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解释)

  导读:我来告诉你“庄周梦蝶”真还是假,学不会别怪我。本文1万2千字,阅读需要40分钟。为哲学作品,深度烧脑!一边阅读,一边思考。

  正文如下:

  还有就是尼采和萨特都认为人的本能是自由,萨特关于这个观点更极致和彻底。我是反对此观点的,就是人的本能不是自由。我的观点是人的本能是存在,人的本质是马克思所说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以我再次跟大家说,当你把意识定义稍微改一下,当你重新理清楚了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你再看他们的著作的时候,一下子就能看清楚,然后知道自己同意哪些,不同意哪些。就是非常轻松地感觉,而不再是背着沉重的包袱去判断了。

  现在来说说海德格尔,说海德格尔之前,来所说胡塞尔,因为胡塞尔是海德格尔的老师,对海德格尔影响特别大。

  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解释)

  胡塞尔哲学思想的发展可分为 3个时期:前现象学时期(1900年以前)、现象学前期(1901~1913)和现象学后期(1913年以后)。

  前两个时期主要是批评19世纪各种经验论的心理主义,发展布伦塔诺的意识意向性学说,建立了从个人特殊经验向经验的本质结构还原的 “描述现象学”。他提出了一套描述现象学方法,即通过直接、细微的内省分析,以澄清含混的经验,从而获得各种不同的具体经验间的不变部分,即“现象”或“现象本质”。这一方法又被称作本质还原法。胡塞尔倡导的早期现象学运动,主张在各人文学科内运用现象描述 或本质还原法,从中获取较直接、较真确的知识。

  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意识本身,尤其是意向性活动或意向关系。意向关系既包括意向作用, 又包括意向对象。他认为,意向对象不是客观实体,意向作用也不是经验性活动,它们分别是聚结于意向关系体内的特定方面。他主要研究对象在意识中的显现方式,即对象的“透视性形变”、显现时的清晰度,以及意向关系体的统一化作用。

  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解释)

  胡塞尔

  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最终演变为更彻底的主观先验唯心主义。目标是使现象学还原深化为“纯粹意识” 或 “纯自我”,以便使知识的 “客观性”或确定性建立在纯主观性的基础上。经过这一还原,一切经验性内容都将被排除,只留下“纯粹意识”或“先验意识”,包括所谓先验自我、意向作用和意向对象。他认为,先验自我是意识和意向结构的最深核心,同时也是推动心理活动和引发知识结构的总根源。

  胡塞尔的哲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他最初的兴趣是逻辑学和数学,后来发展了早期的现象学,这种现象学主要关注的是知识论,再后来深入到为哲学和科学奠定普遍基础的现象学观念,最后他进入这样一个阶段,这时生活世界成了他的现象学的更突出的主题。因此,胡塞尔的哲学会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学者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马丁·海德格尔在1920年成了胡塞尔的助手,师从胡塞尔期间他熟悉了胡塞尔的逻辑学著作和早期的现象学著作。从1920年到1923年,海德格尔作为助手与胡塞尔共同为《不列颠百科全书》撰写了现象学的条目,海德格尔还整理了一些胡塞尔早期的讲演稿准备发表,甚至海德格尔在1923年离开弗赖堡,成了马堡大学的教授后,仍继续通胡塞尔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德格尔发现很难同意胡塞尔思想的新发展,尤其是在先验现象学方面的发展。在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中,海德格尔批判了胡塞尔的方法和他独树一帜的自我观,到1928年秋天,海德格尔接替了胡塞尔在弗赖堡大学的教席时,他们的关系开始冷淡,最后走向终结。

  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解释)

  海德格尔

  与之类似,虽然萨特在弗赖堡大学研究现象学时,胡塞尔的著作对他很有影响,但萨特最终还是逐渐相信海德格尔对胡塞尔观点的改造在哲学上的更有意义。然而,1934年,萨特从德国一回到巴黎,便要梅洛·庞蒂注意胡塞尔的著作《现象学的观念》(The Idea of Phenomenology,1906-1907),并敦促他仔细研究。梅洛·庞蒂对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几个颇具特色的因素有着深刻的印象,这激发了他进一步研究胡塞尔的著作,他特别受到胡塞尔的《欧洲科学的危机》(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s,1936)一书的影响。

