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土地收归集体所有,发展农村多种经济,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支书乡村振兴。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农民头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每个人思想觉悟空前提高,想为集体出工出力做贡献成为广大农民自觉的行动,人人能劳动,人人有事干,人人有收入,人人都富裕,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应成为社会风尚。大家为集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劲,再大的困难风险都不怕。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每个村集体应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特别是带头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依靠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奋发图强,不断创造人间的奇迹,走向农村共同繁荣富强和谐进步的新辉煌。
温铁军:留在农村的人越来越少,谁又来为农村的发展贡献力量呢?
《原创》
温铁军教授的担心不无道理。
从目前看,多年来,农民的生活固步不前,仅是农村的娱乐设施得到了大大的增加,农村的环境得到了大大的优化,而钱袋子并没有因此而增多。
原因是粮食价格始终保持在一元上下,物价却在飞速的暴涨。
我们看到,一部分土地被荒芜,一些播种罢的田地,也不是那么上心的加强管理,若遇到大旱,干脆看着禾苗被枯死,不去浇田灌溉,因为浇田灌溉,所花去的水费成本太高。
农村的劳力能出去打工的都出去了,剩下一些老人在家免强种着自己承包的一亩三分地。
年轻人已不愿种地,对种地失去了信心,久而久之,不种地也成为一种习惯!
可想多年后,老人再也不能下田劳动,年青亦不再种地,看来农村的确是大问题。
农村的土地问题,我们的专家应下大力气,多作调查研究,找出症结所在,抓住主要矛盾,从源头上予以解决。不要治表不治本,治表象不治本质!还农村一个质的飞跃,大踏步地赶上时代飞速的发展!
机关、事业单位工勤编下村当驻村第一书记有出路吗?
我们俗称的第一书记是各级党委政府选派到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
第一书记的选派一般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方式统一择优选派,由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根据在职干部总数的一定比例抽调,下派后第一书记的职务由任职地所在的乡镇党委任命。选派的第一书记任期一般为两年,任职期间,第一书记的党组织关系按规定需转到所在村党组织,除此之外,其在原单位的编制、身份、政治待遇不变,工资福利由原单位发放。
从目前各地公布的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管理暂行办法来看,对于贫困村第一书记人员的选择,唯一的要求是必须在职在编,除此之外不涉及编制性质和身份特性。也就是说,只要有工作需要,机关事业单位的工勤岗位人员是可以下村当驻村第一书记的。只不过现实操作中,结合工勤人员的岗位职责和自身实际,组织部门和单位在推选人选时,都把握了优先考虑干部的原则,工勤人员很少被下派到贫困村当第一书记而已。
那么,当贫困村第一书记有前途或者说能提拔吗?
在十年前,也就是贫困村第一书记刚在全国大范围兴起的时候,当贫困村第一书记绝对有前途。那时候,选派贫困村第一书记是相当严肃且隆重的一件事情,除了要求选派人具备一些基本条件比如职务、任职年限外,很多时候还要进行公开选派、竞争上岗,最后遴选出优秀代表下村。服务年限到期后回单位,按照当时的政策基本上都能提一级,很多干部借这个机会都走上了领导岗位。
今时不同往日。派驻贫困村第一书记已经成为地方党委政府扶贫开发的常规动作,覆盖到所有贫困村落。大量人员的下乡驻村,一方面对扶贫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从自身出发,实话实说对个人直接提拔也产生了影响。换言之,下乡驻村可以作为提拔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各地组织部门对此也很重视,但已经不是必然。因此如今第一书记有没有出路,会不会提拔,前途怎么样,因人而异。
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工勤人员寄希望于通过下乡驻村改变身份,提拔晋升走上领导岗位,目前来看不太现实,最好不要有这个念想。
首先,机关单位的工勤人员如果不重新参加考试,几乎不可能再转干部身份提拔使用,这已经成为共识。而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虽然可以转管理或专技岗,前提也要符合条件,而不是想转就能转的。比如转管理岗,必须符合学历条件,原则上必须要有四到五年以上的工作经历,要取得领导的许可等等,转专技岗首先要拿到职称,等等,都是工勤岗转岗、提拔晋升的拦路虎。仅仅想通过下乡驻村就实现这种转变,实话实说有点难。个人认为,事业工勤(机关工勤不做讨论)当前最有可能也是最现实的目标是考职称转专技岗提升待遇,而不是想着通过下乡驻村改变什么。
当然,下乡驻村也有好处,比如可以提升能力,为老百姓解决力所能及的事情,成就感也很高,本着为民惠民的角度考虑,出于公心,作为国家公职人员有义务也有责任去下乡驻村。干得好,年度考核优秀的,按规定也会给予相应的嘉奖和表彰,对个人工资待遇的提升有帮助。这些都是实实在在能看到的东西。除此之外,如果怀着其他目的,最好别去驻村,第一会很辛苦,第二做不了什么事帮忙不成反而添乱,还不如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