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3年越国灭亡,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终于是消灭了死对头吴国,并将其领土纳入自身版图。而势力大增后的越国并未就此罢休,它选择乘机北上与中原诸侯会盟,并被周天子认可为“伯”,这是越国的最为巅峰的时期。
不过我们翻开史料就会发现,越国于春秋末年称霸,到了战国时期就如同消亡了一般(只在战国初期曾有所大动作),而消亡了一定程度上其实就反应了它的实力一直在下坡路,最终衰弱到离开了人们的视线,让人们逐渐淡忘了它越国灭亡。按道理来讲,越国崛起晚,即便是吃老本,也不会一下子就吃精光,它应该更有机会在战国时期搅动风云,但它不说搅动风云了,后来甚至连战国七雄的一个席位都占不到,比不过强国还是能理解,但甚至连韩、燕这类蕞尔小国都能高它一等,这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
它为何会落到如此一番田地呢越国灭亡?
一、对外战略(急于求成,以攻伐为主)1、首先要说到的一点就是战略,越国的一败涂地,与越国的对外战略有很大关系。为何这样说呢?越国在后来的对外战略主要以攻伐为上,一遇到问题就直接上武力,这在朱勾为越国君主之时尤为突出,当时的越国甚至还被墨子给评为四大好战国之一,其他三个分别为老牌强国齐、晋、楚。
但我们应该清楚,这三个国家无论是人口,还是领土都比越国大的多,也就是说它们尽管曾经在越国鼎盛时期比不上越国,但靠着恢复强,复苏快(人口多、领土广形成的天然优势)这两点,打完仗依旧可以得到较好的补给,从而使得损耗不会太大,但越国则不同,损耗了,如果不修养身息,很难跟得上。
但打红眼的越国却偏不信,久而久之就被战争拖垮了,而且四处征战又导致其树敌无数,几乎没有盟友,成为众矢之的,长此以往下去,衰弱自然必成定局。
2、而且为了更加方便的对外征伐(遏制大国齐国,增加越国在中原地带影响力)越国甚至不惜摒弃自身之根基,选择迁都——越国将原本的都城从会稽迁往远在北方的琅琊。
但这个迁都是绝对的弊大于利,虽然越国在短时间内确实达到了目的——对齐国造成了威慑力,还搞定了几个小国。但长远来看,越国将重心弄到前方,全心全意的对付齐国,却忘了自己的大后方,它的大后方有谁呢?野心勃勃的楚国,还有一些吴地的复国势力。
越国显然没有足够的综合国力能够首尾相顾,结果刚前头打胜仗,后方却被人给暗算了,最后在齐、楚、吴三方势力的绞杀下,最终走向灭亡。
其实若当时越国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冷静下来,立足东南,不迁都,或是迁都虎踞龙盘的南京(当时叫做石头城),徐缓图之,相信有可能会是另一番光景,可惜没有如果。
二、人才储备匮乏(外来人才不入、内部人才流失)越国曾经成在人才之上,但亡一定程度上也亡在人才之上。
而它之所以不受人才待见,这与其本国王室的作风有很大关系。“越人三弑其君”的故事想必大家应该都清楚,在越国似乎子杀父、父杀子是家常便饭。
而这样的大环境下,人才们对越国有两种看法:一个是国家太乱了,站错队就有可能死;还有一个是君王不知廉耻、不仁慈,说错话又是可能会死。
在他们看来,为越国效力,横竖都有一死的风险,那为何还要为越国效力呢?是嫌活的不够长吗?所以即便越王亲自去请,相信也没什么人愿意去——其实在曾经越王朱勾也确实邀请过墨子为国效力,但却被墨子以“不用来吾道”的理由所拒绝,足以看出对越国的抵触。
当时越国人才匮乏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外不能引进人才;对内无人才可用”,接下来我们看这两方面对越国整体实力的影响。
1、首先来说,没有外来人才入驻。其实我们很多人还是小看了一个外来人才在当时能够起到的作用,外来人才所造就的影响力在当时可以说是变革式的。因为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之际,各国之间靠友好的交流来促进文明传播,显然是不合时宜。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才则成为了传播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
我们拿吴国来举个例子,以此来方便理解。吴国最早的时候相当的原始,与部落无异,是后来晋国为了对抗大敌楚国,打算扶植吴国,于是派申公巫臣前去相助,申公巫臣到达吴国后,将晋国先进文明(尤其是军事上的科技、制度)教给了吴国,这在《左传》有记载,即:“与其射御,教吴乘车。”自此后吴国才逐渐走向兴起。后来,在吴国从兴起走向强盛依旧是靠着人才,楚国人伍子胥、齐国人孙武两人带来的本国先进文明再次促使吴国变革,最终才有了后来称霸的吴国。
我们从这个例子中能够看到什么?能够看到人才不仅是出谋划策那么简单,他们还会带来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思想,而这些都是能够帮助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坚实基础。越国也曾尝到过人才所带来得好处的,毕竟越王勾践曾经的壮大靠的就是文种和范蠡。但越国在此之后,再也没有这样的外来人才,再也享受不到其中的好处,国力自然是停滞不前。
2、其实越国也不是没有人才,它本国也产人才,但本国太乱,注定了人才也是不肯留下来的,毕竟老话说的好“良禽择木而栖”。
在《史记》中有记载:“齐用越人蒙而强威宣”,蒙被甚至可以帮助大国齐国更上一层楼,这说明越国本土也是有杰出人才的,只是可惜,其不能为己国所用,反而是为敌国所用,在本国实力不加强的情况下,敌国实力却增强,这一对比,其实也是越国自身实力的一种退步。
不过话说回来,越国没有人才集聚也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若是其遵从道义,礼贤下士,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引得良才来投,凭着其家底,复兴勾践时期的荣耀也不是梦。
总结总的来说,越国之亡,亡于两点,一个是战略,一个是人才,而这两点我们其实都可以归结于国君之上,因为战略是国君定的,而人才之所以不敢前来,也是因为国君德行问题。这从侧面可以看出,在古代,一个国君的贤能与否,是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兴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