  胡塞尔对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萨特这些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的巨大影响,即使他们否定胡塞尔许多关键性的思想,但他们所完成的著作仍然打上了现象学的印记。胡塞尔和康德一样是书斋里的哲学家,一生都在纯思想领域做艰辛的探索。

  如果用我的话来说,胡塞尔是具有“女性特征”的哲学家。他的作品特别多,据说现在还在整理他的手稿,也难为工作人员了。对于现在而言,胡塞尔哲学一定不会是主菜,我宁愿推荐你去读尼采,可能也不会推荐你读胡塞尔。

  写到这里,提到“女性特征”这个词,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哪位女性是伟大的哲学家?你脑子飞速运转,是不是也没有想到哪个女性是伟大哲学家。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我在上面正好摘录了10条心理学公理,第七条是此意识与彼意识无差别。也就是说男人和女人的意识本质上是无差别的。大人和小伙的意识本质上也是无差别的。那就是说女人有具备成为伟大哲学家的条件。

  之所以没有那么多伟大的女性哲学家诞生,是因为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哲学真正繁荣的时代,都是男权社会,女性能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很少的。所以要找女性哲学家,得从近代开始找,肯定有。比如有这些名字:汉娜·阿伦特,西蒙·德·波伏娃,伊丽莎白·安斯康等。而且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征,她们的学说中很多带有“女权”词汇,为女性发言的意识明显。

  其实不光是在哲学方面,在艺术和科学方面,之前的女性都没有优势。近代之后女性的施展才能的舞台才越来越广。你去读读居里夫人,诺特,索菲娅-柯瓦列夫斯卡娅等女性的故事,你就懂了。

  我大概是我们村唯一一个写哲学作品的人,为什么?因为他们在“种地”。为什么说三代人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

  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解释)

  罗素

  没有多少人愿意持之以恒的去思考一些无趣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讲,男人是无趣的,女人才是有趣的,可爱的。男人是冷酷的,女人才是温柔的,才是热血的。男人的热血在于征服,哲学在他们眼中就是一座“高山”。从文化环境和生理角度讲也是这样,男性在从事危险事物的时候分泌多巴胺一般多于女性,但不绝对,因为有实验显示部分女性也是。

  比如说罗素作为一位哲学家,他的思想大致经历了绝对唯心主义、逻辑原子论、新实在论、中立一元论等几个阶段,主要贡献在数理逻辑方面,由此出发建立了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而且我上面也说了,你去看看很多哲学家的著作,几乎都在20本以上。所以说每个哲学家的哲学体系,也不是一天建立的。

  还有你知道他们能无趣到什么程度吗?终身未婚!斯宾诺莎、牛顿、莱布尼茨,笛卡尔,康德,萨特,卢梭,约翰洛克、休谟、帕斯卡,托马斯阿奎那,梭罗,尼采等一律终生未婚。不仅未婚,而且很多都是短命的,死于肺炎,胸膜炎的我就读到好几个。

  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解释)

  女性的情绪化思维,和生理构造也不利于她们长期处于这种“高压思考”之中。尤其是她们每个月还得应对月经之类的生理问题,这都是分散思维的点。

  其实关于女性中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哲学家,还可以继续回答下去。那就是造成男权社会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是回答了阶级为什么会出现的问题。

  我来回答,你来听。再回头去看看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而“男权”和“阶级”这样的词属于人的社会性词汇,必然要从人的意识角度和物质存在的角度去回答。

  意识的层次划分是由低到高,而人处于意识层次的高阶位置,逆熵存在度较之于其他物种更高。意味着人类的社会系统和社会关系会随着物质生产越发“高度集中”。而“高度集中”的社会关系就是一种阶级表现。马克思认为阶级产生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私有制的形成。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所决定的。这个认识是正确的。

  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解释)

  灵遁者油画

  但有一点,那就是真正理想意义的共产主义还远远不会到来。原因也是如意识定义所表达的那样,物质是意识的本源,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物质的本源的量对于人而言是有限的,而意识逆熵存在的高度集中又必然要求资源得到更好利用,这种高效和“共产”概念是矛盾的。

  我们看看共产主义实现的条件: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广大共识范围,人们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极大提高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劳动者有序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形态。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个体的觉醒和整体认知水平的提高是必然,但认知水平的差异化永远不可消除;有效的资源也不是用之不竭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一个方向,正确的方向。

