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真相》改编自紫金陈的《长夜难明》现任浙江省委书记,剧版虽然做了一些改动,比如把受害女生的年龄改小,把涉案官员的级别改低等等,但这个结局还是很值得探讨的。
首先,涉案的人都得到了法律的审判。原著中,李建国、胡一浪都是自杀,卡恩集团也没有被查抄,他们的罪行一件都没有被公布。似李建国这样的领导干部,在职时死掉,家属还可以从单位领到一笔不小的一次性补偿。以他这个级别,几十万还是不成问题的。
你说气人不气人?
而在剧中,李建国被判了死刑,胡一浪是无期徒刑,卡恩集团也会倒闭换人,这才让迟到的正义稍微有那么一丝作用。
其次,省委书记的出现是个暗示。虽说剧版对大老虎的级别做了调整,只牵扯到了副市长和他的女婿,但是这个公安系统出身的省委书记也给了大家某种暗示。
实际上,无论这个副市长在省内是什么级别,都不至于需要省委书记出面,公安厅的人也不会向省委书记请示汇报。
唯一的可能就是这个副市长牵扯到了更高级别的官员,级别足以高到要让一省大员不得不亲自出面的地步。
再者,几位揭幕者的刑期被缩短。原著中,张超被判了8年,剧中是5年;
原著中,陈明章被判了3年罚了100万,剧中没听清楚,大概跟张小倩差不多吧。
尽管《沉默的真相》没有拍出原著“长夜难明”的全部真相,客观上也美化了一些人,但这个剧的尺度已经算是很大的了。
这个迟到了10年的正义,对江阳他们来说,意义在哪里?
同样的,需要江阳、朱伟、张超等人走到这样的境地,相关的部门、领导以及法律才能有所作为,这到底是褒扬还是讽刺呢?
如果每个人都需要如此才能让正义得到伸张,是谁的悲哀呢?
为什么说合肥造就了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成就了合肥?
之所以说合肥造就了中国科技大学,这还要从文化大革命说起,当时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高校停止招生,教学、科研工作被迫停顿。中国科大同样未能幸免,6月,工作组进驻中国科大,17日,党委书记刘达停职反省。校长郭沫若不知何时远离了科大。科大的文化命一点点遭阉割。 到了1969年,科大被迫离开北京,寻找新的办学地点。
1969年9月下旬,科大分两组去湖北沙市和河南寻找地址。沙市有科学院的干校,河南组带有中央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刘西尧给河南省的亲笔信,预计去这两地选址会容易些。但是河南省对科大来河南不大积极,表示没有接收一所大学的能力。沙市情况也是一样。两组选址人员回到北京,都表示这两地没有条件,不能去。
在无奈之下,紧接着又派出两组,一组去江西,一组去安徽。江西明确表示不能接收科大。安徽选址的同志在宣城地区看了以后也觉得不行。但这两组人员还没回到北京时就接到了定点安徽安庆的通知,可以说当时的安徽在很多省市明确拒绝之后,毅然接纳了流浪中的中科大。
虽然当时选址在安庆,但由于办学条件实在太艰苦,不得已在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也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至于说中科大成就了合肥,是因为近几十年来,中科大为合肥乃至安徽省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也是合肥能够被称为科教之都的重要原因。
合肥本土的优秀互联网企业——科大讯飞,就是中科大献给合肥的礼物之一,这些年,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无论是中科大还是科大讯飞都将是支撑合肥发展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