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论文)

我的家乡――宁德,位于祖国的东南部,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与祖国的宝岛台湾隔海相望.这里有世界著名的深水良港三都澳,有美誉大江南北的黄瓜鱼,有"天下第一寺"支提寺...宁德就象是镶嵌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可是,由于过去交通不便,加上多山地,在外人的眼里,这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改革开放后,家乡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家乡宁德变得更美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更富、发展更快了。我欣喜地看着茁壮成长的新家乡,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要说这些年家乡变化最大的地方,便是那一条条笔直的高速公路。原本,从宁德到我外婆家——福安将近要两个半小时,可自从有了高速公路,去福安就方便多了,大约40分钟就够了。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论文)

家乡宁德不仅仅是高速公路的改变,城东路旁原本古老而陈旧的路灯,如今已换成上了五颜六色的彩灯,它们高高耸立在马路两旁,仿佛是一排等候检阅的仪仗队。到了晚上,灯光一亮,那柔和的灯光不仅为行人带来了方便,而且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东侨开发区那宽敞的大马路,沿街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仿佛在告诉人们:快,跟上我前进的步伐;而在先锋广场,不论清晨还是夜晚,都聚集着许许多多的男女老幼,跳舞、健身、聊天,尽情享受着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上次从外地来的一位亲人感叹的说:“真是个美丽的地方啊!这次我只走到这儿,就已知道这趟没有白来。”

  每年的"六.一八"招商活动,都会促进家乡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比如大唐火电厂在2003年9月破土动工前,这一带基本都是滩涂地,没有陆路,进出都只能从福安的下白石码头乘船来往。如今,在电厂的带动效应下,当地的消费、用工、生产资料等各方面都有了提升,虽然从高速公路到电厂的二级公路现在还没建好,但大唐火电厂至福州、至宁德的公交中巴车,每天已经有了十几趟。周边村庄的楼房也“冒出”了不少,“长高”了不少。,说起火电厂,传统的联想都是烟囱里冒着浓浓的黑烟。然而,大唐宁德火电厂投资达106亿,其中用于减少电厂污染的环保设备设施,就达到了10亿元以上,约占整体投资的近一成。 “等明年投产后,这里不会有滚滚浓烟和刺鼻的硫化气体,只有在天气晴好时,才能看见240米的高空处有细微的白色轻烟.

宁德除了大唐火电厂这个大工程外还有一项计划于2008年将建成。项目总投资174.8亿元,――浙江段投资48.8亿元的温福铁路.温福铁路是国家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沿海通道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起温州南站,途经瑞安市、平阳县、苍南县和福建省福鼎市、霞浦县、福安市、蕉城区、罗源县、连江县,南至福州站。铁路全长298公里,其中浙江段69公里。该项目一次建成电气化双线,设计时速达到200公里呢!

  还有新开发的旅游线路――闽东清水游,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我们拥有一个如此可爱的家乡!相信吧,我们今天一定会努力学习;相信吧,我们明天一定会在宁德这片热土上续写新的华章!我爱你,我的广场!我的宁德!我的家乡!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征是什么?

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显示,在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但其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土地的浪费、城市的无序建设、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等。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强引导与管理。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的作用将逐步淡化,由主导向引导转变,民营经济可以成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市场机制的作用决定了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城乡之间、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为动力、共同发展的,但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二者互动发展的特征有所不同。在工业化、城市化中期,二者互动发展的特征最为明显。此时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强化城市、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城市功能,带动工业化发展。必须保证城市与乡村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保证城乡之间的流通渠道畅通,通过市场调节达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我国农业在改革开放前后,都为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积累,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农业本身是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对低的产业,需要工业支持。

  在转型期,多种投资主体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农业用地与工业、城建用地的矛盾,资源的过度开采,城市人口规模偏小而土地规模大,等等。在选择城市化道路时,要从过去城市化外延扩张向内涵提高的集约型转变,从城市数量的增加向城市质量的提高转变,完善土地市场,强化矿产资源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走集约型、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

  我国是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GDP保持了9%左右的持续高速增长,但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转化的问题。同时,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存在明显不均衡,不仅表现在供求总量上,而且表现在供求结构上。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全局。重点是要通过相关政策或措施,达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求均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建立一个有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劳动力人口流动体制。

  我国地域宽广,区域差别大,城市化不可能按某一个模式来发展。从城市规模看,在东部地区,小城市、小城镇发展比较有活力,对城市化的贡献较大,同时沿海、沿江跨省区的城市群、城市带发展也很有特点、有规模,集中型与分散型城市化方式并存;在中西部地区,大城市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城市化发展的核心,适宜走非均衡的集中型城市化道路。具体到每个省(区、市),发展模式又会有所差别。从城市职能看,走多种产业推动型道路,有的城市发展比较成熟,制造业等生产性企业外迁,金融业、房地产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有的城市刚刚起步,尤其是小城市,制造业发展还是支撑城市的经济基础,需要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足以通过乘数效应,使人口规模达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门槛,才能推动城市相应功能的完善,成为商业中心、信息中心、教育文化中心等。也有一些城市,借助于交通枢纽地位,或是传统商贸中心优势,或是旅游资源,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发展。

  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涉及产业发展、城市发展、乡村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区域发展等,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推动。城市化的核心是在产业演进中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市转移,这涉及非农就业岗位的大量提供。应在产业政策上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既要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又能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要加快城市、城镇对乡村人口的容纳、承载能力;促进乡村发展与生存环境的改善;完善生产要素从乡村向城市流动的政策;采取适合不同城市化模式的区域政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