  再回到海德格尔来说,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然后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这个问题直到2000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海德格尔阐述“在”的意义如下:已经具有的性质,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了“在者”。

  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到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子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我”是这种“在者”,只有“我”是在成什么样都还不清楚的时候它的“在”已经恬然澄明了。因此,他认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往下,海德格尔就谈论“我”的“在”就是世界。

  这里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他们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海德格尔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他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在。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解释)

  在得到布伦塔诺的论文《论“存在”在亚里士多德的多重意义》后,海德格尔说:“我开始了在哲学上第一次笨拙的尝试。”第一次开启了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莱布尼茨曾感叹道:“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是多么令人震惊啊!”海德格尔显然也被哲学的发问震撼到了,并坚持着哲学就是对“存在”的追问。

  我一直在说哲学是晦涩的,哲学家自己在“杀死”哲学。你可以读读下面海德格尔的观点。

  他说尽管此在总是非本真的存在,但他提出了一个“畏”这一情绪,使得本真成为可能,畏没有具体对象,而是人类有限性的表现,此在的基本存在即为——操心。畏袭来,此在出离自身体,并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畏在畏之中,它是无而且在无何有之乡,此在害怕沉沦,并有了本真状态。畏使此在看到了自身的终极——死。

  海德格尔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它是时间的到时并且无法被经验,他使得此在谋划自身——向死而生,此时出现了“良知”呼唤此在。此在在这种良知中见到了本真能在的生存结构。

  这段话虽然晦涩,但是基本读完还是能理解的。但其实他的连贯性远不如维特根斯坦。比如关于生死的问题,维特根斯坦一句就能说清,就是活人是不能体验死的。

  比如我再问你,你如何理解他说有“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了“在者”。其实很简单,“在”是“存在”。而“在者”是“存在的形态”。再通俗,其实就是物质和意识,就是“在”是物质存在,“在者”是物质存在的存在状态或者逻辑。

  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解释)

  比如他有个时间的观点是人即时间。你怎么理解?甭管谁来理解,都会一愣。但要理解,肯定有理解的方法。把人和时间都表达为存在,人就是时间。即物质,空间,时间一体化。这样人即时间才有存在的意义。但理解哲学不应该是以“讨好”形式去理解的,而是以“登高眺望”的形式去理解的。就是说一部作品,一个哲人是一座高山,你要看到他的全貌,山的脉络,你得花费功夫登上这座山,然后眺望就可以了。

  海德格尔发现希腊词语表示存在的词“ON”具有双重性:既指存在的东西,又可指存在者存在着,即存在者的存在。但“存在者”和“存在”本身有差别。海德格尔称之为“存在论差别气正是由于无视这一至关重要一直存在的差别,以追问存在为目的的形而上学,恰恰遗忘和错过了对存在的追问。

  最后再做一个补充,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追问,是从区分存在与存在者出发,通过追索“存在的展开状态”,以通达被遗忘、被遮蔽着的“存在”。

  你直接这样去理解,就是“在”是绝对的,即物质是绝对的,即我是绝对的。但“在者”“我是谁”不是绝对的,是对“在”和“我”的本征。就是显示它们本来的样子,但和它们本身有别。就是我说的,自证者无需证明,我是我;但“我是谁”就需要去证明了,就是它是有逻辑存在的。

  海德格尔关于时间论述我并不推荐,我推荐你直接去理解物理的时间,物理的时间就是哲学的时间观念。时间的本质是变化,所以此刻才是真的时间。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在变化当中。时间,空间,物质在物理上也是一体的,而在哲学上也是。但还是不建议你把人等同于时间,就像电场和磁场之间的转化一样,它们是有条件的转化,而非无条件。意识和物质是同一物体的不同状态,但还是有别的。所以人即时间,是把意识和物质无差别化的看待,将使得接近哲学的人失去对主体和客体的区别能力,带来混乱。

  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解释)

  有一个人,我特别喜欢,就是笛卡尔。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这样一句话:“笛卡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

  在哲学方面的贡献,笛卡尔被广泛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第一个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哲学上,笛卡尔是一个二元论者以及理性主义者。

  笛卡尔认为,人类应该可以使用数学的方法——也就是理性——来进行哲学思考。他相信理性比感官的感受更可靠。(他举出了一个例子:在我们做梦时,我们以为自己身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然而其实这只是一种幻觉而已,参见庄周梦蝶)。

