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我的阅读主张
从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
与阅读一起出生――我的课堂阅读实践
聊民间故事――
聊故事里面的故事丑小鸭教案,聊故事背后的故事――《牛郎织女》教学实录
自评:我为什么这样教《牛郎织女》――语文教育何处寻
我怎么教《牛郎织女》――从叶老的两句话谈起
点评:由有我之境向无我之境的转变――窦桂梅《牛郎织女》示范课的启示
导读古典小说――
漫漫取经途,悠悠人生路――导读《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教学实录
自评:谈主题教学的深度备课――《三打白骨精》备课的漫漫取经路
点评:带领孩子走进文学名著的殿堂
互文阅读童话――
高贵,人间最美的童话――《丑小鸭》名篇导读实录
自评:教学中的三个走向――《丑小鸭》一课的回顾与思考
走向高贵的课堂――《丑小鸭》一课有效课堂的求索路
点评:回归之旅:从天鹅与到天鹅――关于窦桂梅的名篇导读《丑小鸭》
文本细读童话――
幸福天堂――《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
自评:《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和叶君健译文的文本对照解读――细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感受
点评:一根火柴照得有多远――我看窦桂梅老师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
读、写、绘图画书――
这就是我爸爸,他真的好酷――《我爸爸》课堂实录
自评:我为什么要教图画书《我爸爸》――教学《我爸爸》感想(之一)
我怎样教图画书《我爸爸》――我教《我爸爸》的感想(之二)
点评:窦桂梅执教《我爸爸》的教学意义探索
阅读他方的回声――我的阅读课堂评鉴
来自专家的声音:熔铸在儿童心中的审美宫殿――窦桂梅和她的文学课
来自同行的声音:我看主题教学
来自学生的声音:笔的那一头
附录
在阅读中经营生活
……
舒城县第二中学的历史沿革
1973年秋,为适应当时形势,学校在城北一公里外建立起13亩农场,以供师生学农。
1974年春,学校招收初一新生4个班,共232名学生。
1975年元月,根据县革委[1975] 001号文件下达的春季招生计划,该校招收初中生248人,设4个教学班;同时,开始招收高中生,设4个教学班,有194名学生。
1976年,初中招生4个班,共256名学生。高中招生2个班,共121名学生。
1977年秋季,国家恢复大、中专招生考试制度,改春季招生为秋季招生。初一新生也同时恢复考试录取制度,该校教育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当年招收初中学生416人,设8个教学班,高中招收310人,设5个教学班。但是,由于十年动乱对教育战线的严重破坏,加之师资方面的原因,二中教育仍然处于低谷。
1978年,初中招生233人,设4个教学班;高中招生224人,设4个教学班。
1979年,初中招生237人,设4个教学班;高中招生218人,设4个教学班。
1980年,初中招生241人,设4个教学班;高中招生112人,设2个教学班。
1981年,初中招生334人,设6个教学班;高中招生123人,设2个教学班。
1982年,初中招生247人,设4个教学班;高中招生121人,设2个教学班。
1983年,初中招生340人,设6个教学班;高中部改招职业班,招生2个班,计118名学生,学制三年,为社会培养初中级技术管理人才和劳动后备力量。
1984年,学校招生351人,设6个教学班;高中2个班,计107名学生。
1985年,学校招生270人,设5个教学班;高中2个班,计124名学生。
1986年,初中招生269人,设5个教学班;同时为适应教育结构的改革和社会发展需要,二中职业班停止招生,将二中的职业班改为普通高中班。当年招收2个普高班,计122名学生。
1987年,初中招收6个班,计251名学生;高中招收2个班,计126名学生。
1988年,初中招收4个班,计237名学生;高中招收2个班,计116名学生。
1989年,初中招收2个班,计112名学生;高中招收2个班,计107名学生。
1990年,初中招收4个班,计246名学生;高中招收2个班,计136名学生。
步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舒城二中开始稳步发展。1991年,在校学生达954人,设初中班13个,高中班6个,是年中考,28名学生被六安一中或舒城中学两所重点中学统招录取,占当年重点高中招生计划的近1/6。原来被视为丑小鸭一般的舒城二中,开始进入世人的视线。当年初一招收新生,很大一部分小学毕业生的第一志愿填报的是舒城二中。由于学生数的不断增加,原有的教室再也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只好在教学北楼的西头接附三间三层,共243平方米,于次年投入使用,暂时缓解了教室不足的矛盾。
1991年底,为解决学校资金问题,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兴办了生产地板蜡的小型工厂。后因产品、销路等问题,小工厂停产。
随着学生家长对二中的信任程度不断提高,学生数的不断增加,学校对教学工作也格外重视,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1994年中考,舒城二中39名同学被六安一中或舒城中学统招录取。1995年中考,张艳艳同学总分居全县第一;1996年中考,王兆华同学总分居全县第一;1997年中考,陈刚同学总分居全县第一。另外,单科第一名大部分被舒城二中夺得。这一系列事实,进一步验证了舒城人民的眼光是正确的。从此,舒城二中开始步入良性循环,并正式得到兄弟学校和全体舒城人民的认可。
1994年8月,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加快现代化教育的步伐,学校贷款15万元,率先建成全县第一个起点较高的标准化微机室,内装单显386工作站30台,186彩显服务器一台,采用NOVELL网,开始对在校生进行计算机教育教学尝试,先期为全县中、小学培训了47名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师,8月面向社会开展短期培训。
2008年,二中初一人数达到新高,设置22个教学班,1910人左右。二中拥有现代化教学大楼四座,分别命名为:“致远”楼、“天一”楼、“思齐”楼、“悦知”楼。这些都为二中实现现代化教学,走进新课程和教育创新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