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完整版

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间部分作者极力描写归田的生活乐趣,大致分为四个方面: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无尽乐趣及作者的孤傲坚贞之志。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完整版

1、在第2段写到初见家门之时,“载欣载奔(译文:心中欣喜,奔跑过去)”,一派狂喜之态。

2、家人等候迎接作者的归来,尔后举家欢庆,其乐融融。从“引壶觞以自酌(译文: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到“审容膝之易安(译文: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几句,写饮酒自娱之乐与傲然自得之情。

3、随后作者将笔锋从写居室转到了写庭园,甚至到高处、远处等目光所及之处,精心选取了园日涉、策杖流憩、抚孤松、出岫之云、知还之鸟等几个画面。

再加上前面的引觞自酌、倚窗寄傲等生活场景,创造出一个安乐闲适的意境,表面写景,实则抒怀。

4、第3段中作者听亲人说知心话,以琴书为伴,乐以忘忧。接着在农事闲暇之余乘兴出游,从出游方式到途中所见之景,作者都娓娓道来,春意盎然,诗意盎然,趣意也盎然。

作者触景抒怀,万物的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却让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倏忽即逝,也流露出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感情基调仍是明快愉悦和乐观的。

如何赏析《归去来兮辞》?

一弯盛开荷花的清流

——简析《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语言特色

武汉一中 高尊平

关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缘由,学界有不同的说法。抛开争议不谈,从文本切入,或许看得更加真切。 在《归去来兮辞》序文中,作者陈述了辞官的动因。一是妹妹在武昌(今鄂州)去世,身为彭泽县令的作者要赶赴外地奔丧,不得不离开衙署。此为直接原因。二是诗人受老庄思想影响,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与官场的繁文缛节、循规蹈矩、格式化、程式化的要求格格不入,于是心生归隐之念。这才是根本原因。由此看来,陶渊明不是一株开在华屋高堂的水仙,而是一茎开在曲水清流中的荷花。 就语言特色而言,陶渊明的诗歌则像一条盛开荷花的清流。自然、清新、雅致、淡远、绵长,是该诗基本的语言特色。 从词语选用看,该诗较多地采用了叠音词、双声词、叠韵词,既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增强了诗歌的韵味。其中,叠音词有“遥遥”“飘飘”“翳翳”“欣欣”“涓涓”“遑遑”等,表意形象鲜明,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传达出轻松、闲适的韵味,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强烈期盼和无比喜爱的情感。双声词有“惆怅”“崎岖”,叠韵词有“盘桓”“窈窕”,连绵词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感。 从句式运用看,该诗以整句为主,偶用散句,语言整饬,节奏鲜明,形成明快、流畅的格调。全诗以6字句为主,兼用七言、四言、八言、三言。大致说来,四字句和六字句可划分为两个节拍,如“乃瞻/衡宇”“奚惆怅/而独悲”,相对欢快;七言和八言则划为四拍,如“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为乎/惶惶/欲何/之”,相对舒徐。疾徐相间,较好地反映了诗人情绪的变化。如第一节,首句用四字句,反映诗人急迫归隐的心情;接下来连用三个七言句,表达误入官场、远离田园的沉重心情,一疾一徐,配合情绪的表达,可谓恰到好处,浑然天成。 从修辞使用看,除大量采用对偶外,诗歌还采用了反问、比喻、用典、借代、夸张等修辞,修辞的运用增添了文采,增加了蕴含,突显了清新、雅致、淡远、绵长的语言风格。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采用对偶,化用典故,表达迷途知返之意,富含哲理。“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采用对偶、借代和夸张修辞,“容膝”指代简陋狭小的居室,该句表达蔑视富贵、安于贫贱、知足常乐的情怀,表意鲜明显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采用对偶、比喻(双关)修辞,画面清新淡远,而蕴含十分丰富,物我无间,情景交融,诗味浓郁。“胡为乎惶惶欲何之”,采用反问修辞,传达出自我商量、自我劝勉的语气,反映诗人摒弃名利思想、根绝仕宦念想的决心,在迂回委婉的语气中表达一种决绝的志向,回味悠长。 从韵脚使用看,第一节押灰堆韵,第二节押人辰韵和言前韵,第三节押油求韵,第四节押衣期韵,押韵强化了语言的回环美和音乐美。 总之,《归去来兮辞》宛如一弯盛开荷花的清流,呈现出清雅、淡远、自然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既与文章内容有关,也与作者人格有关,还与语言运用有关。

归去来兮辞序的写作意图目的

  《归去来兮辞》写作背景   由于受儒家的影响,陶渊明年轻时曾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来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但作者所处的东晋时期,正是门阀制度的全盛时期,高门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庶族寒门则遭到无理的压抑。作者的曾祖陶侃虽以军功作过晋朝的大司马,但本身并非高门士族,在当时就已难避讥骂。到了陶渊明时代,家道衰落,他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承认、重视。这时东晋政治又极端腐败,王公大臣忙于争权夺利,不断地互相倾轧和残杀。以陶渊明生活的主要时期来说,便经历了司马道子、元显的专权,王国保的乱政,桓玄的篡位,以及刘裕的拥兵自立。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理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陶渊明29岁出仕,在以后的10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不仅济世的抱负无从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地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耻辱。因而屡屡辞官回乡。公元405年秋天,由于叔父陶夔的引荐,他被用为彭泽令,在官80余日,逢郡遣督邮至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迎,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问乡里小儿。”即日解缓去职,结束了仕途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归去来兮辞》就是一篇他结束仕途生活的宣言书。   作为一篇文学作品,这首辞的成就很高,历来为人所称诵,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经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可见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归去来兮辞》写作背景   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元年,陶渊明为彭泽县令,上级派督邮(督察属县政绩的官吏)来县。县吏说应当冠带整齐,前往迎见。他叹气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就辞官归隐。他在回家时,写下这篇文章表明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