  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解释)

  笛卡尔

  他从逻辑学、几何学和代数学中发现了4条规则:

  1. 永远不接受任何我自己不清楚的真理,就是说要尽量避免鲁莽和偏见,只能是根据自己的判断非常清楚和确定,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的真理。就是说只要没有经过自己切身体会的问题,不管有什么权威的结论,都可以怀疑。这就是著名的“怀疑一切”理论。例如亚里士多德曾下结论说,女人比男人少两颗牙齿,但事实并非如此。

  2. 可以将要研究的复杂问题,尽量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小问题,一个一个地分开解决。【但后来科学家发现,有些问题无法简化,比如混沌理论,气象学等等。】

  3. 将这些小问题从简单到复杂排列,先从容易解决的问题着手。

  4. 将所有问题解决后,再综合起来检验,看是否完全,是否将问题彻底解决了。笛卡尔将这种方法不仅运用在哲学思考上,还运用于几何学,并创立了解析几何。

  各位,这四个点你仔细读读,确实很好。对于一个没有“天赋”的人而言,更应该记住这四点。一切从简单开始,从简单去延伸你的思维,你就能发现不简单。

  由此,笛卡尔第一步认为怀疑就是出发点,感官知觉的知识是可以被怀疑的,我们并不能信任我们的感官。他反对经院哲学和神学,提出怀疑一切的“系统怀疑的方法”。所以他不会说“我看故我在”,“我听故我在”,“我闻故我在”。

  从这里他悟出一个道理:我们所不能怀疑的是“我们的怀疑”。就是说,我们要去怀疑。人们觉得理所当然或习以为常的事物,他却感到疑惑,由此他推出了著名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强调不能怀疑以思维为其属性的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存在,并论证以广延为其属性的独立物质实体的存在。

  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解释)

  他认为上述两实体都是有限实体,把它们并列起来,这说明了在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上,他是典型的二元论者。笛卡尔将此作为形而上学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从这里他得出结论,“我”必定是一个独立于肉体的、在思维的东西。笛卡尔还试图从该出发点证明出上帝的存在。笛卡尔认为,我们都具有对完美实体的概念,由于我们不可能从不完美的实体上得到完美的概念,因此必定有一个完美实体——即上帝——的存在来让我们得到这个概念。即上帝是有限实体的创造者和终极的原因。从所得到的两点出发,笛卡尔继续推论出既然完美的事物(神)存在,那么我们可以确定之前的恶魔假设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一个完美的事物不可能容许这样的恶魔欺骗人们,因此借由不断的怀疑我们可以确信“这个世界真的存在”,而且经由证明过后的数学逻辑都应该是正确的。

  现实世界中有诸多可以用理性来察觉的特性,即它们的数学特性(如长、宽、高等),当我们的理智能够清楚地认知一件事物时,那么该事物一定不会是虚幻的,必定是如同我们所认知的那样。即笛卡尔将几何学的推理方法和演绎法应用于哲学上,认为清晰明白的概念就是真理,提出“天赋观念”。

  虽然笛卡尔证明了真实世界的存在,他认为宇宙中共有2个不同的实体,即思考(心灵)和外在世界(物质),两者本体都来自于上帝,而上帝是独立存在的。他认为,只有人才有灵魂,人是一种二元的存在物,既会思考,也会占空间。而动物只属于物质世界。

  读到这里,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用笛卡尔的话,如何来表述我的定义。答案是宇宙中有一个实体,一个实体具有多样性存在,即物质存在和意识存在。即我们说的同一物体的两面性,电场和磁场这样的关系。而如果说有上帝,上帝也来源于这个实体,即这个实体,即宇宙本身。如果人有灵魂,即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那么动物也有。因为此意识和彼意识没有区别。

  关于“上帝”我其实在前几章内容说到过,就是人是伟大的,万物都是伟大,因为我们都是逆熵存在的本征。我们是阻止宇宙走向灭亡的因素,这还不伟大吗?

