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综合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司法行政+综合行政执法

是,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是原卫生监督所,卫生计生委的下属单位。是一类事业单位,卫生计生委委托监督执法。县级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综合监督执法局卫生计生局直属管理的副科级参公管理单位,是依法在全县范围内行使卫生行政执法职能的执行机构。因此,为副科级参公事业单位。扩展资料:2015年11月1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编办、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国卫监督发〔2015〕91号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分充分认识推进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行政综合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整合卫生计生监督行政执法资源,大力推进综合监督行政执法;强化监督执法,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立健全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工作的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工作的组织领导5部分10条。充分认识推进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是维护群众健康权益的重要保障。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工作(含中医,下同)是卫生计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卫生计生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执行国家卫生计生法律法规、维护卫生计生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保证,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长期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执法工作成效显著,行业监管能力不断增强,依法执业、依法行政力度不断加大,为促进卫生计生事业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作出了重要贡献。2、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的迫切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类健康影响因素不断增加,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违法案件时有发生,社会高度关注。卫生计生监督执法点多面广线长,卫生计生监督机构性质不明确、执法权力分散、保障不到位、人员短缺和中医监督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日益突出,现行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已明显不适应综合监督行政执法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因此,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遵循整合资源、转变职能、综合执法、提高效率的原则,完善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体系,在卫生计生领域内推进综合监督行政执法迫在眉睫。以重庆为例重庆市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局是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依法在全市行使卫生计生监督执法职能的行政执法机构。2000年12月7日正式成立,2005年机构升格为副厅(局)级,2006年全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2016年3月由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监督局更名为重庆市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局。机构内设办公室、组织人事处、监察审计处、信息处、综合业务管理处、卫生许可受理处、食品安全标准处、环境卫生监督处、计划生育监督处、传染病防治监督处、医疗卫生监督处、稽查执法处、学校卫生监督处等13个正处级处室。机构编制97人,现有在职职工88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重庆市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局

行政综合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司法行政+综合行政执法

综合执法和行政执法是不是一个部门?

城管: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 的简称。城管的主要职责是:

行政综合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司法行政+综合行政执法

1、贯彻实施国家及本市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章,治理和维护城市管理秩序。

2、组织起草本市有关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研究提出完善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的意见和措施。

3、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的指导、统筹协调和组织调度工作。

4、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队伍的监督和考核工作。

5、负责本市市政设施、城市公用、城市节水和停车场管理中的专业性行政执法工作;负责城管监察队伍行政执法中跨区域和领导交办的重大案件的查处工作。

6、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系统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以及廉政勤政建设工作。

7、承办市政府及市市政管委交办的其它事项。 目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范围包括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管理(无证违法建设处罚)、道路交通秩序(违法占路处罚)、工商行政管理(无照经营处罚)、市政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城市节水管理、停车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环境保护管理、施工现场管理(含拆迁工地管理)、城市河湖管理、黑车、黑导游等13个方面

