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七夕节鹊桥仙七夕的内容,现代人称为情人节。顾名思义\',情人约会,情人的节日。其内容是送鲜花,跳午,k歌,吃饭,纯粹现代的套数。完全失去了古代七夕节的精神和内涵。
古代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从它的内容上看,是丰富多彩的。为了过好七夕节,尤其是少女们要精心准备,把各自巧手制作的各种作品在这一天展示。或者在这一天举行活动,穿针引线,看谁的手巧。晚上还要对着天空,向牵牛,织女星乞巧,乞求美好婚姻,或者在月下游戏。
下面,我们从几首古诗词里,看一看古代人们怎样过七夕节的,是不是比现在的情人节浪漫呢!
七绝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少女们在七夕夜里,在美丽的夜空下,手拿团扇,追捕莹火虫。夜色已晚,天气渐凉,她们还对着牵牛织女星,指指点点,讲述着那动人的神话故事。
七绝 (宋) 杨朴
来会牵牛意若何, 须邀织女织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 不道人间巧与多。
七绝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以上两诗是说乞巧节这天,人们面对秋月,讲述美丽的牵牛约会织女的故事,红丝穿针引线,向秋月乞巧。
还有一首唐人的有关七巧节的诗抄录于下,供大家欣赏。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竞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在我看来,古代七夕节比较有文化,也不乏浪漫。
秦少游的《鹊桥仙》写七夕好在什么地方?
谢谢邀请!秦少游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牛郎织女的故事,原本写的是悲剧,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追求婚姻自由解放,而冲破封建思想束缚,同封建礼教抗争,获得每年一度的“鹊桥相会”的这点自由,这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同封建婚姻制度抗争的结果。
秦少游根据牛郎织女的故事,把悲剧写成喜剧,在作者的笔下,原本天河阻隔、翘首盼望的悲剧,却没有一点悲剧色彩。作者通过描写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赞美了牛郎织女坚贞纯洁的美好爱情。“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作者不说牛郎织女相会的时间太短,而说天上的一次幸福会见,人间无数次也比不上。“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真正的爱情,也不一定要天天朝夕相伴,只要爱情真挚就足以了。作者明说天上,实际要表达的却是人间美好爱情的向往。作者身处官场,公务在身,也不可能天天夫妻朝夕陪伴,而坚贞的爱情心心相连,也是美好的,流露出词人夫妻感情的恩爱。
秋夕,七夕,鹊桥仙的主旨?
秋夕,七夕,鹊桥仙的主旨对未能长聚即分离而忠贞不渝爱情的讴歌与赞美。
鹊桥仙·七夕 云疏月淡,乌慵鹊倦,望里双星缥缈。人间夜夜共罗帏。只可惜,年华易老。经秋别,霎时欢会,应怯金鸡催晓。算来若不隔银河,怎见得,相逢更好。上片开门扣题,头三句写牛郎织女相聚,“云疏月淡”,写七夕的环境氛围,“乌慵鹊倦”是“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淮南子》)的神话的缩写。“双星缥缈”叙述其高远的境界,三句用“望里”贯穿编织一幅双星相聚的美妙画卷。“慵”“倦”两个人拟人化的形容词下得奇特巧妙,使画面更加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接着转入议论:“人间夜夜共罗帏,只可惜,年华易老。”二句从秦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脱化而来,却又有进一步拓展。秦词说“胜却人间无数”,为什么?本词为之作了回答;尽管人间夫妇夜夜相聚,但人寿有限,人情易变,难免有乖违离异之事,何如双星这一年一度的相会情高意真,地久天长! 下片三句描绘刻画牛郎织女欢会时的心理,细致入微。前二句“经典别恨,霎时欢会”,从时间、感情上的强烈反差,突出反差,突出欢会的珍贵,顺水推船宕出第三句:“应怯金鸡催晓。”金鸡一报晓牛郎织女便得分别,因而在欢会中他们心中仍是惴惴不安,惧怕鸡啼。“相逢更好”是对秦词“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出新与开拓。秦词“两情”二句是秦词的核心,是誓言,是期盼,是强作排遣与无可奈何的安慰,又是对未能长聚即分离而忠贞不渝爱情的讴歌与赞美。而本词“算来”二句则别开生面,一反历来以银河相隔、牛郎织女分离为憾的普遍意识,为之称好,给“七夕”诗词注入了崭新的含义,从而,获得了超越前人意境的艺术生命力。这是一首历来为人们传诵的《七夕》名篇。牛郎与织女隔银河,只有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即七夕才得相会,乌鹊为之搭桥引渡。这个古老的而美丽的神话历来被作为离别的象征,出现于文人的笔下,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 唐代杜牧《秋夕》诗,也是传诵的名篇。北宋秦观的《鹊桥仙》词却独出新意, 全词是“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写悲哀中有欢乐,欢乐中有悲哀,刹那中见永恒,平易中见曲折,赋于这个传说以新的意义。许缵曾的这首词,则进一步延展,扩充了秦词的内涵,与前词成为词坛脍炙人口的咏《七夕》姊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