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习俗和故事,七夕的传统习俗及相应的故事

七夕七夕的习俗和故事,七月七日在旧时民间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七夕的习俗和故事,七夕的传统习俗及相应的故事

1. 拜织女

七夕的习俗和故事,七夕的传统习俗及相应的故事

每逢乞巧节来临,人们都要将庭院洒扫干净,院中陈设香案,献供花果饮食,拜织女,乞求她给自己一双巧手。

七夕的习俗和故事,七夕的传统习俗及相应的故事

女子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①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②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七夕节,“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

③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

2.拜月

七夕夜晚,人们会在月下许愿。相传是夜牛郎、织女银河相会时天门开启,这时祈愿是最为灵验的。

3. 求赐良缘

未婚的男女在七夕总要祈祷,乞求天赐良缘。

4.求子

已婚少妇会在七夕之夜设案,摆上果品,祈求早生贵子。

5.拜魁星

七月七日是魁星老爷的生日。魁星俗称文曲星,主文章、文运,尤为读书人景仰崇拜。七夕之夜读书人祈拜魁星,以求高中。

6.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为纪念老牛为牛郎献牛皮的牺牲精神。

7.晒书晒衣

农历七月七这天,正值伏天,人们会把书,把衣服拿出来晾晒,以防发霉。

8.洗头发

七夕这天取泉水与河水,如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女性在这天沐发,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当然,不同的地方也会有一些不同的习俗。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

乞巧节,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现在不少习俗已慢慢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七夕和重阳有什么民俗活动?

七夕民俗:

香桥会

“七月七日”除了是中国情人节以外,原来在其他国家也是有同步的。在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

接露水

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拜七姐

七月七的七娘会,广东多称“拜七姐”,闽台即称为“拜七娘妈”。在新中国成立前,“七夕”是靓女们的盛大节日。旧时代靓女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

重阳民俗:

1、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九月九也开始进入晒秋旺季,并举办隆重的晒秋节。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婺源赏秋拍摄。

2、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3、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4、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