行政执法监督程序有哪些基本规定

  行政程序基本制度,主要有:  1.听证制度。是指行政机关以听证会的形式听取当事人意见的制度。作为现代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制度,它的内涵是“听取当事人的意见”。  2.信息公开制度。是指行政机关主动将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向特定的公民、法人或组织公开的制度。  3.说明理由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依法告知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相关的执法事实、理由、依据、法定权利和义务,以及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对不予采纳的专家及公众意见要说明理由的制度。  4.阅览卷宗制度。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查阅与其相关的行政执法案卷的制度。  5.行政协助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执行职务时请求其他行政机关给予帮助的制度。  6.管辖制度。是指行政主体之间就某一行政事务的首次处置所作的权限分工的制度。它是避免管辖权争议,确保行政权有效行使的重要前提。  7.证据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认定事实,作出决定的过程中适用的证据规则  8.回避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因为与所处理的事务有利害关系,自行或依当事人申请,退出该事务处理的制度。  9.时效制度。是指行政机关或相对人要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某种行为,否则承担一定法律后果的制度。  10.教示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执法时,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享有的程序权利,先采用教育、劝诫、疏导等手段,促使当事人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纠正错误的制度。  11.电子政务制度。是指行政机关通过互联网实施行政管理的制度。  行政执法程序基本法律法规  第五十四条 本规定所称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作出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给付、行政征收、行政确认等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五十五条 行政执法依据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执法依据应当向社会公开。未经公开的,不得作为行政执法依据。  第五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行政执法主体的资格依法向社会公告。  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规定参加行政执法培训,经考试合格,并取得行政执法证件,持证上岗。  第五十七条 根据国务院的授权,省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  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是本级人民政府直接领导的行政执法部门,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有关行政执法部门不得再行使已被调整出的行政处罚权;继续行使的,作出的行政处罚无效。  经国务院批准,省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  第五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可以组织相关行政机关联合执法。  联合执法中的行政执法决定,由参加联合执法的行政机关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依法作出,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 行政执法事项需要行政机关内设的多个机构办理的,该行政机关应当确定一个机构统一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统一送达行政执法决定。  对涉及两个以上政府工作部门共同办理的事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确定一个部门或者政务中心窗口统一受理申请,将相关事项以电子政务方式抄告相关部门,实行网上并联审批。  第六十条 行政机关办理行政执法事项,应当健全内部工作程序,明确承办人、审核人、批准人,按照行政执法的依据、条件和程序,由承办人提出初审意见和理由,经审核人审核后,由批准人批准决定。  第六十一条 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生产直接相关的行政执法活动,主要由市州、县市区行政机关实施。  县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在必要时,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实施行政执法,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六十二条 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应当依法及时告知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相关的执法事实、理由、依据、法定权利和义务。  行政执法的告知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情况紧急时,可以采用口头等其他方式。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必须采取书面形式告知的除外。  第六十三条 行政执法直接影响当事人权利、义务且不属于必须立即执行的,行政机关应当先采用教育、劝诫、疏导等手段,促使当事人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纠正错误。当事人违法情节轻微,经教育后自觉履行法定义务,且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以不予追究法律责任。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处罚。  第二节程序启动  第六十四条 行政执法程序依法由行政机关依职权启动,或者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启动。  行政机关依职权启动程序,应当由行政执法人员填写有统一编号的程序启动审批表,报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情况紧急的,可以事后补报。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申请事项符合法定条件,可以申请行政机关启动行政执法程序。  第六十五条 行政机关对当事人提出的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当事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二)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当事人当场更正;  (三)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当事人在限期内不作补充的,视为撤回申请;  (四)申请事项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当事人按照本行政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当事人的申请。  行政机关受理或者不受理当事人申请的,应当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1]  第三节调查和证据  第六十六条 行政程序启动后,行政机关应当调查事实,收集证据。  行政机关执法人员在调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在调查记录中予以记载。行政机关执法人员不出示行政执法证件的,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有权拒绝接受调查和提供证据。  第六十七条 当事人应当配合行政机关调查,并提供与调查有关的材料与信息。知晓有关情况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协助行政机关的调查。  公民协助行政机关调查,其所在单位不得扣减工资;没有工作单位的,因协助调查造成的误工损失,由行政机关按当地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给予补助。因协助调查产生的其他合理费用由行政机关承担。  第六十八条 行政机关应当采取合法的手段和依照法定的程序,客观、全面收集证据,不得仅收集对当事人不利的证据。  第六十九条 行政执法证据包括:(一)书证;(二)物证;(三)当事人陈述;(四)证人证言;(五)视听资料;(六)鉴定结论;(七)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第七十条 下列证据材料不得作为行政执法决定的依据:  (一)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  (二)以非法偷拍、非法偷录、非法窃听等手段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取得的;  (三)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的;  (四)没有其他证据印证、且相关人员不予认可的证据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  (五)被技术处理而无法辨认真伪的;  (六)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证人提供的证言;  (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以外形成的未办理法定证明手续的;  (八)不具备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其他证据材料。  