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你这不是鱼化石啊……你这个我甚至怀疑它是不是化石,也许只是某种矿质沉积……通常,鱼化石是这样的,这个是狼鳍鱼,很小的化石鱼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至少你应该看到骨架结构或者一些细节鱼化石是怎样形成的。这鱼很普通,我再来给你介绍一下我朋友邢立达描述的一个比较好的样本——綦江北渡鱼。
这玩意正好和綦江的一道江湖菜同名,产地相同,而且个头也真够下一锅……只是地质时间和现在略有错位哈,中间差了1.5亿年……是来自侏罗纪的鱼,所以,这家伙被刨出来的时候已经成了化石……不过它的个头真的不小,有六七十厘米,如果活着的时候做菜,足够几个人吃上一顿了,不过现在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它的味道了,因为它的族群——鳞齿鱼已经全部灭绝了鱼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鳞齿鱼是鱼类进化历史上的一个过渡族群,它们属于介于有真正骨头的硬骨鱼和只有软骨的鱼类之间的全骨鱼类,生活在从三叠纪晚期到白垩纪晚期的古老时代,几乎与恐龙时代同步,是恐龙时期的重要鱼类,在全世界均有发现。在我国,也有部分鳞齿鱼类化石发现,但大多数是一些零散的鳞片,保存较破碎,而像綦江北渡鱼这样保存较完好的化石并不多见。这条北渡鱼属于成年鱼,鱼鳍形状呈扇形,头占全长的20%,也就是说它有一个相对比较大的脑袋。和多数鳞齿鱼一样,綦江北渡鱼拥有锋利的牙齿,而且全身覆盖着闪亮且有很厚珐琅质的鳞,像盔甲一样保护着自己,这些珐琅质硬度与人的牙齿相当,所以如果做菜,扒皮去鳞的时候可能会比较费力。
綦江北渡鱼虽然全副武装,但是它们可能不是凶悍的掠食者,而是以生活在水底的厚壳无脊椎动物为食,比如螺蛳什么的。相反,它们可能要面对一些强大的天敌,比如河里的鳄鱼呀,还有岸上的恐龙啊什么的。
这条北渡鱼可能就出状况了。他们在分析化石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化石身体大部分保持完好,唯有头部损失比较严重,似乎曾经遭受过什么破坏,或者是干脆被什么东西吃掉了一部分?科学家推测,这条鱼因为某个原因已经死亡,也许飘上了水面,也许被冲上了河岸,甚至还可能在空气中暴露了一段时间,然后食腐性动物赶来吃掉了其中一部分。之后,它被掩埋起来,后来在地址演变中,它的本身物质被矿物质一点点取代,最终石化才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鱼化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说这首诗的内容是一条鱼或是一个女子所说的,而诗的主体部分也确实是一种独白式的喃喃自语。这种界定,看似给出了明确的叙述者,实际上却是增加了朦胧性。首先,一条鱼是不会说话的,用“说”显然是一种拟人的手法,这就会引起读者对于叙述者身份的再次猜测。其次,女子所说的话也一定是委婉曲折的,给读者留下了一个联想的空间。其实这样的界定同时也是诗人对叙述者身份的质疑,有一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其中。诗的简短精炼也增加了这种朦胧感,其主体部分用短短的四句就描述了一次爱情的完整过程,从爱情的发生,到爱情的发展过程,直至爱情的最终结果。 一、爱情的发生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爱情的发生。“我要有你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 法国保尔·艾吕亚有两行诗:“她有我的手掌的形状,她有我的眸子的颜色。”卞之琳改变了叙述者的角度,让恋爱中的女子自己说出来,更体现她对爱情的主动追求。鱼和水的传统意象的运用也使得卞之琳的诗句更具中国传统的古典美,也增添了诗句的灵动性。这两句写出了鱼和水之间那种没有间隔的亲密感情。鱼在水中游,水在鱼周遭,鱼的形状就是水拥抱鱼时其怀抱的形状,而水的线条就是鱼的线条,这是何等亲密无间的感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水之情”也被用来代指男女之间的爱情。在这儿,诗人显然有言外之意。“怀抱”除了可以指具体的人的胸前这部分空间之外,还可以引申为指人的胸襟和抱负,指人的远大理想。例如,李白诗《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远客投名贤,真堪写怀抱。”那么“我要有你怀抱的形状”就是说“我”要成为你理想的样子,成为你理想的伴侣。第二句则用了暗喻,是把一个比喻进行了压缩。意为“我”就像鱼在水中一样,鱼的线条溶化于水的线条,而我就不仅仅是我,还是你理想中的样子。在古希腊的神话中,人原本是阴阳合体的,宙斯把人一分为二,变成男人和女人,于是人就开始了对自己另一半的寻找。所以,人对另一半的寻找也就是对自我的寻找。每个人对于爱人的想象,同样也是个人思想、性格的体现,是对自身的想象。在爱情中,恋爱的对象不再是一个“他者”,而是自己意识中反复想象过的形象。正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时会脱口而出:“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原是他早已在心中把理想的对象想过千遍万遍了,才会觉得面熟。这两句都用“我”作主语,表现出的是女子对于美好爱情的热情向往,渴望与另一半融为一体。递一句中的“要”字,则有一点爱情中女子蛮横撒娇的意味,但更多的是对于这段爱情坚定的信念和美好的愿望。她对于另一半的依恋就像鱼对水的依恋一样,令她深深陶醉而不能自拔。 