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勉怎么死的(包勉是冤杀的吗)

我小时候就曾经听过“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的典故包勉怎么死的。那时候的毛遂是正义与机智的代名词。在我的印象中,毛遂的形象一直都非常正面。最近《大秦赋》正在热播,电视剧对一些人物的结局也做出了一些“改编”,比如甘罗、毛遂等。

包勉怎么死的(包勉是冤杀的吗)

包勉怎么死的(包勉是冤杀的吗)

小甘罗在历史上的结局不确定,《大秦赋》中死于秦始皇之首。更出乎意料的是,毛遂这个相对比较正面的形象,在《大秦赋》中竟然被黑化,成了一个相对负面的形象。毛遂帮助赵偃夺得了储君之位,害得赵国原太子赵佾为质于秦国。毛遂最后总算良心发现,亲自前往秦国迎接太子赵佾。赵偃和郭开在毛遂前往秦国的路上,将毛遂射杀。毛遂就这样领了盒饭。

包勉怎么死的(包勉是冤杀的吗)

《大秦赋》中,毛遂的死法非常窝囊,也可以说是“罪有应得”。《大秦赋》之所以敢这么改编,在一定程度上因为毛遂的结局,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历史资料关于毛遂之死的记载也有一定出入。历史上的毛遂究竟是怎么死的呢?其实史料并没有明确记载。

包勉怎么死的(包勉是冤杀的吗)

先秦史料相对较少,不少历史人物的结局都记载得不是非常详细。一些历史上人物的生卒时间,也不是特别清楚。毛遂的大名非常响亮,但是毛遂的事迹却不多。毛遂最值得称赞的事情,就是“毛遂自荐”,从成功地说动楚国出兵救赵。赵国、魏国、楚国三国联合击败了秦国,赢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毛遂也因为出色的表现,而被视为上客。这是毛遂最高光的时刻,毛遂此后的事迹却鲜为人知。

春秋时期,这样的历史人物并不少见。一两次高光之后,此后再也没有任何事迹,孙膑等人都是如此。毛遂只是众多历史人物中的一个,所以我们不知道毛遂的结局也非常正常。虽然正式史料没有记载毛遂的死法,但是其他一些资料却有一些关于毛遂死法的记载。这些记载,有些是地方的方志,有些是后人文献记载。

关于毛遂的死法,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抗燕而死,第二种说法是抗秦而亡。

邯郸保卫战第二年,燕国大举进攻赵国。平原君想到了曾经有过出彩表现的毛遂,推荐毛遂率军抵御燕军。毛遂虽然有一定外交才能,但是军事才能却不足。毛遂在昌都一战中被燕军击败。战败之后,毛遂羞愧难当,拔剑自刎。在这一种说法中,毛遂之死也不失壮烈。毛遂战败之后,没有选择苟活,也没有选择另投他国,而是保持了自己的节操。如果毛遂真的是这种死法,也算是死得壮烈。

另一种说法是毛遂死于抗秦。公元前228年,秦国发动了灭赵之战。秦国大军在滏阳河、鸡泽一带遭到了赵国军民的拼死抵抗。虽然赵国军民英勇抵抗,给予了秦军沉重打击,但是最终还是败给了秦军。毛遂也参加了这一次战斗,并且在战斗中“牺牲”。所以有毛遂“血洒滏阳河北岸”的说法。如果毛遂真得死于抗秦之战,也算死得其所,更是死得壮烈。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毛遂都算死得壮烈,也都体现了毛遂的节操。无论毛遂是哪一种死法,都比《大秦赋》中的死法要英雄得多。无论哪一种死法也都是后世的猜测,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毛遂的死法。至于毛遂真实的死法,也许只有历史才知道。随着考古资料的丰富,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够明确知道毛遂的死法。

历史上张良萧何韩信是怎么死的?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汉太祖刘邦在取得天下后,如此评价为开国立下不世之功的三位功臣。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没有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在谋略、后勤、军事三方面的作用,刘邦也很难建立大汉王朝!那么,面对如此重要的功臣,刘邦又是如何对待他们三个人的呢?今天就让小祁为您详细盘点一下他们三人的结局!张良—功成身退,得以善终张良(约公元前250-公元前186年),字子房,今河南新郑人。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先后担任过五代韩王的国相。

包勉怎么死的(包勉是冤杀的吗)

包勉怎么死的(包勉是冤杀的吗)

(张良画像)

包勉怎么死的(包勉是冤杀的吗)

机缘巧合下,张良遇到了刘邦,两人一见如故,张良认定刘邦为明主,于是决定辅佐刘邦成就大业。

包勉怎么死的(包勉是冤杀的吗)

自辅佐刘邦以后,张良屡献奇谋。先是帮助刘邦顺利入关,后又在鸿门宴上助刘邦躲过项羽的杀害,分封天下后又献策刘邦烧毁栈道以消除项羽的猜忌,为后来的暗度陈仓埋下了伏笔。在刘邦率领56万大军攻楚失败后,又献出下邑之谋,为刘邦赢得楚汉战争规划了完美的蓝图!

