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主人公(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

是的,“纸上谈兵”这个典故产生于战国时期,主人公是赵国的赵括,在长平之战中他是赵军主帅纸上谈兵的主人公。

赵括自年少就熟读兵书,所以在谈论军事上,他的理论无人能比。他的父亲赵奢也难不倒他,但赵奢也看出了儿子赵括的问题所在,骄傲自满。所以他说,将来赵国不用赵括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赵括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不久,赵奢的话就成真了。前259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打起来了。公元前260年,赵括统率20万大军,来到长平,廉颇只好交出兵符,自个儿回家。赵括总共率领四十万大军,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针。他下达命令:如果秦兵再来进犯,一定要迎头痛击。如果敌人被打败,一定要马上乘胜追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可。

然而,赵括只知纸上谈兵,不会临阵应变,那边白起故意打了几阵败仗,他就认为胜利在眼前,贸然追击。

没想到,这是白起的诱敌深入之计。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而,赵括只知纸上谈兵,不会临阵应变,那边白起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并且把赵括的后勤切断。

赵括前后被围了46天,吃完了牛马,开始出现互相吃人的现象。没办法,赵括4次带兵想冲出重围,可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谈何容易。在第四次突围时,被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群龙无首,刹那间全军崩溃,只能选择投降。投降的四十万赵军被白起坑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

纸上谈兵,入木三分,指鹿为马,闻鸡起舞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赵括)  入木三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字迹的墨汁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王羲之)  指鹿为马: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权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赵高)  闻鸡起舞: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祖逖、刘琨)

中国成语故事中“纸上谈兵”有什么典故吗?能讲讲它的故事吗?

“纸上谈兵”这个故事由来己久,众所周知赵括是个只会说大话,却把兵带入深沟的罪人,成为千古笑谈。孰不知,赵括失利有他的难处。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

赵括,兵法理论,口头语言表达可算一流,得到赵王的认可,让他代替名将廉颇统帅三军,与秦军决一死战。谁知秦王使诈,暗中派名将白起与之对垒。但赵括并没怂,指挥将士东挡西杀。苦于战斗力有限,向友军求援,友军却作壁上观,“坐山观虎斗”。无奈,赵括身先士卒,勇猛如虎,尽力拚杀,做到了一个主帅应做的一切,却无力回天,难逃帅死兵灭之劫。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

总之,无论过程如何曲折动人,但结果却盖棺定论,由其是战争——胜王败冦。赵括落下后世的“说大话达人”称号。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