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服务发展的重点?文化服务发展

文化服务发展的重点?文化服务发展

针对经济新常态,强调文化创意产业在文化产业乃至经济发展中对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作用,重点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文化+生产性和生活性制造业(服务业)、文化+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文化+城市化(城镇化)、文化+旅游、文化+特色农业、文化+体育产业、文化+金融、文化+中医药八种“文化+”产业方向文化服务发展的重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的反映、规律的把握、实践的引领,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母体效应”。致力于对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宏观战略和政策进行梳理和传播,在拔尖人才、顶层设计、科技创新、投融资四个要素的支撑下,必将更好地释放相关政策的红利,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如何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互动?

文化服务发展的重点?文化服务发展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两大重点内容。文化产业是文化生产与传播的主要载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好文化产业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制机制的重要手段,也有助于实现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时代语境,时代的进步是依靠文化推进的。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文化断层制约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表达。审视传统文化首先要筛选出什么是优秀的文化,对优秀文化进行现代性转换时一定要结合当下的时代语境。全球化时代背景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阐释提供了很多渠道。在发掘传统文化时一定要注重文化的不同区隔。文化并不是固化自封的存在样态,而是伴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化的,所以在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时,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优秀传统文化能否与现代性社会对接的出发点和衡量标尺.

文化产业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优秀传统文化对发展文化产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基;传统文化能为文化产业提供精神价值支撑;传统文化是文化产业独特创意的源泉;传统文化有助于文化产业获得品牌效应。发展文化产业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路径有;加强创意研发,促进传统文化资本向文化产品或服务转化:实施“文化+科技”战略,为传统文化融入文化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培养文化消费群体,开拓传统文化市场;促进传统文化与文化行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各门类的发展。以文化产业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实现,应遵循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政府与市场相协调、保护和开发相兼顾、传统与现代相衔接的原则,推动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健康发展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相融合是时代的要求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文化产业的发展做支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如何更好地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是考验我们的一道难题。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市场化的产业形态,它涉及文化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产业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重要的传播载体。相对于其他方式而言,文化产业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文化产业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纪录片、影视剧、图书或者其他的视频或文字为载体的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在传播的广度上可以借助传统的书籍、报刊等印刷媒介,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新型媒体实现多渠道、立体式的传播。尤其是网络新媒体,可以有效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最大范围的受众覆盖。而诸如学校教育、传统民间艺术和技艺的师徒传授和族群传播等传播方式,则仅能局限于特定的传播时间、传播空间和传播人群,传播广度有限。

其次,文化产品的传播方式更利于大众接受。文化传播要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不仅依赖于大面积的传播广度,让更多的人接触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要让接触的受众更好地接受。文化产业制造的文化产品要赢得市场,必然会以迎合大众审美需求的大众文化的形式来呈现。大众文化通俗、生动、直接的表达方式更利于受众的理解和接受。例如,有的电视节目就通过那些表达能力和学术造诣兼具的学者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讲授,将一些原本埋藏在二十四史和四书五经等传统典籍中晦涩难读、精深难懂的历史与思想变得生动鲜活,打破专业化的门槛,让普通民众都能理解和接受。可以说,那些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电影、电视剧能够以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日常娱乐休闲的生活中渗入大众的大脑和心灵。

基于以上文化产业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文化产业实现了更好的发展也就意味着其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得到了更好地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发展文化产业发展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更有效的传承和弘扬。

2、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能够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是文化产业毕竟不同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如果仅有社会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就无法成其为“产业”。因此,文化产业必然内含着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两个方面能有效地助推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文化产业中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制作提供丰富的内容资源。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优秀传统文化博大深厚。我们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记载和流传的各种历史人物、事件;各种远古的神话传说、传奇小说、民间故事;诗词文学、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古董文物等,可以为影视作品、图书出版、文艺节目、教育培训、收藏市场等文化产业所涵盖的领域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创意支持。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受众基础,文化产品赢得了受众就赢得了市场和利润。近十多年来,一大批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电影电视作品得到了国内观众的普遍认可,并获得了丰厚的产品利润。今年春节期间播出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一经播出就收到观众的好评,与参赛选手武亦殊相关的文章和报道在电脑网络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中刷屏式的转发;2014年,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为内容的《舌尖上的中国2》,投资一千万元左右,却创造了3亿元的收益。这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文化产品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欢迎,当然离不开产品本身优良的制作,但更重要的是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良性互动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观念上要有文化的自觉。

近代以来,在西方强大的军事、经济、文化的侵入之下,打破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种反传统、主西化的文化自卑思潮在国内兴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的就是要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重新找回文化的自信。文化产业要有效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实现文化的自我认知,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好莱坞著名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日本的《七龙珠》等作品,都借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思想元素,并获得了极佳的市场效应。他国对中国文化资源的利用尚且如此,我们的文化产业对自身的传统文化更应尊重。文化产业发展上有了文化的自觉,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发掘自身的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更多的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作品。

2、实现文化产品内容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实现文化产业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良性互动,文化产品的内容是核心。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已与今日不同。要让今天的人们接受传统文化,就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的时代语境进行对接,让传统产生当代的价值与意义,实现传统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内容的创造性转化。

这种转化,一方面是“传统适应现代”,从当下的社会情境出发,赋予传统新的内涵。例如传统的孝文化,今天,人们孝顺老人的方式不可能同古代一样,这就需要对孝的内涵和行为方式有新的解读。再如,随着今人审美倾向的改变,一些优秀的传统艺术想要在当下得到有效的传承和认同,也需要加入一些现代性的元素和包装。另一方面是“现代借鉴传统”,现代文化产品的制作中可以加入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例如有的歌曲创作就秉承了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并实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既是当代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又能唤起人的内心对传统文化的情感。

3、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的制作水平。

文化产品的制作水平决定了文化产品的质量,而文化产品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它的传播效果。提高文化产品的制作水平,一是要提高文化产品的创新性。目前我国文化产品的创新性缺乏,跟风模仿的现象非常严重,这容易引起人们的审美疲劳,降低受众的接受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产品,需要从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去找寻那些“新的”内容,去思考新的表达方式。二是要提高文化产品创作人员的素质。虽然现在文化产品制作的技术日益发达,但是文化产品最终经由人来生产和制作,没有较高素质和境界的制作人员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真正将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产品制作好、表达好,必然对文化产品制作人员的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基本的产品制作能力,还需要较高的国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