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2018年琦屋社,北京人刘菲和弟弟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为了给家人们提供一个聚会的地方琦屋社,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决定将各自继承的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两处闲置20多年的四合院进行改造琦屋社。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自己不住的时候,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也作为民宿对外开放。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院子最窄处进深不足2.4米,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改造难度相当大,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姐弟俩请来了设计师成直一起修建。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他把鸡窝、杂物间全部拆除,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用新建的餐厅和厨房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将孤立的几个老宅串通起来,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还把床摆在两个院子之间,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躺在床上,就像躺在院子里一样舒服。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200多年的地窖被完好地保留下来,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入口暗藏在沙发下面,存放了几十件古董,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成了大家最喜欢逛的地方。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改造完成之后,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家人们经常聚在这里喝茶、聊天,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还坐在花丛里看电影,挺爽的。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刘菲说:“一个大家族,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就应该有个可以聚在一起的地方,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而不是分散在城市里。”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撰文 张翔宇 责编 邓凯蕾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刘菲和弟弟李萌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刘菲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现在在市中心的一家银行工作。2018年,她和弟弟决定将各自继承的一套四合院进行改造。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房子位于京西,周围依山傍水,姐弟俩都出生在这里。分家之后,刘菲的父亲继承了爷爷奶奶的这套四合院,而小姑和姑父的婚房,留给了弟弟。两套四合院的距离,步行只需要十分钟。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刘菲的家人在四合院,1967年摄

琦屋社:北京姐弟各分得一套四合院,凑钱改造,把床摆在院子里睡觉

三岁之前,刘菲一直在这里生活。爷爷奶奶去世后,一家人搬到了北京市中心,四合院荒废了长达20多年。为了恢复它的烟火气,姐弟俩决定把各自继承的四合院改造成民宿,闲置的时候,请别人住进来。

“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亲戚串门儿的特别多,非常热闹,所以这个房子对我来说,就意味着全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感。”

四合院改造前

四合院改造后

刘菲的这套四合院,门框只有1.7米高,植被、地面都很破败、不讲究。但整个院子的包裹感很强,还有一个200年的地窖。为了更好地保护老房,她请来了设计师成直一起修缮。

刘菲还专门写了一篇2万多字的文章,告诉成直自己是如何在这里长大的,每个空间有哪些回忆。所以光设计改造,就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新旧之间别暧昧,就这么一个风格

这套四合院一共140多平米,从卫星地图上看,是这个村子里面积最小的一套房子。

空间特别狭长,整个四合院的宽度不足9米,长度只有20米。成直说:“它是一个非人类的尺度,在现实中是非常罕见的。”

房子最大的缺点就是,西厢房的进深只有2.4米,为了不让待在里面的人有压迫感,成直将靠近院子一侧的墙往外推,中间的院子就变小了。

这让刘菲几乎无法接受,“隐隐约约觉得,它变成了另外一个东西。”

四合院改造分解图

因此,成直将方案进行了颠覆性的修改。重新捋出了孤立的几个老房和一个地窖,植入新建的一个餐厅和厨房,将空间全部串通了起来。

成直说:“我不太理解修旧如旧这个词,旧的物件只要不影响新的需求,就保留它,产生的新东西也别学老的东西,该怎么样就么怎样,别暧昧,就这么一个风格。”

沙发下做暗门,

200多年的地窖,藏着几十件古董

改造前,院子北边有两个完整的房子,但埋在墙里、地下的柱子全部腐烂。南边更复杂,有很多临时搭建的棚架,以及各种杂物。成直决定在保留院子基本结构的前提下,将坍塌的鸡窝、杂物屋,全部拆除。

成直在现场勘景

房子非常局促,改造处处都是难点。为了让4米多长的方刚材料,从1米宽的窄胡同运到院子里,工人师傅想尽了各种办法,最终是在胡同里搭架子,从院墙上凭人力才运输进去的。

200多年的地窖,两侧的护坡几乎是垂直挖下去的。老的进出口是50×50cm的,需要踩着砖墙上的洞蹲着才能挤进去,存储食物非常困难。

为了不影响通风,又方便进出,现在地窖的入口安置在了厨房的沙发下面,是一个暗门。地窖里,除了爷爷奶奶留下的坛坛罐罐,还收藏着几十件古董。

这里平时是沙发,做饭的时候,大家会坐下来一起聊聊天,也很实用。沙发上方专门设计了滑轮,悬挂了一个篮子,更方便存储食物。这个有趣的体验,来住的大人和小朋友都很喜欢。

