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怎么死的;王小波是怎么走的

高晓松封神王小波王小波怎么死的?你想多了,高晓松谈论王小波的时候,王小波早就声名鹊起了,他只不过是刷了一波王小波的流量而已。

王小波怎么死的;王小波是怎么走的

王小波生前也不是寂寂无名,他只是没有进入大众视线而已,事实上在文学界和文学爱好者那里,他早就已经有他的名气,比如在他死之前,他就已经两次获得了《联合报》中篇小说奖,这也是他正式辞去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职,而选择做自由撰稿人的底气来源之一。

王小波生前,在《读书》《三联生活周刊》等杂志写专栏,有固定的读者群。而且他的主要作品《唐人秘传故事》《王二风流史》《黄金时代》《未来世界》《思维的乐趣》都已经出版,《唐人秘传故事》出版的最早,1980年就由济南的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应该是印了4000册,本来王小波自己取的名字是《唐人故事》,编辑加了秘传两个字,当然是为了销量的考虑。

《王二风流史》《黄金时代》《未来世界》分别在港台出版,《思维的乐趣》是王小波的杂文集,1996年由太原的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但是有一点,你说的对,就是王小波生前的确名声不显,他的作品在他生前既没有进入文学评论家的视野,也没有被媒体广泛关注。所以你可以想象下所谓的文学评论界和很多的媒体到底是个啥水平。(搞笑的是,后来大力抬高王小波的也是这些人)

在他生前,真正独具慧眼的我所知道的是中山大学的艾晓明教授,因为在众人还不熟知的情况下,能发现王小波这个人和他的作品的独特价值,不光是需要有眼光,还需要有做出独立判断的勇气,这比那些在王小波已经声名鹊起之后再去吹捧,或者自诩是什么王小波“门下走狗”之类的人,要高明不知道多少倍。

1997年5月13日,也就是在王小波去世之后一个月,花城出版社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了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的首发式,不可谓不迅速,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王小波生前在一个圈子里其实有他的名气和地位。

客观的说,花城出版社出版王小波的三部曲对王小波的名气来说的确是一个转折,因为这意味着王小波已经被体制接纳,而且被推向了大众的市场。而不只是局限在一个圈子里。

大众市场对王小波的作品的接纳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书卖的很好,不光是正版,也出现了大量的盗版,这或许得益于王小波作品中的性描写的大胆,以及对这种“大胆”推波助澜的各种传说。

所以大众购买王小波的书,其实并不是意识到他作品中的文学的魅力或者思想的深度,而是猎奇,有些人干脆当成是黄书来购买的,但是这种猎奇正好成了王小波名气的加速器。

在讲究商业利益和经济效益的年代,市场会发挥作用,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赚钱的机会,花城版王小波三部曲的热销,让大众传媒看到了王小波作品的商业炒作价值和背后潜在的巨大的利润空间。

自此以后,不管是杂志、报纸、电视、出版商、网络、自媒体。总之各种大众传媒开始不遗余力的宣传、阐释、挖掘王小波的商业价值。

各大出版社也蜂拥而起开始出版王小波的各类作品的全集,选集,文集,评论集。

除此之外,那些真心喜欢或者跟风喜欢的人,也开始写大量的文章宣传王小波,有的甚至去王小波插队的地方去采访,拍摄纪录片。一时间,“王小波门下走狗”遍地走。

总之,97-98年的热度大概可以称之为王小波年。光是拿王小波做封面主题的杂志就不知道有多少。

正是因为各方面的合力,使王小波这个,最强调独立、理性思维的人成为了他最反对的偶像,这既由不得他,也是一件想起来很搞笑的事情。

至于你说的高晓松,不过是在网络视频时代又撸了一把王小波的羊毛而已。而且已经是余韵了。

不夸张的说,王小波的热度,比起他刚去世那会儿,早过去了。而更多的人,谈论王小波除了多了点谈资,王小波倡导的思维的乐趣一点也没学到。

除了有人赚到了钱,大概更多的是一地鸡毛,大家又去忙着追宫斗,修仙,穿越,至于王小波,还是别聊了。

最后说附送一句我最喜欢的王小波的话吧:“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情我看不到,但是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