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第二国歌《阿根廷别为我哭泣》战舰少女地狱群岛,是电影《贝隆夫人》的主题曲。很多阿根廷人借此曲来怀念将平等、自由、富裕带给他们的艾薇塔.贝隆,这位底层出身而心系平民的“第一夫人”只活了33岁。在那个特殊的革命年月,这样一个瘦弱的女人成为阿根廷人的精神支柱。她曾说过,“如果我为阿根廷而死,请记住,阿根廷别为我哭泣”。这首歌的基调相当哀婉悲戚,也符合艾薇塔.贝隆的生命历程,如果放大了来看,也是阿根廷国家的命运基调。
(阿根廷玫瑰战舰少女地狱群岛:艾薇塔.贝隆)
阿根廷地理环境优良战舰少女地狱群岛,在西班牙殖民时代,就已经成为南美洲的富裕地区。在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民族独立思潮,以及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带来的鼓舞,使得阿根廷人开始了谋求独立的运动。法国在1810年攻陷塞维利亚,西班牙本土沦陷。阿根廷人认为时机已到,开始了独立战争。在击败西班牙军队的反扑后,1816年7月9日,爱国者在图库曼召开国民代表会议,通过《独立宣言》。经过艰苦的战争,阿根廷结束了西班牙长达几百年的殖民统治,成为独立的民族国家。同年,阿根廷宣布继承了西班牙对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
1833年,英国占据了马岛,驱逐了阿根廷派驻到岛上的驻军和居民。英国人有自己的账本,他们认为1592年英国航海家戴维斯第一次发现了马岛,根据先占原则,马岛应该归英国。因为马岛虽然地处偏僻,但是扼守着南大西洋的重要航路,战略地位重要,加上英国当时如日中天,阿根廷虽然很不爽,也只能打打嘴仗。
阿根廷靠着逆天的先天优势,畜牧业得到了大发展,很快就成为了南半球最为富裕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欧洲人评价一个人的富裕经常会说“赫,看他富有的像一个阿根廷人”。阿根廷凭借着充足的经济实力,在南美洲特立独行,在外交上反英美而亲德,在国际上一度很强的话语权。然而,时过境迁,阿根廷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畜牧业太容易获得收成了,以至于阿根廷在工业革命阶段没有跟上节奏,成为南半球唯一一个从发达国家跌落到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而且国家贫富悬殊,社会矛盾尖锐。因此,这才出现了为平民代言的艾薇塔.贝隆的政治传奇。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然而,贝隆主义并没有在阿根廷推行下去,1955年贝隆就被政变赶下台。此后的阿根廷经济依然没有起色,社会经济问题引发的政治问题,导致军事政变却经常发生。1982年,阿根廷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领导人加尔铁里执政时,阿根廷通货膨胀率高达60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下降到11.4%,制造业产量下降为22.9%,而薪资成长只达到19.2%,吃不饱饭的人们对军政府,充满了唾弃与憎恶。于是,加尔铁里发动了马岛战争,指望着用一次对外战争转移民众的注意力,重新塑造军政府的光辉形象。
英国人对于大英帝国几十年来不断的丢土失地感到很受挫折,因此英国国会同意了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万里远征计划。在为期两个月的战斗中,英国人虽然蒙受了较大的损失,但是成功击败了阿根廷的驻岛部队,收回了马岛。
阿根廷战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糟糕的战前动员、不利的国际外交、还有仓促的开战决定。阿根廷空军的英勇,却在最后关头没有了“飞鱼导弹”,原因是英国请求美国一同向法国施压,不准卖给阿根廷飞鱼导弹。与阿空军的英雄搏斗相比,阿根廷陆军的战斗意志却低的太多,最终11300多驻岛阿军选择投降。
阿根廷战败后,经济的乏力,政治的无能,军事的惨败,阿根廷国内弥漫着挫败感,加尔铁里政府因此垮台。打仗打不过,只好继续打“嘴仗”。
(英国远征福克兰群岛)
阿根廷对马岛再次燃起超乎寻常的热情,在于马岛附近发现有油田,储量约600亿桶。阿根廷因此在2009年通过了一项法律:马岛是阿根廷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国人“口头抗议”了阿根廷,但是阿根廷没有做任何回应。
2013年,英国治下的马岛居民组织了一次公投,有99.8%的人选择留在英国。然而这场公投有1649人投票,基本都是英国居民的后裔。虽然族源未必能保证对母国的忠诚,但是腰包一定能决定这些人的政治倾向。马岛面积很大,有1.217万平方公里,海洋经济区达43万平方公里,人均GDP达到5.54万美元,比起阿根廷的1.24万美元不知好多少,因此福克兰群岛的政治倾向可能会有不止英国一个选项,但是里面绝没有阿根廷。
阿根廷民粹主义发展到现在,已经无力在国际问题上再有强硬的表现了。尽管近期以来,阿根廷政府一直向外界传达对马岛主权不容置疑的态度,然而英国人开发马岛附近石油,在阿根廷国内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阿根廷人相比于政治,更为关心牛肉的价格是否上涨。
英国在苏联解体后,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开始了大裁军,海陆空军都只是在维持着一个很小的规模。如,英国陆军在2015年之前将减少7000人,降为9.55万人。皇家海军将在2015年之前减少5000人,减为3万人。皇家空军减少5000人,减为3.3万人。为了确保换装“台风”战斗机的经费,皇家空军忍痛已经花费32亿英镑的“猎迷”MRA4反潜机项目下马。而1982年,英国发起的马岛远征的动用的英军总数就超过了3万人。现阶段英国的小规模军队,无力再承担再一次的万里远征了。
(英国军队大量裁员)
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马岛战争30多年后,阿根廷军队的武器装备仍然全面落后于英国。
从两国武器装备的数量对比来看,阿根廷现有装甲车916辆,英国有5315辆;阿根廷现有后勤车辆5,021辆,英国则有25,560辆。
在海空军力方面的差距则更为悬殊。阿根廷有战机301架,英国则有1412架;阿根廷有79架武装直升机,英国则有367架。阿根廷有3艘潜艇,英国有10艘。阿根廷没有护卫舰,英国有13艘。
数字上的差距还不能体现双方总体军事技术水平上的差距,与英国紧随美国跟进新军事技术革命相比,阿根廷的总体军事技术水平比1982年战争时并未有什么实质性进步。尽管阿根廷近年来在马岛争端中表现强硬,但并未表现出正在扩军备战一雪前耻的任何迹象,阿根廷长期的经济困难阻碍了军队现代化进程。相反,英国军队在1982年以后又参与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和利比亚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因此,即使英国无力,阿根廷则更显无能。阿根廷没有能力夺回马岛,将和英国继续在国际舞台上打嘴仗。英国也不会介意阿根廷的“嘴炮”,2010年还“口头抗议”过,现在连“口头抗议”都懒得表示了。英国的采油船在马岛附近忙的不亦乐乎,阿根廷能够反制的手段也极为有限。阿根廷要怪,就怪自己好好地把拥有上百万平方公里的黑土地的国家,却因为民粹主义的缘故,糟践成如今的这幅模样吧。
(阿根廷地理环境极好)
马岛距离英国最近的军事基地有6000公里,却在阿根廷家门口,却成为了英国国土。英国也没有找到国际法律请求司法裁决,也从不提出200海里的说法——历史就是历史,英国从未与阿根廷谈互利共赢共同开发。如今,英国也是稳稳地掌控着他们的福克兰群岛。而阿根廷人还在输球后,再次唱着《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明白:这个世界,不相信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