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产业进入壁垒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六点:1,规模经济:这些领域要求新进入者必须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进入市场,否则将不得不面对成本劣势的现实。 2. 产品差异化:消费者对市场中原有品牌的认同会迫使新进入者不得不花费巨资来克服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所带来的不利影响。3. 资金需求:当进入的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时,会对新进入者构成相当的障碍,尤其是在广告和研发等方面的有去无回投资,需要新进入者有足够的勇气。同时资金实力还会对顾客的信任、渠道的信心等方面构成很大的影响。4. 与规模无关的成本劣势:在波特的理论中,对这部分的描述运用了经验曲线的概念,它指的是原有企业通过经验的积累,劳动力学习曲线等方式所形成的新进入者所不具备的成本优势。5. 获得经销渠道:新进入者除了需要将产品生产出来以外还必须构建通往消费者的渠道。在这方面新进入者往往存在一定劣势,比方说他们往往很难获得经销商的信任,而必须支付更昂贵的代价一个产业的产业壁垒;进入超级市场的货架必须以打折、促销等方式才可能获得允许等情况。6. 政府政策:在很多国家政府往往构成了对某些行业的最大障碍,通过核发执照、原材料管制等方式为限制了资源的自由流动。在汽车方面,中国的国家管制更加明显,国内的政策对于本国民间资本向来带有歧视色彩,这一点反倒是在对待外资上更宽松一点。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产业内既存企业对于潜在进入企业和刚刚进入这个产业的新企业所具有的某种优势的程度。换言之,是指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若与既存企业竞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进入壁垒具有保护产业内已有企业的作用,也是潜在进入者成为现实进入者时必须首先克服的困难。业在取得一定 市场份额前,不能以最低成本生产。单位产品成本最低时的最小最佳规模(单位 生产成本最低时的最小产量)占 市场规模(产业 需求量)比重很大的产业,往往集中度很高,也是垄断程度较高的产业。新企业的进入不仅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较高的起始规模,而且难于站稳脚跟。必要资本量越大,筹措越困难,壁垒就越高。如果在企业能够筹集资金进入,并且在进入早期遭到失败后,能够将设备、厂房按 接近于原值的价格卖给其他企业,那么必要资本量的巨额化不能成为强大的壁垒。但如果按比较低的价格出售,或只能转卖一部分设备,剩下的不可能回收的资金称为“埋没 费用”,因此,埋没费用的大小成为进入壁垒的重要因素。
产业互联网如何突破传统行业的种种壁垒?
产业互联网的六大领域,也是中国产业经济的主要范式,产业互联网是对单个或多个产业的整体数字化、互联化、智能化重构,是对产业社会化分工协作的高维度映射和提升。
1、工业制造业(新制造)
2、贸易流通业(新贸易)
3、物流运输业(新物流)
4、金融服务业(新金融)
5、行政监管业(新监管)
6、产业化农业(新农业)
B2B只是产业互联网的初级阶段和初级形式,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是SC2SC(供应链to供应链),是实现从企业之间或产业之间需求匹配,数字化交易,内部管理,流程协同,资源共享的社会化服务平台。产业互联网应该是为企业完整提供企业级系统云服务、资讯信息服务、平台交易服务、大数据服务、连接大流程服务、金融保险理财服务、资源连接服务的综合性大平台。
产业中的种种壁垒主要是核心企业,大企业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和导向的不平等关系与地位,这正是产业互联网要创造改变的最高境界,因此,一个正确的产业互联网应该是以去中心化、去核心企业化为基本目标,建立互联互通、平等互信、民主自治、相辅相成的产业关系和企业关系,形成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的一张网。
为了打破壁垒,形成高效智能的生态平等关系,战略和战术技巧可以有以下方式。
1、在产业互联网中,多元多边系统的设计必须遵循,每一个企业都是中心,每一个企业都不是中心,这既是对产业经济社会化分工协作的现实虚拟映射,又是高于现实形而上的创新改变。这是产业互联网设计的指导思想,也是产业互联网应该的商业伦理与哲学。
2、引导与培育种子用户,打造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让各个企业看见效率与成本的转变,价值与创新的实现,形成“鲢鱼效应”,可以渐进性带动整个产业企业的跟随跟进。。
3、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平台,建立产业的共识与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家的认知和转变企业家的零和博弈观念,建立与传播产业命运共同体的思想。
4、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先期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倒逼中大型企业的认知,观念和行为的转变和跟进。
总之,产业互联网是一个新技术、新思想、新模式的平台,是以生产关系创新改变驱动导向的服务设施,在突破产业壁垒的过程必须坚持不懈的推动与服务,帮助每一个企业解决痛点和难点,为每一个企业提供普惠服务和赋能,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个大中小微企业,才能使产业互联网成为每一个企业的选择,才能使产业互联网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结构优化,降本增效,转型升级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