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怎么读(擘怎么读擘画)

  [摘要]对“空气”的解读,就是对周围环境的把握(what),对交涉对象的认识(who),从而筹措在何时(when)何地(where)以及如何(how)进入交涉的过程。

  “空气”从洋人那里经过日本来到中国

  汉语里的“空气”(air)一词,除了指地球上人类呼吸的“氧气”(oxygen)之外,和英语一样,还指“气氛”(atmosphere)和“氛围”(mood)。如“放空气”、“快乐的空气”和“战斗的空气”等,就是一种像空气一般弥漫于一个特定场所、影响在场人物心理和行为过程的无形存在。

  这种存在超乎五官的感知,只能被第六感摄取感受。说起来有些让人气沮,就像一些常用的现代汉语词汇一样,“空气”一词,很可能也是由江户时代的“兰学”(Dutch Learning)学者们在18世纪中最先创制的,然后出现在19世纪旅华传教士的如《六合丛谈》之类汉译著述中。

  日本人怎么“读空气”?

  《六合丛谈》是英国传教士亚历山大·伟列亚力(Alexander Wylie)于1857年创办于上海的一份中文月刊,也是上海第一家综合性的新闻期刊。伟列亚力的创刊主旨是“通中外之情,载远近之事”,将西方的新鲜事物介绍到中国。今天汉语中习用的“拍卖”一词,最早即出自《六合丛谈》。

  而将“空气”从呼吸必需的氧气转指周围环境的“氛围气”,则肯定是日本人率先使用的。

  学界大牛山本七平发明可以读的“空气”

  “空气”能“读”,当然是日本人的发明。发明者叫山本七平(1921-1991),是日本学界的一位奇人,用当今的时髦话说就是一位顶级的“牛”人。

  “牛”到什么程度?因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山本高中没读完就肄业,被征兵去读了一段时间的士官预备学校,几乎没有受过哲学、宗教、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正规训练,却在这些方面著作等身,而且还不乏一时“洛阳纸贵”的畅销书和历久畅销书。

  除了战争期间在吕宋岛当了一年多炮兵和战后近两年战俘之外,他没有留洋的任何学历,却在1970年出版了一部非常神奇的论著《日本人与犹太人》,其书畅销一时。

  更为神奇的是,他在该书使用了Isaiah Ben-Dasan的假名,而且此后长时间坚称作者另有其人,自己只是出版者。

  但是眼尖的学者很早就看出破绽,发现该书援引的译文中有大量误译,诟病作者不谙希伯来语和阿拉姆语(古阿拉伯语),而且其英语水准“还不及高中生程度”。

  连他生前挚友小室直树在其《思想的方法》中也毫不讳言地承认:山本是“典型浅学非才之人”,“说他是基督教大家纯属胡扯”,“号称基督教专家却误读《圣经》”等等,但是小室接着话锋一转,最后却称赞自己的老友堪与当时另一位学术巨丸山真男双峰并峙,因为他们都具备“以很少的知识一举看破事物本质”的眼光。

  《日本人与犹太人》中的日本人论,开创了这一类型研究的先河,赞誉鹊起,洵非浪得虚名。

  山本在1977年出版的《“空气”的研究》,就专门讨论所谓能“读”的空气。山本对能读的“空气”持批判态度,因为他发现日本的集团和社会常常被非合理(非理性主义)的“空气”所笼罩,因而导致非合理的决策。

  他以二战末期战舰“大和号”的冲绳海上特攻为例,这艘当时世界最大、号称“不沉之舰”的战列舰,建造花了当年国家预算的百分之四以上。因为缺乏空中护航,当时不少将领私下反对驶往冲绳参战,但却受到“为一亿国民总特攻之先驱”的“空气”支配而最终前往,结果在鹿儿岛至冲绳的途中遭到300架美机的集中攻击而沉没,3000官兵沉入海底。

  日本人怎么“读空气”?

  正遭受美军攻击的“大和”号战列舰。

  山本以此说明这种受“空气”支配的决策,经常会导致失败。

  可以读的“空气”源自神道教

  山本从日本传统神道教的教义中寻找“空气”形成的原因,神道教主张“万物有灵论”(animism),认为“神灵”寄宿于万物之中,所以日本人经常会把“绝对归依”的感情移入对象。

  山本把这一现象称作“临在感的把握”,他举例说一帧天皇的“御身影(御照)”,在日本人看来就远非一张相纸,而是天皇本人的“临在”。

  这种主体的感情移入和客体的“偶像化”融为一体,就形成一种不可抗拒的权威“空气”,支配从属集团或者社会的成员。山本认为正是因为这种“万物有灵”和“临在感把握”的心理定势,日本人容易被情绪化的口号和煽情性的图片所驱动,这一类的口号和图片就是集团“空气”的显在外化。