  而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那么宇宙那么宏大的物质存在,也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就好比,我们的心脏能够意识的话,就足以证明我们是可以意识的。同理,我们是可以意识的,宇宙就是可以意识的。我们的整体思维和我们体内的细胞相较,我们是“超思维”的。而宇宙对于我们而言,也是超思维的。也就是说,我们是被“引导”的。但这不是宿命论,就好像我们不认为我们体内的细胞是被我们控制的,懂了吗?它是被我们体内的机制和规律控制着。但体内的细胞能被我们引导。我们快乐的时候,身体更健康;我们悲痛欲绝的时候,身体更容易出现不良。是我们引导它成就我们自己,或者毁掉我们自己。同理,我们不是宿命论的存在者,我们是和宇宙一起对抗熵增,阻止自己走向熵寂。但当你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时候,这确实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因为你可以选择放弃自己,将高层次意识存在的你,降级为其他低层次存在。

  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解释)

  那么肯定有人要提问:“按你这么定义意识,一块石头也是有灵魂的?”没错,我们这样定义意识,你就必须站在石头意识层面去思考石头。比如万物有辐射,石头也向外辐射能量,这个为什么不能认为是石头的“意识”?当然能!

  所以很明显,“我思故我在”和“我在故我思”是殊途同归。

  虽然如此,但还有一个点,你一定要记住,甭管其他任何理论怎么说,你都要记住这一点。那就是“在”,比“在者”重要;“我”比“我是谁”重要;所以“我”,比“我思”重要。前者具有绝对性,后者不具有绝对性。所以我才把一个面称之为“本源”,另一个面称之为“本征”。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物质是意识的本源。你仔细再体会体会。所以说简单的东西,你慢慢去延伸,它就不简单。当你根据当前时代的研究和科学数据,延伸不下去的时候,你这个理论就就值得怀疑了,试着去做出修正是必要的。当然你也不要急,让子弹再飞一会。因为真正的学习和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需要100年,甚至200年,人们才会发现,原来你说的是对的。

  我是后来才了解到笛卡尔和伽利略是同时代人物,伽利略比笛卡尔大32岁,这两个人物真的是伟大。笛卡尔在物理学和数学方面的贡献,让人吃惊。他也有自己关于光学的研究,以及惯性的表述。

  笛卡尔在《哲学原理》第二章中以第一和第二自然定律的形式比较完整地第一次表述了惯性定律:只要物体开始运动,就将继续以同一速度并沿着同一直线方向运动,直到遇到某种外来原因造成的阻碍或偏离为止。这里他强调了伽利略没有明确表述的惯性运动的直线性。

  在这里我为什么要写出他关于惯性的表述呢?是因为我自己的理论包括科普三部曲,其实都是以“惯性”为作为出发点来写完的。我知道我的不足之处,我知道我能力有限,但我依然认为惯性这个概念相当之重要。是理解宇宙的一把钥匙,和光是一样的重要。

  我从初中就对惯性特别着迷,然后才忍不住写了第一本科普书籍《变化》。我有一种直觉,就是一些重要的常数之间的关系,有着看不见的联系。比如光速,引力常数,精细结构常数等这样的常数,我应该如果把它们串在一起。这个工作我在做,但目前为止没有成功。我知道这种没有根据和逻辑的串联是有点傻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总有直觉在引导我去思考这个东西。

  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解释)

  你去了解了笛卡尔,伽利略这一批人,真的很聪明,就我们现在条件这么好,应该要更聪明,更具创造力。而且还有一点,要告诉后来要在哲学中有建树的人,基本上近代和现代的大哲学家,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且阅读广泛。很多人甚至是当过家教,或者在大学任职。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简单且拥有学术化的氛围。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活在17世纪的现代青年。

  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就是黑格尔。黑格尔的思想对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对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在国家制度方面,黑格尔认为世袭君主制是国家制度的顶峰,王权是普遍利益的最高代表,国王拥有最后的主观决断权。但他主张限制王权,三权只是政治国家统一意志的象征,只能依法签署议会通过的决议。

  他对行政权的论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指出行政权是执政权,应当掌握在为社会服务、与普遍利益相一致的等级手中。他反对官职世袭制度,主张任用官吏应以才智为标准并向一切市民开放。他强调国家制度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反对机械的分权理论。

  黑格尔渴望德意志统一和复兴是与其民族主义思想结合在一起的,他提出国家、民族要独立自主,论证了战争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并把日耳曼民族视为优等民族世界精神的完美体现。

