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最新的教育,英国教育的特点

了解英国幼小教育在英国中学阶段之前,教育分为Nursery教育, Pre-perp教育,Prep教育三个阶段。★Nursery School(相当于幼儿园)英国最新的教育:提供0-6岁的教育。这期间又分为:DayCare(0岁-两岁半),Preschool(3岁-4岁),Pre-K(Pre-Kindergarten)(4岁-5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一些数字,颜色,形状的认识。并且开始培养遵守规则,在生活上给予最小的帮助。Kindergarten(5岁-6岁)在这个阶段开始正式教育的第一阶段。从nursery阶段,英国教育已经开始有标准的教育纲要。包括班级规模,师生比例,教学目标等等。英国的早期教育提倡的是让孩子在玩和游戏中学习,让孩子在快乐和爱的海洋中成长。但是这玩儿绝对不是漫无目的的瞎玩,这爱也不是毫无原则的溺爱,而是早教机构与父母分工合作,给予孩子足够的机会体验与学习,从而使孩子掌握人生初期应有的本领,为将来发挥巨大的潜能打好基础。英国早教大纲-早年基础阶段的十二个方面个人、社会、经济和情感的发展;沟通能力(包括手语),听说能力;对于世界的认知;创造性和审美能力的发展;身体的成长;团队合作;社会能力;自救技巧;科学思维;读写能力;数学意识;玩。★Pre-prep阶段:(6岁-8岁,相当于幼小衔接):和预备学校相关联,教育特征类似于幼儿园。★Prep阶段:(预备教育,8岁-13岁)这类学校都是私立学校。主要是为了私立学校的13+入学考试和公立语法学校的入学考试做准备。学校会统一参加the Common Entrance Examination。这个考试成绩可以同时适用于几所私立学校的录取要求。每个私立学校会有各自的成绩要求。比如哈罗公学,切特豪斯公学的通过成绩是60%,而威斯敏斯特公学的通过成绩是70%。在这里,男女生还有一个区别。如果是男校的预备学校,招生年龄是8-13岁,学生会准备13+的通用考试,如果是女生的预备学校,招生年龄则是4岁-11岁,那么学生会准备11+的通用考试。预备学校可以提供各类住宿或走读要求。可以适应小留学生的陪读安排。对于低龄留学,如果家庭没有移民等特殊需求,那么丹丹老师建议最早,最好的参与年龄应该是Prep(预备学校)阶段。可以考虑的选择因素;1. 地理位置入读预备学校的小留学生,一般家长会去陪读。学校的地理位置应该比较重要。交通是否方便,生活配套设施是否集全。2. 目标学校建议考虑一两所顶级目标中学。一般每个顶级私校会有联系紧密的预备学校。正确的选择一定会事半功倍。3. 入学要求每个预备学校会有自己独立的入学标准。在选择前,要清楚了解,结合孩子的特点正确选择。选择预备学校,无疑会增加顶级私校的录取几率。但是对于家庭来说,这将是一项重大的决定,在决定前,要考虑孩子的意愿,家庭的情况等等。Wlecome to UK

英国最新的教育,英国教育的特点

英国疫情堪忧,九月份该不该让孩子去英国读研?

我从国外疫情开始就纠结到现在。先是担心女儿从加拿大回不来,今年毕业。同时又担心去不了英国,她拿到了英国研究生的offer。拿offer 的时候就交了两千英镑的押金,后来她跟我说学校改在明年一月份开学,今天我才知道是她自己改的,改成冬季开学,现在我们这个城市的签证点还没开。改到一月份开学又要交两千英镑的押金,现在出国读书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让她在国内考研吧,但她从初中开始就是国际学校,教材都是温哥华公立学校的教材,考国内研究生难度太大,要是十万分之一的机会让她考上了,考一年读三年,就是四年时间。我让她写了简历,找找同学自己投投,找份工作,但工作确实不好找。

英国最新的教育,英国教育的特点

而且她内心还是想去英国读书,我内心也想她去读研究生,虽然我是博士,但我觉得研究生就够了,本科还不够用。每天纠结无比!

战后英国的教育改革是什么?

1943年,政府发表了《教育改造》白皮书,对战后教育重建进行了总体规划。白皮书提出,新的重建方案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则性的认识,即教育是在各个连续的阶段实施的一个连续的过程,儿童的教育从5岁开始到义务教育结束,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招收11岁以下儿童;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招收11岁以上儿童。白皮书的发表,为《1944年教育法》的颁布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194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教育大臣巴特勒(R.A.Butler)递交的教育法案,称《1944年教育法》。

《1944年教育法》的颁布,为战后英国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总的法律框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英国自此确立了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组成的现代公共教育体系。其次,双轨制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前的民办学校通过不同程度的改组,在很大程度上被纳入了公共教育体系中。但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并存的教育制度尚未完全改变,公学还没有纳入公共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