  “空气”会改变,却不会消失

  山本还认为一种“空气”会由于“水を差す”(泼冷水)而改变,但只是被另一种支配性的新“空气”所代替,改变的只是“空气”的内容及其外在口号,而由“空气”支配的集团或者社会构造却无法改变。

  他举例战时的第一学期宣讲军国主义“大和魂”的教师,会在战后的第二学期改以宣讲欧美“民主主义”。如果你问起原因的话,他会告诉你因为战时和战后的支配“空气”改变了,宣教内容就会改变,主题性口号就会从“鬼畜美英”改成“感谢美国”了。

  山本悲观地认为“空气”支配的构造非但不可改变,而且抵抗的尝试和努力也会被目为“异端”而受到排斥责罚。他因此还发明了另一个术语:“抗空气罪”,以说明“空气”的不可抗拒性。

  山本七平成为“空气学”开山鼻祖

  山本在其《“空气”的研究》中提出的问题,近40年来,一直作为重要话语,受到学界和民间的重视;对于“空气”的特性及其与日本社会关系的探讨,也日渐深入,著述卷帙浩繁。

  大概出乎山本的预料,其中很多还对“空气”作出正面评价。“读空气”被视为日本人国民性的显著特点,与其相关的“不能读空气”,成为“不识时务”的代名词。

  日本人怎么“读空气”?

  “不能读空气”(空気を読めない)也是日剧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比如《名侦探守则》中的新人刑警藤井,图中字幕的日文原文为;空気が読んない女だな。直译即不会读空气的女人。

  2007年,在“读空气”一语问世30年时,其相关语“空気を読めない”(不能读空气)的缩写“KY”还成为当年“新语流行语大赏”的主要候补语,至今仍然流行不衰。

  日本人怎么“读空气”?

  KY即“空気を読めない”中“空気”(kuuki)和“読”(yo)的发音的罗马字转写的首字母的缩写。

  “读空气”的功与罪

  大多数日本人生活在相对封闭的“世间”里,维护“世间”的和谐需要酿成一种“共同意识”,这种共同意识就是所谓的“空气”。

  从“村社会”到“世间”的转型,从共同意识到“空气”的存在,是日本人集团生活历史发展的结果。“世间”的存续需要“空气”,而“空气”也只能在“世间”社会发挥压倒性作用。

  “世间”和“空气”,是日本社会运作的基本形式。“空气”的存在使得日本人以与周围“他者”的关系为框架建立处世方式,降低日本社会的摩擦系数。

  对“空气”的解读,就是对周围环境的把握(what),对交涉对象的认识(who),从而筹措在何时(when)何地(where)以及如何(how)进入交涉的过程。

  正确解读“空气”,才能保证运作的正常展开;而不能解读“空气”,会引起方凿圆枘的尴尬,鸡对鸭讲,无法沟通。

  日本人怎么“读空气”?

  日本关西地区传统的搞笑表演漫才即利用“不会读空气”来制造喜剧效果。因此漫才表演中的二人分别负责“发呆”和“吐槽”(类似中国对口相声中的逗哏和捧哏)。日剧《虎与龙》中的这对表演漫才的夫妇,妻子“发呆”说的蠢话引来了丈夫拍她后脑勺的吐槽。

  日本社会的相对安定,日本服务业受到普遍赞誉的“気遣い”(mindful,用心、走心)功夫,大概与日本人善读“空气”有关。

  但是“空气”的形成也常常是一个非合理、非理性的过程,过于拘泥“空气”,正如山本所批判的,会使集团和社会的领导人放弃领导能力(leadership),迎合舆论所凝成的“空气”而做出错误决策,并在事后逃避责任;也使日本人普遍追求“平庸”,人云亦云,党同伐异,缺乏创新。

  解读现场的“空气”是适应的开端,而能“因势利导”,改变和形成新的“空气”,才是“王道”。

  日本的一部分有识之士,似乎也越来越反省读“空气”的弊端,并提倡“不读空气”。不是“读不懂空气”(読めない),而是故意“不读”(読まない),甚而忽略“空气”(読もうとしない)。

  这样的人多了,荡漾在社会并支配社会的“空气”,就会失去市场,就会“泄气”,人们就能凭常识、凭规矩、凭自己的良知而行动,再也不需要先看同伴的脸色和所属团体的气氛去做判断了。

  (作者简介:赵坚,上海人,曾经就读复旦中文系的硕士博士课程,后留学日本、加拿大,长期在海外执教,留心于比较文化的研究和写作。)

  转自“澎湃新闻”:http://www.thepaper.cn/

  • 153 views
    A+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08日 11:17:45  所属分类:网络推广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