  黑格尔断言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但是他讲这话时,他的“现实的”一词并不指实证主义者所要指的意思。他承认,甚至还强调,凡实证主义者所以为的事实,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必然都是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实作为全体的样相来看,才看出它是合理的。尽管如此,把现实的和合理的同一看待,不可避免地仍旧要造成一些与“凡存在的事物都是正当的”这个信念分不开的自满情绪。

  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解释)

  复杂万状的全体,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绝对是精神的;斯宾诺莎关于全体不仅有思维属性而且有广延属性的见解被摈弃了。

  再来重点说说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哲学中提出了辩证发展的理论。他的发展和变化的学说对于辩证法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整个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就是说,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变化着,发展着和改造着的。同时过程内部的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和发展的源泉。黑格尔把辩证法应用到关于概念,判断的学说上,应用到认识的逻辑上。

  黑格尔历来同其他曾抱有稍类似的形而上学观点的人有两点区别。一点是强调逻辑:实在的本性从它必须不自相矛盾这个唯一的考虑就能推演出来。另一个(与第一点密切相关的)区别特征是称作辩证法的三元运动。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逻辑学》,要想正确理解他对其它问题的见解的依据,这书不可不读。逻辑照黑格尔的理解,他明确地说和形而上学是一回事;那是一种跟普通所说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

  他的看法是:任何平常的谓语,如果把它认作是限定“实在”全体的,结果它就是自相矛盾的。我们不妨举巴门尼德的学说:唯一实在的“太一”是球状的,作为一个粗浅的实例。任何东西如果没有边界便不会是球状的,而除非它外部有什么(至少有虚空间),它才可能有边界。因此,假定整个宇宙是球状的,便自相矛盾。以上黑格尔观点类似于康德的二律背反。用以说明实在事物的内在矛盾性。并且这种矛盾性永恒存在,而揭示这种存在的矛盾只能运用形而上学,即解释为绝对的“精神”,亦或是康德所说的“物自体”

  或者,我们来举另一个更粗浅的实例。你可以说甲是一个舅舅,这没有明显矛盾;但是假使你要讲甲是舅舅,你就会陷入难局。所谓舅舅就是一个有外甥的人,而外甥是与舅舅是分立的人;因此舅舅不会是“实在”全体。

  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解释)

  黑格尔

  这个实例或许也可以用来说明辩证法,辩证法是由正题、反题与合题组成的。首先我们说:“实在是舅舅”。这是“正题”。但是存在舅舅就暗含着存在外甥。既然除“绝对”而外任何东西都不真存在,而我们当前又保证存在外甥,所以我们不得不断言“绝对是外甥”。这是“反题”。但是这和“绝对”是舅舅的看法有同样的缺陷;于是我们被迫采取另一个看法:“绝对”是舅舅和外甥构成的全体。这是“合题”。但是这个合题仍旧不圆满,因为一个人必须有个姊妹作外甥的母亲,他才能当舅舅。因此,我们被迫扩大我们的宇宙,把姊妹连姊夫等都包括进去。据照这种方式,仅凭逻辑力量就能不停地驱使我们从有关“绝对”提出的任何谓语达到辩证法的最后结论,那叫作“绝对理念”。在整个这过程当中,有一个基础假定,即任何事物若不是关于整体“实在”的,就不可能实际正确。

  这个作为基础的假定有一个传统逻辑上的根据,传统逻辑假定每个命题都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按照这种看法,一切事实都是说某物具有某性质。所以可见“关系”不会是实在的,因为关系涉及的不是一件而是两件或者多件事物。

  这时候你如果敏感的话,就会想到我们前面提到的内容,哲学到最后是“语言学”,就是维特根斯坦讲的:要在“游戏”中理解游戏。黑格尔没有看到哥德尔的著作,不然他肯定会很欣喜的。

  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中,既充分吸收了古代西方的哲学思想,也明显地表现出他受到中国道学思想的巨大影响。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对孔子、孟子讲得很简略,一笔带过;但是对《周易》,——尤其是对道家的老子,的确很重视,并且用专门的章节特别讨论了《老子》中的“道”和“无”。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逻辑合理,充满生气,立论新奇,论述动人。他研讨每个命题,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反、和的三维形式,采用三段式解读法。他的哲学总是分三大部分,每部分论述三大命题,每个命题分三个论点,每个论点又分出三个步骤来进行解明。在解读和运用老子“三生万物”的方法论中,黑格尔可以说是在西方哲学领域中将它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人物。

