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的话题,引起本坛对元宵节的诸多回忆。在我的家乡高密,以前老人习惯上还不叫元宵节,大都叫正月十五,简称过十五。
本地习俗,正月十五要过三天,从正月十四开始,到正月十六结束。
过十五的主要活动有:
1,上灯。从十四傍晚开始,家家户户大门口上方,悬挂灯笼。这些灯笼,有的是玻璃罩子,有的是用白纸或者彩纸粘糊,用蜡烛或者煤油灯照明,以后有了电灯,依然将电灯泡置于灯笼内部。老农根据这三天的天气状况,预测本年农业收成好坏,如果天气晴朗,没有阴雨大风天气,则预兆着本年是个丰收年。农谚:八月十五涝了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月亮被云彩遮挡,就是涝月。如果中秋节晚上月亮刚刚升起的时候,被云遮挡,那么,正月十五则会出现雨雪天气,俗称学打灯。根据本人记忆,这个农谚,不少年份还真的应验。睡觉前,将挂在大门口 灯笼取下,本家的男性孩子提着,对自己的贮藏粮食的粮囤,鸡舍猪圈牛栏,菜园树木粮田一一照照。老人告诉说,十五的灯笼灯光照过之后,粮囤有余粮,六畜兴旺,农田有好收成。
2,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个晚上燃放烟花爆竹。这与春节不同,春节是各自在家燃放,十五各家各户都到大街,一家一家燃放不断,很有竞赛的意思。其中人们最喜欢的就是放锅子花。锅子花可窜出十米多高,类似于我们现在燃放的礼炮。狂欢盛典当属摇花,我只知道摇花中含有生铁粉末,在高温下发光,有村里最健壮的青年,轮流摇动旋转,撞击道路两旁墙体,火花四溅,狂喊迭起,人们的兴奋之情达到高潮。小孩子玩的,叫作滴答急。童谣:滴答急,等不到黑。孩子们过节心切,往往太阳老高,就在大街小巷燃放。滴答急比较安全,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3,正月十五踩高跷,是集体活动项目,村村都有高跷队,高跷队人数多少不等,水平也有高有低,队员扮相多是戏剧人物,其中媒婆是比必不缺少的人物。过去没有自由恋爱,婚姻靠媒婆说亲,因此,媒婆扮相虽然滑稽可笑,但是形象也是可亲。
4,正月十六下午唱大戏。我们这里的戏种是茂腔。如果说十五是狂欢,十六的唱戏就是温情。出嫁的闺女,正月十六回门看望父母。父母长辈则接闺女女婿回家,中午酒饭款待之后,下午就邀请观看文艺演出。我真的感谢我们的祖先,他们能够把节日安排的这样周到齐全。姐姐姑姑要回家,可忙坏了弟弟和侄子,没有吃完饭,即搬着凳子占座位。凳子有高有低,大家都很自觉,低的靠前,高的靠后。也有的聪明的孩子画圈占位,画出的圈子往往超出座位的几倍,遇见邻村亲戚,主动招呼就坐。男女老少盛装出席,台上台下,光鲜亮丽。卖瓜子糖球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戏词的内容此时已经不重要了,也没有几个人在认真听戏,大家感受到的是温情与欢乐。正月十五过了以后,新年庆典结束。老百姓说,耍日子也结束了。然后,就投入到春耕生产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