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塔防御战(机动炮塔防御战)

相信很多人对于瑞典这款研发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S型主战坦克,第一印象就是“没脖子”,而这种无炮塔设计也让S型坦克经常会出现在一些“奇葩武器”排行榜中炮塔防御战。但正所谓“存在即合理”,S型之所以如此设计必有其道理。

炮塔防御战(机动炮塔防御战)

炮塔防御战(机动炮塔防御战)

S型研发时的国际大背景正处于冷战,因此包括瑞典在内的西欧国家都对苏联防范有加!为了应对苏联可能对西欧进行装甲式平推,瑞典也着重发展自己的装甲部队;彼时,英国产的百夫长坦克是其主要有生力量。

炮塔防御战(机动炮塔防御战)

但这款自重高达50多吨的主战坦克在瑞典多密林、沼泽、河流的环境下很难发挥出高效的机动能力,所以瑞典决定因地制宜研发一款适合自己的主战坦克,S型随即被提上了日程。

首先,降低自重势在必行,所以无炮塔设计的S型坦克的战斗全重还不到四十吨;这一重量不仅能保证其有效的在湿润地区进行机动,而且也符合瑞典大部分桥梁的最大可承受重量。

另外,无炮塔结构除了能尽可能地避开密林枝杈的干扰外,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坦克的被弹面。不过与此同时,S型坦克的瞄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低效:通过液力悬挂装置让车前体仰起,而且必须在停车状态下进行、环绕射击不像常规坦克可旋转炮塔实现,必须转动车体完成。

坦白而言,S型坦克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对假想敌苏联进行防御对抗,其中一项作战理念就是当敌人袭来时,S型可利用低矮的车身部署在工事后面防御(那为何不直接做成炮呢);这也使很多人对S型的作战定位产生了质疑。

不过,S型坦克的总产量并不算很大:截至1997年退役前(部分用于军事训练),该型坦克总共生产了不到三百辆。

我是军武最前哨!

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带来精彩内容!

二战期间德军的三号突击炮吊打苏联坦克了吗?

三号突击炮是德国在二战中生产的最多的坦克歼击车。到二战结束时三号突击炮总共生产了快10000辆。德国大量生产突击炮的原因无它,就是因为突击炮没有炮塔,简单好造,而且造价便宜,制造时间比坦克短。三号突击炮是德国利用三号坦克的底盘加以改造生产的。最开始三号突击炮是打算用来弥补步兵火力不足,支援步兵进攻的自行移动火炮。经过实战使用和不断的改良,三号突击炮被改造成了坦克歼击车。

让三号突击炮大放异彩的是在德国进攻苏联的战争中,面对装甲非常厚的KV系列坦克,德军四号坦克所装备的坦克炮无法击穿,德军急需一种可以击穿苏联坦克的坦克歼击车,于是三号突击炮被换装了更加先进的反坦克炮。原来75毫米24倍口径的火炮被换成了75毫米43倍口径的反坦克炮。三号突击炮G型换装了75毫米48倍口径的反坦克炮。还有一个型号丧心病狂的装备了28倍口径的105毫米榴弹炮。三号突击炮车身很矮,低矮的外形隐蔽性非常的高,敌人很难发现,很多时候三号突击炮已经发现了敌人,但是敌人还没有发现三号突击炮,装甲作战哪一方先发现敌人会占据很大优势。多数情况下三号突击炮在敌人的视距范围外就击毁了敌人,有的敌人到死都不知道三号突击炮在什么位置。

三号突击炮的反坦克炮在射程范围内能够轻易击穿二战苏联装备的大多数坦克。三号突击炮在整个二战中击毁了超过20000多辆盟军坦克,三号突击炮算得上是二战中,甚至是截至到目前为止击毁坦克数量最多的武器,没有之一。

关于二战时的坦克歼击车,为何苏德都采用都没有旋转炮塔的设计?

炮塔防御战(机动炮塔防御战)

▲SU85坦克歼击车(图片来源:网络)

炮塔防御战(机动炮塔防御战)

在二战时,苏德坦克歼击车绝大部分的坦克歼击车如SU85、SU100以及犀牛、猎豹等,都没有采用类似坦克一样的旋转炮塔设计,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有2个:

炮塔防御战(机动炮塔防御战)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图片来源:网络)

其一是出于成本上的考虑,众所周知,一般意义上的主战坦克都装备有可以360度旋转的炮塔,以方便扩大自己的方向射界,便于战场上的灵活作战。但是旋转炮塔需要相应的伺服机构,电动旋转炮塔等非人力的炮塔还需要有相应的动力装置,因此这样一来生产成本就会提高,且生产的工时也会增加,这对于即需要有坦克以及坦克歼击车的战时的苏德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只有二者选其一;其次是作战需求及定位上的不同,与坦克需要经常性的伴随步兵或者单独在战场第一线冲锋陷阵不同,坦克歼击车的主要作战任务是在相对固定的射击方向伏击敌方的坦克或进行相应的支援作战,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说,它也不需要有能够具备360度旋转能力的炮塔。

▲俄罗斯的SU100坦克歼击车(图片来源:网络)

因此,综上所述,在二战那个年代,苏德从自身的实际战场需要出发,生产出不具备360度旋转炮塔的坦克歼击车也就不让人觉得奇怪了,相比之下,这种设计反而在当时来说,是比较有利的一种设计,毕竟只有符合战场需求的武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武器。

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