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翻译,急求“书不可尽信”说(方孝孺)翻译。。。谢谢。。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如果相信书籍上写的所有的话,那么还不如什么书籍也不要看呢!
书籍所记载的,是历代圣人贤哲们所思考或要传达给我们后代的知识和真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透过对前人著作的学习,来获得知识方孝孺翻译、经验和智慧,并且给予发展和创造,从而形成新的书籍。

书籍是有益的,但是如果任何事情都要依照书上说的去做,那就太一成不变、不知变通了。因为社会在发展,书籍上所记载的智慧也需要有所发展,所以必须选择性地学习和借鉴。

多借鉴一些古人的智慧,我们可以少走弯路,但决不能把书上所写的东西全部当成真理趋向心。否则,吃亏的便是自己了

有没有关于方孝孺的《深虑论》文言文的翻译

方孝孺文章《深虑论》翻译

  思虑天下大事的人,常常谋求解决那些难以处理的问题,而忽视解决那些容易处理的问题;防备那些自己感到担心的事情,而遗漏那些自己不怀疑的事物方孝孺翻译。然而祸患往往发生于被忽视的问题当中,而动乱常常产生于被遗漏的事情当中。难道因为他们的考虑不周详吗?因为能够考虑得到的,是人的力量可以做得到的事;而那些超出人的智力的无法考虑到的,就是天道啊。


  在秦朝的时侯,秦始皇消灭了众多诸侯,统一天下,而他心里认为周王朝的灭亡,问题在于诸侯国的强大,于是就改分封制为郡县制;正当他以为今后武器将不再动用,皇帝之位可以世代相传时,却不料汉高祖已起兵于民间,而且最终灭亡了秦朝的政权方孝孺翻译。汉帝鉴于秦王家族的孤弱,于是广泛册封子弟为诸侯王,认为他们是同姓宗亲,可以世代相继而不会出现变故,不料楚、吴等七国相继萌发了篡国弑君的阴谋。汉武帝、宣帝以后,逐渐削弱诸侯王势力,分散了他们的力量,以为可以天下无事了,然而王莽终于夺取了汉朝的帝位。东汉光武帝以西汉哀帝、平帝时动乱作为警戒,三国时曹魏以汉末动乱作为警戒,晋朝以曹魏动乱作为警戒,他们各自都以前代灭亡原因作为警戒并且有了准备。然而他们自身的灭亡又都出于防备之外。


唐太宗听说有个姓武的女人要杀他的子孙,就想把那些可疑对象找出来除掉,然而武则天日夜侍奉在周围他却毫无察觉。宋太祖看到五代时地方藩镇势力强大,能挟制他们的君主,建朝后解除将帅们的全部权力,削弱地方势力以便于控制,然而他的子孙却因此被敌国击败。这里所说的这些人都有着超出常人的智慧,盖过世人的才能,对于治、乱、存、亡所以产生的迹象,考虑可谓周详,防备可谓周密啊。可是,考虑在这一方面深入细致,祸患却在另一方面兴起,最终发展为动乱以至灭亡,这是什么原因呢?智慧只能用以考虑人事,却不可以用它来考虑天道。良医的儿女,大多死于疾病;良巫的儿女,大多死于鬼祟。难道他们只长于救护别人而对于救活自己的儿女无能为力吗?其实他们在人事的考虑上非常精明,而在天道的考虑上显得笨拙!


  古时候的圣贤君主,深知天下相传到后世的变化,不是智谋思虑所能够料定的,不是法律制度所能够控制的,因此不敢任意施用他的阴谋诡计,只有积蓄最真诚的心意,用最大的功德去投合上天的心意,使上天喜欢他的德行品质,好像慈祥的母亲爱抚婴儿一般不忍心放手,所以他的子孙中即使有极愚笨、极不成材的人,纵然足以亡国,上天却终于不忍心马上使他灭亡。这是最有远见的考虑啊。倘若不自己投合天意,却想凭借小小的智力,来控制安排当今世上的万事万物,又企图使后代一定没有亡国的危险,这在道理上都是必定行不通的,难道还符合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