第七十一条 作为行政执法决定依据的证据应当查证属实。当事人有权对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发表意见,提出异议。未经当事人发表意见的证据不能作为行政执法决定的依据。  第七十二条 行政机关对依职权作出的行政执法决定的合法性、适当性负举证责任。  行政机关依申请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当事人应当如实向行政机关提交有关材料,反映真实情况。行政机关经审查认为其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由行政机关负举证责任。  第七十三条 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执法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享有陈述意见、申辩的权利,并听取其陈述和申辩。  对于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应予以记录并归入案卷。  对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行政机关应当进行审查,并采纳其合理的意见;不予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七十四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执法决定前应当举行听证会:  (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举行听证会的;  (二)行政机关依法告知听证权利后,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申请听证的;  (三)行政机关认为必要的;  (四)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申请,行政机关认为确有必要的。  第四节决定  第七十五条 一般行政执法决定应当由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或者分管负责人决定。  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应当由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  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公共利益以及专业性、技术性强的重大行政执法事项,应当经专家论证或评审以后,作出决定。  第七十六条 行政执法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行政执法决定附条件或者附期限的,应当载明效力的条件或者期限。  第七十七条 行政执法决定文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当事人的基本情况;(二)事实以及证明事实的证据;(三)适用的法律规范;(四)决定内容;(五)履行的方式和时间;(六)救济的途径和期限;(七)行政机关的印章与日期;(八)其他应当载明的事项。  行政执法决定文书应当采用制作式;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以采用格式化文书。  第七十八条 行政执法决定文书应当充分说明决定的理由,说明理由包括证据采信理由、依据选择理由和决定裁量理由。  行政执法决定文书不说明理由,仅简要记载当事人的行为事实和引用执法依据的,当事人有权要求行政机关予以说明。  第七十九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行政执法案卷。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查阅与其相关的行政执法案卷,但是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五节期限  第八十条 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执法事项有明确期限规定的,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定的期限内办结。  行政机关应当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使实际办结的行政执法期限尽可能少于法定的期限。  第八十一条 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执法事项以及非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事项没有规定办理期限的,实行限时办结制度,行政机关应当按照下列规定限时办结:  (一)办理的事项只涉及一个行政机关的,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办结;20日内不能办结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二)办理的事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45日内办结;45日内不能办结的,经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5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三)依法应当先经下级行政机关审查或者经上级行政机关批准的事项,负责审查或者批准的行政机关应当在受理之日起20日内审查或者批准完毕;  (四)行政机关依职权启动的行政执法行为,应当自程序启动之日起60日内办结;60日内不能办结的,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0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当事人。  第八十二条 行政机关之间办理请示、报告、询问、答复、商洽工作等内部行政事务,应当按照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的要求,承诺办结期限,并向社会公开。  第八十三条 依法不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事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行政机关应当当场办理,当场作出书面决定。  第八十四条 行政机关应当按照高效便民的原则和本规定的要求,具体确定本机关每项行政执法事项、非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事项、内部行政事务的办理时限,并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  办理的事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应当明确规定该事项的办理流程和各部门的办理时限。  行政机关应当将经本级人民政府备案的每项行政执法事项、非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事项、内部行政事务的办理时限分解到本机关具体的工作机构和岗位,并编制行政事项办理流程时限表,向社会公布。  第八十五条 行政机关作出行政执法决定,依法需要听证、招标、拍卖、检验、检测、检疫、鉴定、专家评审和公示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规定的期限内。行政机关应当将所需时间书面告知当事人。  第八十六条 行政机关不得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  行政机关在法定期限内,非因法定或者正当事由未依职权或者未依申请启动行政执法程序的,属于不履行法定职责。  行政机关在法定期限内,非因法定或者正当事由,虽启动行政执法程序但是未及时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属于拖延履行法定职责。  第六节简易程序  第八十七条 对事实简单、当场可以查实、有法定依据且对当事人合法权益影响较小的事项,行政机关可以适用简易程序作出行政执法决定,法律、法规对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十八条 行政机关对适用简易程序的事项可以口头告知当事人行政执法决定的事实、依据和理由,并当场听取当事人的陈述与申辩。  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不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八十九条 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执法决定。  行政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应当报所属机关备案。  行政执法决定可以以格式化的方式作出。  第七节裁量权基准  第九十条 本规定所称裁量权基准,是指行政机关依职权对法定裁量权具体化的控制规则。  第九十一条 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行政机关有裁量权的,应当制定裁量权基准,对裁量权予以细化、量化。  裁量权基准由享有裁量权的行政机关制定,或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裁量权基准的制定程序,按照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办理。裁量权基准应当向社会公开。  上级行政机关已经制定裁量权基准的,下级行政机关原则上不再制定适用范围相同的裁量权基准。  行政机关应当遵守裁量权基准。  第九十二条 行政机关应当根据下列情形,制定裁量权基准:  (一)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立法目的、法律原则;  (二)经济、社会、文化等客观情况的地域差异性;  (三)管理事项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影响;  (四)其他可能影响裁量权合理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