二、爱情的过程 第三句“你真象镜子一样爱我呢。”写的是爱情的发展过程。本句出现了全诗唯一一个语气词“呢”,但句尾却没有用问号或是感叹号来增强感情。因为诗人在这里表达的不是一种疑问或者是感叹的情绪,而是诗中女子对这段爱情的深深陶醉之情,是中国传统女子那种含蓄而内敛的感情的表达。正是这样的有节制的情感表达使得这位女子和整首诗都充满了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宁静而温柔的美感。 另外,本句中出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象——镜子,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却又十分朦胧和暧昧的意象。镜子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经常出现,闺中女子揽镜自照,要么是希望给心上人看到的是自己最美的样子,要么就感叹岁月流逝,青春不再。总之,女子照镜通常都是为了男子而照,所谓“女为悦己者容”便是如此。但镜子有一个更为突出的特点,镜中照出的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像,“象忧亦忧,象喜亦喜”。你象镜子一样爱我,就是说我们二人心心相印,你我的爱情就如人与像的关系,我的喜怒哀乐在你那里都有相应的回应。这是一种几乎达到重合的完美之恋,前面两句是鱼和水的亲密无间,这句又是人和像的物我不分,真实和虚幻相互交织,爱情中那种朦胧中透着淡淡满足的感觉便跃然纸上。恋爱中的人眼中心中满满的都是对方,互相爱怜、互相珍惜,这显然是前两句诗的推进,爱情已经到了水乳交融、你我不分的境界了。 三、爱情的结果 诗的最后一句“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道出了这段爱情的结果。这一句在语感上像是把两句压缩成了一句,原本诗人完全可以这么写:“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笔者认为这是诗人有意为之,为的是创造一种连贯的语流,却又在内容上表明是你我都远了才最终有了鱼化石,这就形成一种反转对比。而“乃”字的使用更是精彩,它读来的感觉就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得到爱情最终的结果,强调结果的来之不易。那么“远了”又是指的什么意思呢?爱情是会使人发生变化的,在你我爱情不断升华的过程中,你我都不再是原来的你我了,离我们原本的那个自我远了。诗人自己曾说道:“鱼成化石的时候,鱼非原来的鱼,石也非原来的石了。这也是‘生生之谓易’。近一点说,往日之我已非今日之我,我们乃珍惜雪泥上的鸿爪,就是纪念。”而与此同时,你我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像鱼和水,如人与像一般交织融合。我们失去了自我,却收获了爱情。你我之间的爱情也就像鱼变成鱼化石一样,变得永恒了。 诗的结尾终于出现了全诗的核心意象——鱼化石。鱼化石这一意象与“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的典故暗合,用极具现代色彩的科学术语表达了传统的爱情誓言。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使这一意象释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张力。鱼化石定格了鱼死亡的一瞬间,是它的生命由流动转向静止的一瞬间,瞬间即成永恒。诗歌的内容也与这一过程相符合,前三句是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而最后一句则止于静态的鱼化石,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终于归于平静,化为永恒。这里似乎又暗含着死亡与永恒的思考,活生生的一条鱼只有死了才能变成鱼化石,而生命是否也只有逝去了才能得到永恒? 综上,全诗四句分为三个单元分别写了爱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主语由“我”到“你”再到“你我”,形成一种逻辑关系,显示了结构的精巧和严谨。现在我们反观诗前括号里的内容就会发现,是谁说的已经不再重要了,叙述的主角可以是鱼也可以是一个女子,还可以是任何人。因为这首诗是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诗,诗人言在此而意在彼。整首诗以爱情诗的姿态出现,但写的却绝不仅仅是爱情那么简单。诗人其实表达了一种相对的观念,即人生的得与失、变化与永恒的相对。我们失去了自我,却收获了爱情;我们逝去了生命,却化作了永恒。人生本就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得”的一面,也难免有“失”的一面,得失本就是相对的,坦然面对得失,才能坦然面对生活、面对生命,人才能变得通达。 能在如此短的诗篇中写出如此完美的爱情过程,又深入到人生思考的层面,语言平实却又生动,并且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我们不得不赞叹卞之琳对于语言的驾驭控制能力。总之,这是一首短小精悍,融合了中国古典美和现代色彩,又充满人生的智慧和哲思的经典之作。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而令人们有不同的注解,经久而不衰,历久而弥新,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