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去年召开加强基层大治理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大会时,佛山市委副书记、顺德区委书记郭文海提到,要注重农村文化的振兴卡八音辅助。其中提到要加强对粤剧、粤曲、龙舟、鱼灯会、歌会、庙会等村居传统民俗活动的活化,加强对乡村规划、文化、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出一条顺德乡村振兴之路。
11月20日上午,“论道顺德”顺德政协建言资政座谈会邀请了政协委员、民俗文化、社会学专家围绕着“如何赋予顺德传统民俗新的时代内涵”、“如何打造顺德独特民俗文化品牌”和“如何通过民俗文化激活乡村旅游新动能卡八音辅助?”三大议题进行讨论。
顺德区政协主席周文表示,顺德乡村民俗民风需要不断赋予新的内容,让这些民俗民风与当代精神文化相融合,才能有永久的生命力卡八音辅助。
背景
顺德37个非遗项目
民俗文化活动占六成
本期“论道顺德”顺德区政协建言资政座谈会的主题是“顺德乡村民俗民风大家谈”。什么是民俗民风?在座谈会的开始,岭南乡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碧云就引用了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乡土中国》来解释民俗民风的概念:“传统的乡土社会扎根在土地上,几乎是没有流动的,是稳定的村落。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慢慢地形成了一套行为规范,通过教化等方式,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我们就把它称作传统民俗、民风。”
在顺德区政协副主席徐国元看来,民风民俗有两大用处,第一是身份识别,这种识别是从身上的文化血液、文化烙印上来进行区分的,这些文化的烙印都是源于我们成长的环境中的文化、民俗民风。而民俗民风的形成都是从人们生活的需求出发的。在举行民俗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外面其他人的认可,前来观看、感受,从而就延伸出第二个作用,就是带动当地乡村的经济发展。“所以说,对待民俗民风的发展是有次序的,先是从生活需求来发展好民俗民风,再来想如何提高民俗活动的体验感,做好配套措施,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顺德区政协委员、区书法家协会副会长梁季明则认为,民俗民风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民俗活动能够起到凝聚乡情、活跃和谐乡村氛围的作用。
顺德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珠三角腹地,不仅经济发达,更有沉淀五百余年深厚的传统文化与民间风俗。顺德博物馆副馆长彭有结介绍:“顺德现有37个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省、市、区非遗名录,非遗类型多元化、地域特色明显,涵盖传统音乐、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及民俗等九大类。其中民俗文化活动的非遗项目就占到了六成。”目前,顺德每个镇街都有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其中,勒流龙眼点睛、杏坛龙母诞、容桂观音堂和均安关帝出游等民俗活动更是世代相传。
赋新
吸引年轻人参与“成年礼”
“烧奔塔”40年后复兴提升文化内涵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原本几乎没有流动、稳定的乡土社会发生了变化,人口、资源要素在加速流动,这样传统的民俗民风活动就会消失。在过去,每到中秋节,顺德杏坛青田就会举行“烧奔塔”的民俗活动,但这项民俗活动一度停办了将近四十年。
陈碧云与广东工业大学渠岩教授团队一起,在青田对“烧奔塔”进行礼俗的复兴,“复兴有两层意思,一是恢复,从文化遗迹中重新把民俗、礼俗挖掘出来;二是复兴,把传统的礼俗与当地人、当代社会、当代价值观结合,赋予其时代的新内涵,让其走向当代,立足当代。”
陈碧云通过走访调研、口述历史发现,与西樵松塘村“烧番塔”不同的是,青田“烧奔塔”蕴含着成人礼的仪式。过去青田的青年在冰冷水塘中,挖起塘泥来作为原材料来砌“奔塔”。在这个过程中考验了青年的身体素质、勇气、担当,然后就向全村人宣告自己成年了,这就是成人礼。“但由于没有青年的参与,这个民俗活动一度停办了,直到去年开始恢复烧奔塔、成人礼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让青年感受传统的力量,感受民俗的内涵,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陈碧云希望通过礼俗的复兴,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乡村,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参与乡村振兴。
除了青田的“烧奔塔”民俗活动,大良鱼灯会也面临同样的状况。鱼灯会是渔民逢年过节、祭祖、喜庆丰收的习俗活动。过去大良鱼灯会,在大良镇北门罗氏大宗祠或花基龙家祠前集合出发,三声炮响,鼓乐齐鸣,队伍由彩旗队开路,接着是鼓乐队,还有八音队和十番飞钹。
接着是飘色板、锣鼓柜;随后便是长长的鱼灯队。出赛的鱼灯、有五光十色的各种鱼形灯色,红斑、黄花、狮子鲈、鲤鱼、马鲛等。
“以前大良鱼灯会场面十分热闹,可谓万人空巷。但是现在已经看不到这样的盛况了,虽然元宵节顺峰山公园会有鱼灯展示,但根本不是同一回事了。要恢复大良鱼灯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制作鱼灯的手艺人不多,二是如何策划组织这样的大型活动,发动群众去参与。”梁季明说。
激活
龙舟、祠堂、咏春、美食
打造好四大名片 带动乡村旅游
2018年,顺德全区旅游总收入17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旅游创汇4.86亿美元,增长1.59%。全年共接待过夜游客人数454.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其中,外国人11.43万人次,增长19.1%;港、澳、台同胞39.9万人次,增长6.37%。在顺德图书馆馆长舒翔看来,这组数据表明了当前顺德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擦亮“世界美食之都”金字招牌的成绩,也是龙舟文化、美食文化、武术文化等顺德传统民俗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加的见证。
在此基础上,顺德乡村民俗文化如何进一步打造品牌,正是顺德文旅融合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顺德区政协委员、广东大地集团副总经理、顺德区龙舟协会会长欧阳凤婷表示,针对龙舟文化的保育和文旅发展,需要把各地的龙舟民俗以档案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者建设相应的文化室、文化馆,让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龙舟文化;在策划龙舟活动的时候,不要一味关注重大赛事,而是可以策划更多民间龙舟赛,并通过统一的龙舟文化公众平台发布龙舟相关知识和赛事资讯,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形成更好的传播。同时,进一步推动龙舟进校园,设计龙舟校本课程,让龙舟一直传承下去。
“顺德文化有‘四大天王’:龙舟、祠堂、咏春、美食。”在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总干事李允冠看来,顺德在美食、龙舟、咏春的品牌打造方面都做得很好,但祠堂文化仍是“埋在深闺无人识”。他认为,祠堂文化包含建筑、艺术、民俗、科举、宗族、公益慈善、经济投资经营分配等政治、经济、文化元素,目前大家对祠堂文化认识停在保护建筑本身的浅表层面。他建议顺德可以建设祠堂博物馆,把当中的历史内涵、文化等进行展示,挖掘祠堂的当代价值,打造好另一张顺德名片。
建议
站在国际视野推广民俗
做好配套 不只好玩
针对当前顺德民俗文化品牌的打造,舒翔认为需要以国际化的高度去思考。“顺德民风民俗还停留在国内的宣传,没有走向国际。”他建议在活动推广的时候可以尝试用不同国家的语言进行传播;站在国际视野的角度,在举行大型民俗活动的时候,更要做好公共配套和辅助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好的体验。此外,顺德还需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提炼民俗民风的文化符号,让民俗活动不只是玩,而是可以升华为一种包含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的情感。而在举办民俗活动方面,也需要错位发展、串联发展,统筹全年推广方案,避免活动同质化。
统筹:南都记者 胡嘉仪 采写:南都记者 胡嘉仪 关婉灵 摄影:南都记者 胡嘉仪 郑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