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载火炮总体而言趋于小口径化发展,战列舰时代的大炮巨舰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火炮兰武器。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舰炮口径大致集中在76-155mm之间,同时伴随而来的是,随着舰载近防系统的逐步完善,传统的中小口径舰载防空炮也推出了历史舞台,仅剩下30mm多管近防炮得以保留。
火炮诞生之初,最早应用于陆战,迄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陆战火炮最大的特点是注重机动性,因而在发展历程中,除了一战时期诞生过几款巨炮之外,其余的火炮口径大都属于中小口径范畴。但是海军舰炮却曾在一段时间内大口径甚至是超大口径是发展主流,尤其是体现在战列舰称霸海战时代。
举几个例子,二战末期日本准备研制的\"纪伊\"级超级战列舰计划安装510mm口径的巨型舰炮;同时期美国曾研制过一种9万吨级的航空战列舰也曾计划安装457mm的舰炮;舰炮口径大型化的著名代表当属日本大和级战列舰上的460mm巨炮和美国依阿华级的406mm巨炮。
从大炮巨舰发展的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海战还是以舰炮进行炮战为主,因而大口径的舰炮伴随现代装甲战舰的出现而掀起一股发展潮流。作为战舰的主要武器,其第一作战任务在于击毁、击沉敌方的大型战舰,小口径火炮因威力较小很难实现这一根本目的,这也是大口径舰炮在那个时代得到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战结束后,导弹技术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是1967年10月21日,埃及使用苏制“蚊子”级导弹快艇搭载的SS-N-2“冥河”反舰导弹击沉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开创了现代反舰导弹首次实战案例。此实战案例将反舰导弹提升到一个主战武器层面,传统的火炮型舰船相继退出历史的舞台,海战正式进入到导弹时代。
得益于导弹技术的全方位发展,舰载火炮的功能被一步步逐步替代,最终只剩下一个对陆攻击领域。因为舰载导弹系统最早得到发展的是反舰导弹和舰空导弹两大体系。导弹技术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的火炮,导弹的打击距离更远、打击精度更高同时打击效率也更高效,这是这些无与伦比的优点,使得舰载火炮的功能只剩下一个对陆打击这一项。
而且,随着舰载航空技术的逐步完善和联合作战理念的深入人心,传统依赖舰炮由海向陆支援压制的作战效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态势,尤其是航母和两栖攻击舰的出现,使得更多的由海到陆攻击任务被舰载航空兵所取代,舰载攻击机、舰载武装直升机的攻击范围更大,攻击效能更突出,打击方式更加灵活。
但现代战舰还是保留了舰炮,主要是保留了主炮,作为应对海上小型目标以及有限的对陆支援打击而存在。部分类似俄制现代级、地平线级等装备有两门舰炮,要么是前后各一座,要么是前部并联安装两座。
现在讲到重点了,为什么舰炮的口径中小型化?核心的原因在于,现代舰炮更侧重于多用途性能,通俗点讲就是将传统火炮战舰上的对海打击大口径火炮、对空防御作战的小口径防空炮的功能进行了结合,使得现代火炮同时具备对空、对海以及对陆打击三种功能。
我们都知道,火炮的口径越大,其射速就越低。以战列舰时代的日本大和号战列舰使用的九四式460mm三联装舰炮为例,该炮的战斗全重达到2700吨左右,射速只有1.8发/分钟,炮塔旋转一周需要3分钟,单管火炮的寿命约200-250发之间。在以现代级装备的AK-130型130mm舰炮做一对比,AK-130的战斗全重只有35吨,最大射程29.5公里,最大射速为35-45发/分钟。口径缩小了3.5倍,射速却提高了将近20倍。
再来看看我国护卫舰主配的国产76mm舰炮,该型舰炮相较AK-130口径缩小了将近一半,但其最大射速达到了135发/分钟,相较AK-130提升了3倍还多。基于上述可以充分的说明,火炮口径缩小后火炮的射速得到显著提升,火炮射速提高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提升火炮的对空拦截能力,这恰恰是传统主舰炮和防空炮最本质的区别所在。
目前国际上舰炮发展主要有两个潮流,第一个就是强化发展使用中小口径的舰炮,突出对空防空反导能力,典型的代表欧洲使用的奥托76mm舰炮、国产76mm舰炮以及部分100mm紧凑型舰炮。另一种潮流就是近些年部分国家开始探索使用大口径舰炮,即将155mm舰炮上舰,比如德国试验将PZH-2000型155自行火炮安装到F-124护卫舰上,美国在其DDG-1000上使用155mm新型舰炮等。
总体上来看,舰炮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多用途态势,主要口径大致有76mm、100mm、130mm和155mm四大类,并没有证据显示会发展更大口径的火炮。舰炮口径中小型化主要的推手就是现代海战武器的升级式发展,导弹是主流装备,火炮沦为辅助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