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承兴控股引发的供应链融资风波中,一些金融机构在风控流程上的漏洞被集中暴露——主要看重应收账款凭证供应链金融案例、采购合同、发票等资料是否齐全,但忽视了核心企业最终确权甚至供应链贸易买家卖家间的关联关系。
在防堵上述漏洞中,区块链技术和多方协作网络的模式可能成为重要突破口。蚂蚁金服副总裁蒋国飞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其目前针对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的区块链融资已经跑通,在杜绝欺诈、降低操作风险方面优势明确,机构、核心企业都可以更高效地掌握并运用这些能力开展现有业务,有望弥补以央企国企为核心企业的传统市场空白。
中小企业保函融资首次上链
近年来,“萝卜章、假合同”现象正在形成供应链金融的怪圈——银行等金融机构因识别风险困难而止步不前、不敢放款,直接导致这一融资模式难以普及。数据表明,目前有98.5%的供应链融资需求未被满足。信息无法打通、授信无依据、数据不能验真等均是业务难题。
据记者了解,此前虽然也有一批机构尝试将区块链应用于供应链金融领域,但落地场景仍是传统大型企业的上游供应链。成都银行总行中小企业部总经理谭志慧透露:做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往往上供应链金融是非常高大上的,不是央企就是国企,和小微企业没什么关系,甚至中型企业都没关系。
中科大旗是主业景区智慧系统科技的企业,年销售超亿元,但仍然无法从银行直接贷款。其创始人杨陈告诉记者:“公司没有厂房设备,只有厚厚一沓知识产权证书,我们靠技术生存,但这些技术都不算动产用抵押物,十几年来,每次去银行基本都吃闭门羹。”
“此前,中小企业进行供应链融资,首先需要找担保公司进行增信服务,再向银行申请。虽然担保公司会一般收取一定比例的担保费,但一旦坏账,担保公司就要100%赔付银行全部损失。因此担保公司也面临痛点。”成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舒兰表示。
上述问题在一个月前有所松动。包括成都银行、成都中小担保及中小企业成都慧景区系统提供商“中科大旗”及其末端供应商“冠勇”等四方在蚂蚁“双链通”上完成第一单融资。据了解,这是全球首个“中小核心企业区块链付款保函”全程上链。上述落地实践中,中科大旗的技术资质和应付账款为依托,以产业链上各参与方间的真实贸易为背景,让中科大旗的信用可以在区块链上逐级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