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外貌奇特的鸟大鸟找不同。一下子想到了好几种。
1大鸟找不同,先说下北京的各个湿地经常能见到的(之后回答的几种,在国内都没有分布),行为奇特的,大麻鳽(yan,二声),它还有一些俗称,比如大麻鹭、蒲鸡、大水骆驼。这种鸟属于鹭类,个头比较大,体长六十公分左右。一般喜欢栖息在河流、湖泊、池塘的芦苇丛及沼泽地。它为什么奇怪呢?让我们看一张它的照片。
(图片来自鸟类百科)
没错大鸟找不同!它会保持这样迷之姿势,在草丛中一动不动。如果你是观鸟爱好者,拿着望远镜扫芦苇荡的时候,有时会突然在芦苇荡中,发现这货,一动不动,就这么呆着。
2,鲸头鹳,说起长相奇特,一定会提到它。听名字就觉得不平凡。鲸头鹳的名字来源于它的大嘴巴。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鲸头鹳吃鱼,图片来自:/ibc/species/52752/gallery)
在国内你是见不到了,据我所知国内还没有动物园引入鲸头鹳。它的分布地主要在非洲,现在由于栖息地破坏、捕猎等,数量在下降。全世界可能只有5000-8000只左右。不过日本的动物园有引入,去日本旅游的时候不要错过,例如千叶市动物园。
3,彼斯奎氏鹦鹉
可能是长相比较奇特的鹦鹉排名靠前的了。虽然叫鹦鹉,也是鹦鹉,但是仔细看头部特征,其实有点秃鹫的气质。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这种生活在新几内亚的鹦鹉,和其他鹦鹉一样,也是喜欢吃果实和植物,尤其是无花果。
4,另外一种鹦鹉,头部的气质也和鹰有点像。鹰头鹦鹉,分布在南美洲(南美简直是鸟类的天堂)。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图片来自:/en/image/id191282/)
羽毛展开,真的很像印第安人。
新西兰鹦鹉正在展现惊人统计学智商!这是要演化出鸟人的节奏吗?
新西兰鹦鹉又叫“啄羊鹦鹉”,是生活在新西兰南岛上的一种体形较大的鹦鹉,因为它们的性情非常“顽皮”,有时会飞到绵羊的身上,用尖长的喙啄破羊的皮肤,吞食皮肤里面的脂肪和肉类,这种行为会使羊的身上血迹淋淋,因此该种鹦鹉臭名远扬,被当地人称为“啄羊鹦鹉”。
啄羊鹦鹉拥有一颗非常好奇的心,遇到新鲜的事物,往往都要弄个清楚,比如叼走游客的护照和钱包、偷取人手中拿着的食物、啄破户外的睡袋、挤开窗户飞到室内叼走食物、与猫狗等宠物争夺食物、翻乱垃圾筒、啄坏室外天线等等,这些行为让人着实的头疼,因此名声非常的不好。
与此同时,啄羊鹦鹉还具有较高的智商,相比于其它的鸟类要聪明许多。有研究人员专门为此做过3组有递进关系的实验。第1组拿两个相同的瓶子,里面分别混装黑色和黄色的夹子,但是两种颜色的夹子数量不同,实验者对鹦鹉做出如下的引导:即双手分别从两个瓶子中随便拿出一个夹子并且紧紧攥住,然后让鹦鹉选择,如果鹦鹉选择了拿有黑色夹子的手,则奖励给它食物,如果选择的是黄色的则没有任何奖励。通过多次的实验,最后鹦鹉更加倾向于从黑色夹子较多的瓶子中拿取物品的手,虽然它事先并不知道手里拿到的是什么颜色的。这个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啄羊鹦鹉似乎知道一个规律,那就是从黑色夹子较多的瓶子中抓取物品的手,攥住的夹子是黑色的几率要大,也就更容易获取奖励的食物。
第2组实验中,实验人员把两个瓶子中的黑色夹子数量变为完全相同,而黄色夹子数量不同。结果更加让人惊喜,那就是啄羊鹦鹉更倾向于选择黑色夹子占比较高的瓶子,虽然黑色夹子数量相同,但是鹦鹉似乎明白统计学规律一样,知道从黑色夹子占比高的瓶子中拿出物品的手中,是黑色夹子的几率更大。
第3组实验中,实验人员在第2组实验的基础上,将两个瓶子中间用一个隔板挡上,虽然整体上瓶子中黑色夹子的数量和比例没有变化,但是啄羊鹦鹉的选择,更倾向于上层黑色夹子占比较高的瓶子,似乎这只鹦鹉知道挡板下层的黑色夹子没有那么容易拿到。
为什么啄羊鹦鹉有这种好像明白统计学规律的智商呢?有关科研人员也做出了解释,说白了就是一种高级的直觉而已,这是啄羊鹦鹉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本能,包括它们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很好奇一样。啄羊鹦鹉属于杂食性动物,其栖息地范围内一年四季的自然环境和食物来源都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这就使得它们必须及时准确地判断这种改变带来的一系列对自身的影响,然后精准地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式。比如春天它们要在石头缝里寻找小昆虫和植物嫩芽,夏天在灌木林里寻找植物果实和花朵,秋天在树林里寻找树叶和坚果,冬天则四处寻找动物尸体,找出脂肪和肉质最丰富的部位食用。
因此,啄羊鹦鹉并非具有人类的统计学思维,而是通过不断改变的觅食方式促使它们必须拥有机警的本能,然而催生出了对外界环境和事物比较强烈的好奇心,这些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当然不会进化成为“鸟人”,就像智商比它高出很多的黑猩猩,最终也没有进化成人类一样的道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