包勉怎么死的(包勉是冤杀的吗)

等到建立大汉以后,所有人都被胜利的喜悦冲昏头脑肆意庆祝之时,而唯有张良清晰的认识到和刘邦“只可共苦,不可同甘”的道理,他选择了明哲保身,功成身退。刘邦让他自选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了。为了让刘邦放心,张良别出心裁的选择了与刘邦初遇的留地,因此张良就被封为留侯!

包勉怎么死的(包勉是冤杀的吗)

(张良影视形象)

天下初定以后张良也逐渐退隐,有意无意的降低自己的影响力,无论是对于刘邦平底诸侯王还是深宫内乱,张良均极少参与谋划。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

在我看来,张良之所以和范蠡一样会被后世尊称为“谋圣”,张良固然是对大汉王朝的建立屡献奇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更为重要的是张良能在人生的巅峰,清晰的认识自己,认清形势,果断的选择明哲保身,急流勇退,最终得以善终,这才是最厉害的智谋!

萧何—自毁名节,方得善终萧何(约公元前257年-公元前193年),今江苏丰县人。

(萧何画像)

萧何早年曾是沛县小吏,他为人随和,勤奋好学,且很善于识人,他认为刘邦气度非凡,绝非等闲之辈,于是待他颇为优待!

自从起义开始,萧何就一直极力拥护刘邦。在沛县时,萧何献计使刘邦成为了起义军的首领。待到西进灭秦以后,萧何将有关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接收了过来,这为以后制定政策和制定作战规划都起了很大作用。而到了楚汉战争时期,刘邦在前方作战,萧何则留守关中,为刘邦提供后勤支援!

而“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善于识人的萧何为刘邦追回了一个举世无双的帅才,这为日后在军事上能够击败项羽提供了保障!

大汉开国以后,萧何被刘邦钦定为首功之臣,封为酂侯,并许以剑履上殿的特权,人称“开国第一侯”。

(萧何影视形象)

后来,刘邦在萧何的帮助下又铲除了韩信等诸侯王,而这也是成语“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的来源。在诛杀韩信之后,萧何更受恩宠。但是他却一点也没有注意到危险的到来,直到一名叫召平的门客提醒他才恍然大悟。

原来,自古以来帝王最怕的是什么?既不是贪官污吏,也不是手握重兵的将军,而是威望极高,颇得民心之人,这样的人可以做到一呼百应,而萧何正是这样的人!于是门客就提醒萧何自污以毁名节,降低刘邦对自己的猜疑。萧何首先力辞封邑,善尽家财以充入国库,随后又故意以低价强行购买百姓的田产,使百姓怨恨自己,制造坏名声!百姓因此将萧何告到了刘邦那,刘邦因此将萧何下狱,直到有人劝说方才释放了萧何。

自此以后,萧何也看清了形势,逐渐退隐,最后于公元前193年病逝,也得善终,但中间颇有曲折,与张良差一等级!

韩信—功高盖主、身死族灭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今江苏淮安人。

(韩信画像)

韩信早年穷困,曾受胯下之辱。后来投奔项羽,却一直不受重用。韩信于是转投刘邦,但在刘邦手下仍然不受重视。心灰意冷的韩信于是打算趁一个月夜逃走,后来被萧何追回,并力荐为大将军!

拜为大将军后的韩信先是迅速平定三秦之地,随后又先后灭魏国、代国、赵国、齐国,大汉的天下几乎都是由韩信领兵打下来的!正是在攻下齐国后,韩信犯了第一个错误,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这也给韩信的死埋下了伏笔。刘邦虽然极为愤怒,但还是在张良与陈平的暗示下封了韩信齐王以稳住韩信!

在项羽死后,刘邦迅速换了一副面孔,他立即收了韩信的兵权,改封楚王,后又因人诬告韩信谋反,又将韩信贬为淮阴侯,留在刘邦身边。韩信在京时,时常抱怨刘邦对他不公,他羞愧与周勃他们同为侯爵。

(韩信影视形象)

公元前197年,陈豨起兵造反,刘邦亲自带兵前去平叛,韩信则暗中派人到陈豨那里告诉他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本来计划去袭击吕后和太子,结果却出现意外,有人上书揭发了韩信的阴谋。

于是“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的故事就登场了!吕后就找萧何商议,萧何就说骗韩信说刘邦已经平定了叛乱,召群臣前来祝贺,韩信不得不前往,结果刚一进宫门,就被萧何命士兵给擒住了,最后在长乐宫的钟室被杀身亡!临死时的韩信仰天长叹:“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当年叱咤风云的韩信落得如此结局,也不禁让人唏嘘!

总的来说,张良功成名就之后,头脑清醒,主动退隐,得以善终,此为上等;萧何在人提醒之下才幡然醒悟,自污以毁名节,然而也落得上枷带锁,委身监狱之中,最终方得以善终,此为中等;韩信功高盖主,贪图功名,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最终落得身死族灭,此为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