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万德军?这就有点过分了希特勒什么时候死的,如果说柏林有700万人还有可能,希特勒还有700万德军,那就绝对是夸张了。
二战后期,柏林被攻陷的时候,德军真正的军队也就三百万左右。至于所谓的七百万军队,大部分都是滥竽充数的人。德国后期已经进去了全民参战的地步,只要是男人都要参加战斗,甚至还有不少女性也参加了战争。所以这里所谓的700万军队,有很多是那种临时工,之前连枪都没开过的,经过简单的训练,被强行拉进去参军了。
比如在柏林战役期间,纳粹组织了一批“人民冲锋队”来拱卫柏林。这些“军队”都是由德国的老弱病残组成的,很多都已经到了领退休金的年龄。纳粹也不指望他们打赢什么仗,一人发一个“铁拳”火箭筒,能跟苏联坦克同归于尽就行。
对于这种临时工,数量再多也没什么战斗力的,完全是炮灰级别的存在。
可能有朋友会问,既然希特勒还有三百万军队,那希特勒为什么还自杀呢?
希特勒虽然还有三百万军队,但是这些军队却是分散在东,西,南以及北部的占领区中,被英法等国牵制,根本没有机会回防柏林。对于希特勒来说,哪怕他有一千万军队,都只有纸面上的意义,因为苏联已经打到离他几百米的国会大厦。纸上有雄兵百万,也不能扭转苏联人即将踹门的现实。
在当时,希特勒主要敌人依然是苏联,而在柏林之战前夕,苏联的总兵力达到了一千多万。
在柏林之战中,苏联动用了两百多万军队主攻,配属了7000多架飞机,4万多门火炮,6000多辆坦克,以压倒性的优势进攻柏林。
而反观柏林的德军,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装甲师,总共不到一百万人。飞机3000多架,坦克,大炮1万多门,不管是从人数还是装备上看,苏联都是远远超过德军的。
希特勒自杀,是因为他清楚的知道,他不可以有机会翻盘。柏林之战前夕,苏联想的已经不是如何取胜了,苏联想的是如何快速拿下柏林,赶在英法之前吃下柏林这块肥肉。苏联在这次战斗中,根本没有把德军放在眼里,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场必赢的局。
三百万军队听起来很多,但是对于东线的一千多万德军和西线拥有两千万总兵力的盟军(1200万美军+600万英军+其他部队)来说,实在不够看的。希特勒投降之后,盘踞在捷克等地的德军最后的重兵集团一枪未放就投降了。
1945年,4月16日,柏林之战打响,斯大林冒着伤亡更大的风险,提前开始了柏林之战,经过半个多月的苦战,5月9日,这场战争最后在希特勒自杀以及德国卫戍区司令魏德林将军的投降下结束。这场苦战中,苏联一共损失了30多万人,俘获了德军48万,战役以苏联完胜而告终。
希特勒从向苏联发起战争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失败。虽然,当时德军很强大,但是却也是经受不起和苏联的消耗,特别是列宁格勒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更是加快了德军的消亡。 希特勒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开始,就意识到了自己可能赢不了,从列宁格勒战役失败那一刻,就已经知道了自己可能会败,只是一直在苦苦支撑而已。最后到了柏林战役前夕,希特勒最终认清了无力回天的事实,他又不愿做俘虏,自然只有自杀这一条路了啊。
二战时,希特勒离胜利有多远?
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在二战爆发以前,希特勒还有胜利的希望,闪击波兰以后二战爆发,他基本上就失去了胜利的希望,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德国在一战后的重新崛起,希特勒是有功劳的,当世界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唯有德国一技独秀,不仅经济率先复苏,德国的军事力量也蒸蒸日上,在1936年希特勒上台以后,所谓第三帝国也正式迈入世界军事强国行列。但这种强大仅仅是体现在单方面军事上的崛起,就整体综合国力来讲,德国并不具备跻身欧洲前列的基础。
另一方面,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之前,希特勒在英法睁只眼闭只眼的绥靖政策下,还是有胜利的希望。但这个胜利也仅仅是建立在对西欧小国的扩张和奴役,它的后面仍然是英法在享有话语权。但德国闪击波兰以后,将德国的对立面扩大化,整个西欧与之为敌,进一步加速了德国的危机和压力,尤其是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更使希特勒离胜利越来越远,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希特勒的野心把他推到了胜利的对立面。
德国和希特勒之所以不能取胜,原因有三:第一是德国的综合国力支撑不了打持久战。闪击战作为德国发动二战的基石,却缺乏稳定和强有力的战争潜力支撑。尤其是苏德战争将闪击战拖成持久战,这是德国失败的最大主因。第二,德国对外扩张政策不得人心。即使德国有雄厚的战争基础支撑,仍然逃脱不了英美苏三国的同盟制裁,加上欧洲各国对德国的不认可,失败也是必然的。第三,德国的内外环境并不支撑德国打赢二战。希特勒发动二战依靠的是强大的陆军,而陆军依赖的又是装甲突击力量,客观上讲,德国的军事力量发展很不平衡,虽然德国空军和潜艇也占有欧洲一席之地,但在美国远程打击面前以及英国的先进雷达面前,又像是盲人摸象一样。所以,德国发动二战先等不得,后狠不得,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