机身腹部装甲厚50毫米。获说,这样的装甲可承受23毫米高技炮弹的打击。 A—10飞机只有两种型别。一种大量生产的单座攻击型A—10A,到1984年停产为止,总共生产了68架(包括6架预生产型),现仍为美国空军的主要近距支援攻击机。AWA—10共生产了30架。A—10A飞机的翼展17.53米机长16.26米,机高4.47米;最多起飞重量22680千克,前线机场起飞重量14395千克(带四颗MK8炸弹和75O发炮弹);作战飞行速8713千米/小时(高度1500米),实用升限9144—11000米,转场航程4850千米,近距支援作战半径463千米(留空时间2小时),起飞距离610米 (前线机场起飞重量),着陆距离335米(前线机场起飞重量)。 动力装置 两台通用公司的TF34-GE-100高流量比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为40.94千牛。 主要机载设备 AN/ALQ-69雷达告警接收机,AN/AVQ-19平视显示器,CPU-12导航计算机,AN/ASN-141惯性导航系统,AN/ARN-118特康导航设备。AN/AWG-(ACS)武控系统,AN/ARN-108仪表着陆系统,AN/AAS-35激光搜索和跟踪系统吊舱,AN/ALQ-87及AN/ALQ-119电子对抗吊舱等。 武 器 装1门30毫米GAU-8/A 7管速射机炮,射速为2100-4200发/分,可使用1350发贫铀弹。11个挂架,最大外挂量为7250千克。可挂各种对地攻周武器,典型挂弹方案为:28颗Mk80炸弹、20颗“石眼”II集束炸弹、若干CBU-52/71/38/70子母弹箱、6枚“幼畜”空地导弹和2枚AIM-9E/J空空导弹、4个火箭发射架等。 尺寸数据 机长16.26米,机高4.47米,翼展17.53米,机翼面积47.01平方米。 重量及载荷 出厂空重9771千克,作战空重11321千克,起飞重量(最大)22680千克,(正常)20032千克,机内载油重量4853千克,最大外挂载荷7250千克。 性能数据 限飞速度834千米/小时,作战飞行速度(高度1500米,6枚Mk82炸弹状态)713千米/小时,巡航速度(高度1525米)623千米/小时,(海平面)555千米/小时,实用升限9144-11000米,转场航程4850千米,作战半径(近距支援)463千米,(侦察)750千米,(纵深攻击)1000千米,起飞距离610-1372米,着陆距离325-762米。 YA-10B 是费尔柴尔德公司自筹资金在YA-10A 基础上研制的夜间/全天候(Night/Adverse Weather)型号。加装了第二个飞行员座位,垂尾也相应加大。YA-10B 装备了 LN-39 惯性导航系统和 AN/APN-194 雷达高度表。但是座舱“浴盆”钛装甲并没有延伸到后座,作战时后作武器操作官要大叫“阿门”了。 YA-10B 为了能执行夜间/全天候任务而挂载了红外/雷达传感器吊舱,可以向飞行员提供夜视图象。吊舱挂载在机腹中心线挂架上。在生产型中将移到主起落架的导流罩中。 费尔柴尔德公司把 YA-10B 作为具有全部作战功能的教练机来推销,后来又说成是空中压制飞机,但是美国空军对它根本就不感兴趣。最后, YA-10B 作为海上攻击机向海外市场推销,也未获成功。 另外,在2005年1月20日,美国佛罗里达埃格林空军基地,最新设计的A-10C型“雷电”Ⅱ攻击机进行了第一次飞行。 这种飞机改良了精确交战技术,能够接受更多的打击高价值目标的任务。外形尺寸 翼展 17.53米 机长 16.26米 机高 4.47米 机翼面积 47.01平方米 机翼展弦比 6.54 主轮距 5.25米 前主轮距 5.40米 重量及载荷 出厂空重 9771千克 作战空重 11321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2268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 20032千克 前线机场起飞重量(带4颗Mk82炸弹和750发炮弹) 14395千克 燃油重量(机内) 4853千克 最大外挂重量 7250千克 最大翼载荷 4.48千牛/米2(457公斤/米2) 性能数据(除注明者外,均指以最大重量起飞时) 限制飞行速度 834千米/小时 作战飞行速度(高度1500米,带6颗Mk82炸弹) 713千米/小时 (无外挂,海平面) 720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高度1525米) 623千米/小时 (海平面) 555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 9144~11000米 爬升率(海平面,设计重量) 30.5米/秒 转场航程 4850千米 近距支援作战半径(留空2小时) 463千米 作战半径(侦察) 750千米 作战半径(纵深攻击) 1000千米 起飞距离(最大总重) 1372米 (前线机场起飞重量) 610米 着陆距离(最大总重) 762米 (前线机场起飞重量) 32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