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王洪文怎么死的,字子房,韩国人。他和萧何、韩信合称为“汉初三杰”,也被很多人称为“谋圣”。通过《史记-留侯世家》的记载,张良的定位是“帝王师”,是刘邦身边的顶级智囊之一。张良从小出生在韩国的贵胄之家,其家族世代在韩国为相,张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如果韩国不为秦所灭的话,张公子可能会一辈子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只能见到一个纨绔子弟,而不是谋圣了。
秦灭六国第一个消灭的就是韩国。张良一下子从衣食无忧的贵公子,变成了国破家亡的可怜人,这种落差是巨大的。对于亡韩的秦,张良的内心充满了仇恨,以至于他并不为死去的弟弟发丧,而是散尽家财,图谋反秦的大业。从韩国被灭的那一刻起,张良就已经变身为了一个复仇者,他的人生只有一个目标:亡秦。
最初的时候,张良参加了韩国的反秦组织,在新郑的反秦运动中,张良也应该参与其中,且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比如项伯就是在这个时间认识的。但是秦以强兵灭国,其兵锋不可阻挡,因此反秦活动被迫转入了地下,张良此时认为只要除掉了始皇帝嬴政,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亡秦夙愿。这个时候,张良的职业是个刺客,拿到始皇帝的人头就可以亡秦,这个时候,张良对于亡秦的认知还停留在搞暗杀活动这个层次上,还十分片面和激进。张良倾尽家财,找到了力士沧海君,准备在博浪沙伏击始皇帝嬴政。但上天似乎和张良开了一个玩笑,致命的一击并没有击中始皇帝的本尊,而是击中了副车。张良成为了全国通缉的对象,只好开始了自己的逃亡生涯,或许在那个时候起,张良就意识到了光靠武力是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因此,他选择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亡秦之路。及时改变方向、调整策略,是张良的长处,否则张良的人生将就此定格,身份:刺客,死因:因谋逆大罪,被捕后伏诛。
张良之后九年的经历让我们不得其详,唯一知道的就是那桥下拾鞋,得到《太公兵法》从而实现了华丽蜕变的故事。具体其中的原因正史并没有记载,但张良从此从一个冲在前面的刺客变成了一个退居幕后的谋臣。谋臣的难处在于择主,就像范增一样,由于不善则主,纵有治谋最终也没有用武之地。在秦末的乱世中,张良开始苦苦追寻真正的明主,他曾经去投靠过很多声名卓著的人,但经过交谈之后,发现这些人不过徒有虚名,不值得辅佐。终于一个有能有为的人出现在了张良的视野中,这个人就是刘邦。在很多人眼里,泗水亭长刘邦不过一个小混混,既没才能又没号召力,在秦末的乱世侥幸拉上一帮人马,但终究难成大器。
但张良却发现这个为人不耻的刘邦,居然对自己所谈论的《太公兵法》深以为是,评鉴也体现出其极具战略眼光,这是张良以前所遇到的那些虚有其表的人时,都没有发生的现象。对于张良,刘邦也十分尊重,初次见面便推心置腹、委以重任。但张良的心中还一直以韩臣自居,直到项羽将韩王成杀死,张良彻底对项羽失望,最终选择了辅佐刘邦同项羽争夺天下。身份:帝王师,死因:功高震主不得善终。
如果张良一直眷恋自己帝王师的身份,恐怕他会死的很快。在天下已定后,张良再次转换了身份,首先在刘邦让他选择自己选择封地的时候,张良说道:“我和陛下在留县相遇,这是上天的机缘,如果陛下一定要赏赐的话,就把留县封给我吧!”事实上,张良并没有到他的封地去,而留县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城,远远不能和其他功臣的封地相提并论。张良曾经评价自己说:“我本韩国落魄贵族,因秦灭韩而家道中落,因此我人生唯一的目标就是亡秦,今天下已定,我心愿已足,凡世之事皆无可恋,愿意不触功名利禄,随赤松子求长生之术。”张良再次完成了从“帝王师”到“帝王宾”的转型,身份:帝王宾,死因:善终。
树欲静而风不止。张良还是没有逃脱权力的漩涡,吕雉找到了他,并用武力挟持逼张良为自己和刘盈谋求一条出路。张良迫于无奈,也为了天下计,让吕后请出商山四皓,稳固太子刘盈的储君之位。吕雉从其言,果然刘邦见到商山四皓后,知道太子羽翼已丰根基不可动摇,于是放弃了废长立幼的念头。吕雉对张良十分感激,见张良辟谷不食,便说:“人生短暂,何必为难自己,克制欲望让自己痛苦呢?”张良没有办法,只好恢复进食五谷,不久之后,张良病逝。身份:谋臣,死因:因食五谷病逝。
关于张良死后葬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有五种不同的说法,分别是河南兰考县、山东济水之北、江苏徐州、湖南张家界、山东微山县。我更倾向于班固在《汉书》里的记载,即张良死后葬于济北谷城山下黄石。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