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
赵括在长平之战大败,背上了千载骂名。但是,依我来看,他背骂名一点都不冤枉。他违背了一般人的做事原则,活该落得这个下场。
长平之战,赵国完全处于下风。它由于实力不济,与秦国的较量,实在是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接受上党地区的问题,接受要面对秦国的报复,不接受要面临秦国的高压。战役中,防守肯定失败,反击廉颇野战又打不过秦军。所以说,赵国的失败是大家都可以预料到的。
这个时候,赵王想起了过去的一个成功的战例,那就是赵奢的阏与之战。当时的廉颇、乐乘这样的将领不敢打这样的仗,而赵奢,一个管国赋的文官,豪迈的说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话,带领赵军打败了秦军。
到了现在这个情况下,廉颇已经对战局无能为力了。那只有启用新的将领。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换上赵括万一能够创造出他父亲赵奢的奇迹呢?
于是,赵括就这样走上了历史舞台。赵括在这次战役中,唯一的错误就是,他过于想证明自己,接下了战役后期的指挥任务。大家用各种办法阻止他,并不是什么恶意,而是在救他。纸上谈兵只是各种理由之一。因为,谁也打不赢长平之战,这个时候去接替指挥,只是去替人背锅。
而赵括采取反击的战术,这个是大家诟病最多的一点,而这一点却恰恰不应该是赵括应该被诟病的地方。
在淮海战役里,有一个故事。当时国民党军统帅部讨论徐州撤退问题。当时的杜聿明怀疑作战厅的厅长郭汝瑰是共产党。他要求和蒋介石密谈。他和蒋介石一出会议室,国防部次长刘斐就发起火来,“他有什么神机妙算?无非出徐西,走肖县、永城呗!”
具有战略思想的人,会把一切看得明明白白,故作玄虚也无济于事。最终,杜聿明部被消灭在撤退的路上。
而长平之战和这个故事相似。换将大家都知道是意味着什么。赵王让廉颇反攻,廉颇不干。那么换将就是为了变换赵军的战略,转守为攻。那么,换赵括的作用就昭然若揭了。这个时候,就算是换的人不是赵括,不管是谁接替了廉颇,那么他也必须反击秦军。
可是大家都知道,赵军的战力低于秦军,和秦军打防御战都只能勉强维持,要去反攻无异于送死。所以,没有任何人愿意去接替廉颇。而赵括违背了一般人的做事原则,去勇挑重担,解脱了廉颇,最后还落一个纸上谈兵的骂名。只能说他是自找的,活该。
虽然赵括在战役里打得不错,在必败的局面里,为赵国创造了最好的结果。他把精锐集中起来,拼掉了白起的大半兵马,还把四十万没有战斗力的乌合之众交给了白起,让他犯下坑杀俘虏的大错。创造了后来合纵的基础,使得关东联军能够把秦军赶回函谷关数十年。
但是,败了就是败了。加上司马迁那支生花妙笔,赵括的纸上谈兵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太过于想表现自己,违反一般的做人做事的原则造成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和朋友们一起分享历史的乐趣。请大家关注我和我的文章,谢谢。
什么是“打肿脸充胖子”?可以举些例子吗?
首先我想说的是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很显然这是虚荣心作祟,因为面子而让自己在能力或财力不足时而去装作能力强、有财力的假象。
人都是有情感的思想,那么当你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因为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允许所以暂时不能拥有,但是你有为了面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像以前流传说为了买iphone卖肾的行为,就是典型的打肿脸充胖子。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还有很多,比如说明明你的学问不高,但为了向别人炫耀你学问,就胡诌的大有人在;还有在工作当中为了彰显业绩,硬是把大家的功劳都说成是你自己一个人的努力;还有明明家境很一般为了炫耀买假名牌或者借高利贷买真货包装自己。
其实这些都是对于自己不自信的表现,能力和财力不足时,没有一颗平常心,为了实现你的愿望而脚踏实地的去努力奋斗,而是采用一些短暂满足面子的方式,最后的结果大家可行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