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杀刘伯温,这是后来胡惟庸的一大罪状,但下毒是否为朱元璋的授意,已成悬疑。不过这出自朱元璋的授意可能性极大。首先,刘基死于洪武八年四月,胡惟庸进中书省是洪武六年七月,那时胡入相时间不长,地位并不稳固,还处在“考察期”,又有汪广洋牵制,未必能够胆大妄为到这个程度。胡惟庸虽然嫉恨刘伯温,但并无深仇大恨,弹刻刘基的奏章也强词夺理,没有能令人信服依据,如果没有来自皇帝方面的一些默许,本身就有诬告嫌疑,很可能反过来惹火上身。更何况刘伯温已归隐,不可能对其地位权势构成威胁,做下毒这种风险很大而毫无回报的事,对身居丞相高位,且以精明干练著称的胡惟庸而言,应该还不至于笨到这个程度。再者,不露痕迹地毒杀功臣是朱元璋的拿手绝技,李文忠刘伯温简介及简历、徐达也是这样因病受到探望和赠药之后便不明不白的死掉的。关于李文忠之死,《明史》载:“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当然,淮安侯也逃不过抄家灭门的命运。至于徐达,“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野史说,这是拜朱元璋的一只蒸鹅所赐。此外,与胡惟庸同为丞相汪广洋因否认胡惟庸毒杀了刘伯温,在贬责途中被赐毒而死。刘伯温之死仅仅是一个开始。五年之后,大清算终于来了。始于追查他的死因的胡惟庸案发生于的洪武十三年,最终的罪名则是不可饶恕的谋反。“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实际数目远高于此,因为被杀的都是以家族为单位,杀一人也就是杀一家。坐胡案死的有李善长、朱亮祖二国公二十列侯,身为太子老师的宋濂虽免于死罪,但死于流放途中。十三年后,又有蓝玉案发生于洪武二十六年,坐蓝案死的有傅有德等一公十三侯二伯及诛连被杀者又一万五千人。朱元璋铢杀屠戮,用恐怖手段造成了至高无上,森严可怖的皇权。为朱姓江山的永固,所摧残的不仅仅是功臣的性命,更有国家民族的元气和活力。
历史中,刘伯温是谁,有何功绩?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是哪里人?
刘基,字伯温,青田(今浙江)人,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年轻时曾在元朝任职,后来因不满元朝的暴政,辞官回乡,著书立说。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反抗元朝暴政。当他攻占浙东以后,刘基被召到了南京。他向朱元璋献上自己平时总结归纳出的治世安民的《务时十八策》,又向朱元璋陈述灭元方略,朱元璋心悦诚服。
自此,刘基的政治、军事才能开始得到充足的发挥。他不仅取得了朱元璋的全面信任,“留帷幄”策划全局,而且几乎参与了历次战役的决策,消灭陈友谅、张士诚,北伐中原,南平诸郡,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明朝的开国元勋。明朝建立后,刘基先后担任太史令、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他主张把休养生息、加强武备当作立国的两大根本,并参与朝廷多项重大决策的制定,使明朝逐渐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来。洪武三年(1370年),刘基被封为诚意伯。但“伴君如伴虎”,刘基想起了文种、韩信、彭越、英布等于是他想学范蠡功成身退,隐居江湖。但是刘基的才华还是引起了朝中另一位大臣胡惟庸的嫉妒。
胡惟庸诬陷刘基,使朱元璋对刘基产生了怀疑。 胡惟庸还趁刘基生病之时,给他派去一个医生。自从服了这个医生的药,刘基的腹中就长了一块拳头大小的肿块,不久便忧愤而死。 。
诸葛亮和刘基到底谁才有“真才实学”?
诸葛亮是军政两用人才,一生担任过萧何、张良、韩信那样的角色。诸葛亮懂行政又能带兵打仗,应和西周初期姜尚、前秦王猛一样的人物。只是有的学者认为诸葛亮军事能力不是特别的强。
刘基是谋士,相当于张良的角色,被誉为文臣第一。刘基没有单独带兵作战经历,文臣第一也是刘基死后一百多年追封的,有的学者对刘基评价产生怀疑,认为李善长应该是文臣第一,只是李善长因谋反罪被杀,功绩被掩盖了。李善长相当于萧何角色。徐达、常遇春、冯胜相当于韩信角色。
根据史料来看,诸葛亮刘基都有“真才实学”,只是诸葛亮比刘基才能涉及面广泛。诸葛亮是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刘基是明初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民间常把张良、诸葛亮、刘基等同看待。有学者认为刘基是被神化的人物。大明建立之初刘基只得到了一个诚意伯的封号,明朝的爵位分为公、侯、伯三个等级,刘伯温的诚意伯是最低等级的爵位。明朝开国之初封公者共有6人,李善长位居第一。这也足以证明李善长在明初文武群臣当中的地位。只是李善长及大批功臣被杀,刘基被朝廷逐渐提高了位置。正德年间,在刘基死后一百多年,朝廷追赠刘基为“太师”,谥号文成。正德皇帝说刘基“学为帝师,才称王佐”,“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明世宗嘉靖年间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刘基地位影响力也是不断加大,民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是和曹魏、东吴呈三足鼎立局面,不是大一统王朝。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鞠躬尽瘁地辅助刘禅,使蜀汉渡过危难之秋。
刘基辅助朱元璋建立大一统的明朝。1360年,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应天南京,1365年刘基去世,在朱元璋政权有15年时间,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刘基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攻占了元大都北京。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诸葛亮和刘基都是文学家,写出了高质量文章。
两个人都是历史著名人物,属于文臣,智慧出众。只是诸葛亮才能广泛,涉及的事务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