床摆在两个院子中间,就像躺在院子里

设计改造一共花了70万,分为公共空间和休息区。

一进门正对着的影壁墙,是70年代修建的。刻意没有将整面墙重新刷白,隐隐约约还能看到墙上的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

从影壁墙左侧的玻璃门进来,是通往所有房间的入口,指向三个不同的方向。

左侧是原本破败的杂货屋,改造成了尖屋顶的阁楼。整个房子架高之后,非常有包裹感。

靠近胡同一侧凿开了一扇长条窗,晚上会透出淡淡的灯光。搭上木楼梯之后,小朋友很喜欢在这里攀爬、玩耍。

正前方的两个院子中间,新建了一个卧室。朝向两侧院子的墙壁改成了落地玻璃,躺在床上,就像躺在院子里一样。

最有特点的是玻璃顶的浴室,把自然光和天空最大化的引入房间。晚上抬头就能看到星星,挺特别的。

右侧的厨房是在空地上建造的,透过玻璃窗,能看到老房的毛石墙面。

最窄的西厢房改成了餐厅,沙发背后是一整面的落地玻璃。通过镜面反射,无论走在院子里,还是坐在沙发上,让狭窄的空间感觉变大了好几倍。

穿过餐厅到达的是只有3平米的小客厅,是预留的娱乐空间。

刘菲很喜欢收藏老物件,吊扇和台灯,都是民国时期的,至今还可以使用。还有一个淘来的唱片机,看书的时候听听音乐,会很放松。

保留土炕,

感受老北京人50年前的生活

三开间的北房,是刘菲的爷爷在战后,一砖一瓦亲手建起来的第一个房间,也是整个四合院保留最完好的。

把吊顶掀掉,将木梁架全部裸露出来,重新铺设了保温层和防水层。为了不破坏结构,拆掉的梁柱全部编号,标记好位置,再重新安装回去。

为了保证安全,土炕反复拆垒了三次,炕砖、炕沿都是原来的材料。烧火做饭用的土罐,也被嵌在了地上,作为装饰品也十分好看。

地下存放灰烬的土坑,改造成了新的储物空间。南侧老房的木门,搭在了悬空的木结构上,二次利用后变成了灯架,刘菲很喜欢。

刘菲对老的窗户纸是非常痴迷的。成直对比了十几种宣纸的色泽、反光程度,最终才定下一种不发光的薄膜,和宣纸结合成一个新材料,既能保温,也不需要每年更换。

她觉得,现在阳光透过宣纸照进来的感觉,和自己小时候住在这里的感觉是一样的。“我希望住在这里的人,能感受到50年前爷爷奶奶是如何生活的。”

“大家族就该聚在一起,

而不是分散在城市中”

尽量空出院子的空间,通过不同的植物去丰满它,推开门就香气扑鼻。薄荷、紫苏、迷迭香……都是可以吃的植物,不仅仅充当了景观。

刘菲很喜欢有年代感的东西,除了保留爷爷用过的秤杆、货箱、缝纫机和木柜。她还亲自挑选了窗户的门把手,都是纯铜的,买到成套的民国老物件并不容易。

平时,刘菲在市中心生活、工作,弟弟负责两个民宿的经营。但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会回来住,打理打理花草,重新收拾下房间。

晚上会和家人坐在院子里喝喝茶、聊聊天,还会把投影投到花丛后的石墙上,一边烧烤一边看电影,挺爽的。

因为四合院是继承的,没有房租的压力,刘菲没有太考虑盈利的事情。“只是一个快慢的问题,住进来的就是客人,要不计成本地给他们最好的。”

后桑榆的天主教堂

站在后山的木栈道上,能看到最美的日落。穿过村子步行20分钟,可以到达后桑榆的天主教堂,已经有200多年了,是北京所存历史最悠久的教堂。

灵水村非常有名,曾有刘懋恒、刘增广等很多举人都出生在这里,因此被冠名为“举人村”,这里还保留着很多庙宇遗址,喜欢历史文化的人,可以到这里转一转。

最初,刘菲身边99%的人都认为房子应该推翻重建,只有她坚持完整地保留它,希望留住大家族最美好的东西。

“一个大家族,就应该有一个可以聚在一起的地方,而不是分散在城市里。改造完成之后,每个人都很喜欢这里,常常在这里聚会。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部分资料由察社办公室、刘菲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