  马克思通过黑格尔创建的辩证法创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通过社会的物质的历史发展因素,找出并确定社会发展的过程或其必经的过程,试图用这种过程得出一个趋势,并运用辩证法“事物中的矛盾是其运动和发展的目的和源泉”来论证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黑格尔所说的由于事物内部矛盾是其发展变化的源泉,其中的事物是一种“精神”有点类似于老聃所说的“道”,(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而马克思所说的“事物”是“物质”,这是他们的不同。

  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解释)

  依黑格尔的意见,在最好的思维中,思想变得通畅无阻,水乳交融。真和假并不像普通所想的那样,是判然分明的对立物;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假的,而我们能够认识的任何事物也不是完全真的。“我们能够多少有些错误地去认识”;我们将绝对真理归于某一件孤离知识时便发生这种情况。像“凯撒是哪里出生的?”这种问题,有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这答案从某个意义上说是真的,但是在哲学的意义上不真。按哲学讲,“真理就是全体”,任何部分事物都不十分真。

  黑格尔说:“理性即是对全部实在这种有意识的确信。”《逻辑学》末尾讲的“绝对理念”,是一种像亚里士多德的“神”似的东西。绝对理念是思维着自身的思想。很明显,“绝对”除思维自身而外什么也不能思维,因为除对我们理解“实在”的偏狭错误的方式而言外,不再有任何旁的东西。据他说,“精神”是唯一的实在,它的思想借自意识向自身中映现。定义“绝对理念”的实际原话非常晦涩。瓦勒斯译之如下:绝对的理念的统一,就是理念的概念,这概念以理念的本身作为对象,而且从这一概念看来,客观世界即是一理念——在这客观世界里一切规定均统一起来了。

  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解释)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相对,认为永恒存在之物是一种“绝对精神”,不以主体形式而转移,是形而上的本质。而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事物以主体形式而改变。事物是因主体存在而存在,即因我的存在而存在;而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存在不存在是与我无关的,个体存在不存在世界都存在,这绝对存在的是一种绝对精神。”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统一。

  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解释)

  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本来还应该给大家分享马克思的一些哲学观点,但马克思哲学在中国的普及程度是最高的,我学过的你们大部分人肯定也学过。

  这一章的内容就这样要接近尾声了,在结尾的部分,我来说一个关于真假的认识。就是你如何判断真假?其实这个已经说过很多次了,认真的你一定已经知道答案了。

  我举一个例子,很多人不懂庄周梦蝶,问到底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变成了蝴蝶?你怎么回答?想想再接着往下看。

  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解释)

  其实这个事情可以分两步去分析,第一是梦中的庄周变成了蝴蝶,或者在梦境中蝴蝶变成了梦中的庄周;第二种情况是在梦中,庄周以为现实的自己变成了蝴蝶,或者蝴蝶变成了现实中的自己。就这个简单的故事,解释有很多。平行宇宙,四维空间,现实和幻境,真假……等等词汇都能出来。

  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就是说明意识中没有假的东西。也就说客观理论中“假”这个概念不存在。所以无论哪种情况,都是真的。庄周变蝴蝶是真的,蝴蝶变庄周也是真的。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你去问一块石头:“你是真的吗?”它回答了吗?没有啊!这不就是答案!绝对的存在是不论真假的!所以以“逻辑存在”来论庄周梦蝶,也不存在真假。所以我们上面说的“是真的”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真,而是“存在”。

  那么再延伸问题,为什么现实中我们需要区别真假,判断真实或者虚幻?这时候要去读读关于人的定义,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不是一个可以自证的定义,所以是复杂的。

  简单来说,就是在现实中,你变不成蝴蝶!可是梦中怎么就行呢?这就是有限的躯体和无限的意识之间的矛盾,有意思吧?而且这个矛盾其实也可以引申出关于自由的认识。你慢慢想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得太多,等于没说,因为问题永远不会有尽。

  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探索。今天是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晚上我在大明宫跑了一圈,用时50分钟。昨天的雪已经悄然无踪,但冷空气中依然有它的味道。50分钟太慢了,我想跑的和光一样快,你们说我该怎么办?

  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一蹴而就是什么意思解释)

  独立学者,作家,艺术家灵遁者哲学作品《重构世界》第八章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