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基因行业从业者,也来谈谈市面上的天赋基因吧儿童天赋基因。个人觉得它的靠谱程度有待商榷。这并不是体现在基因检测技术上,而是体现在所谓的天赋,是否只受个别基因影响,并且社会如何定义所谓的音乐天赋、社交天赋等等。
天赋基因的理论逻辑其重要的逻辑是人的一切特点都与基因和环境共同相关儿童天赋基因,当了解了基因的特点,针对性的调整环境,能塑造出更好的人。而天赋基因检测的就是基因的特点,即从遗传上讲XX方面的特点。主要采用了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简答的说就是:一组受测者,同时记录其基因数据和个人特点(在天赋基因产品上是影响各种天赋,如音乐、社交、文学等的生理因素),但后将基因数据与个人特点做比较,得出XX基因与XX特点的关联性。
但是儿童天赋基因,我们要了解,这种关联性只是数据上的而已,大多数并没有临床上的循证证据。
天赋基因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各种天赋或者才能,都是人体各种生理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既然基因测的是遗传,此处咱们先剖开后天培养的作用)。而基因其实是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影响生理上某方面的特点,并且其有可能只是庞大生理系统中微小的一部分。在此举个运动天赋的例子:
关联性分析结果认为MMP3基因参与细胞外基质蛋白的分解和组织重建和伤口愈合,同时有研究表明,当MMP3为CC型时,其腱病变的可能性比平均水平高出2.5倍。从该点出发(再结合其他类似的检测),天赋基因可能会认为该小孩跑、跳、羽毛球天赋弱(这些运动更多使用到跟腱),甚至运动天赋弱。
以上的例子就很清楚的体现了天赋基因以偏概全的问题,运动是多系统共同协调完成的,并不只涉及到损伤的修复,此外运动过程当中还涉及到运动保护,不能仅从一些很片面的角度,去说明是否能做某种运动。
如何理解天赋基因从技术来说,基因检测是靠谱的,但不靠谱的部分就是其发生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所以,并不是基因检测技术的不准确,而是用片面的数据以偏概全的去解释了一个系统性问题。虽然它的营销点(因材施教)是好的,但我们也要辩证的去理解它。
普通人可以做天赋基因检测吗?
我认为普通人天赋基因检测没有意义1.虽然我们了解到了一些基因与孩子的智力、兴趣等有关,但以目前我们对基因的了解还远远不能解读每一个基因的功能。
2.智力、兴趣等除了于环境因素有关外,与环境因素,后天培养等都有关系,而我们的科学还不能解释环境、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孩子智力、天赋等的影响。
3.孩子的发展应该根据孩子自己的兴趣、想法等,不应该让一纸基因检测的结果来决定。
我是醉意流年267,欢迎与大家一起讨论遗传病与基因检测
如何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天赋?
“天赋”本来是不存在的东西,只是人们习惯于把某方面学习领悟快的人称之为“有天赋”,认为这人是生下来就带着聪明的头脑,主张“天赋”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很多家长在这错误的认识下,也就消极对待孩子的培养了,一切都靠孩子自己的“天赋”了。
我曾在一个问答中说过,如果要把聪明的孩子说成是“有天赋”,那么“天赋”也就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对我这个说法,有很多网友发评论批评我,他们认为天赋就是先天的,否则不叫天赋了,既然天赋是先天的,也就不存在后天可以培养了。看到这些评论,我真为其难受,为这些网友的孩子难受,父母如果相信“天赋”是先天带来的,也就不会去努力为孩子塑造一个聪明的大脑,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的呀!
我也多次在说明孩子早教问题时,提到美国儿科专家达娜·萨斯金德 (Dana Suskind)及其著作《父母的语言》,虽然我在孩子出生到初中毕业时,都没看到过这本书,但自从孩子进入高中后我有幸看到了这本书,对照一下这位美国儿科专家的观点,我反复对比了很多身边的人,他们的家庭和孩子的成长,我惊奇地发现以往我也认为是“天赋”的东西,其实都是父母后天给予孩子的!
我家孩子上高中时,班上高考去了清北华五人航等录取分数线前十的高校的同学,家长也基本上属于知识分子,后来我去北航看到大数据资料,2019级新生家长72%是本科以上学历,这些数据都和美国儿科专家的研究数据吻合。我深信“寒门难出贵子”,但“寒门”学子缺的不止于金钱物质条件,因为很多寒门子弟也一样是个学渣,除去物质条件之外,最核心的因素在于父母的知识层次,以及父母性格和育儿方式。
父母不能等待在孩子成长过程去发现孩子的天赋,只有父母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孩子才会有家长想看到的“天赋”,在0到3岁、在幼儿园、在小学二年级之前,这三个阶段父母如果做好了家庭教育,孩子就可以成为别人眼中的学霸。每一个成长阶段都离不开父母细心呵护,许多父母却在孩子最重要帮助的时候,不能做到给孩子正确的家庭教育。
有足够的时间陪护着孩子,有正确方法培养孩子的兴趣、专注能力、思考能力、计划能力、自学能力,孩子就能很幸运地拥有所谓的学习“天赋”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家长来说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多看几本名家的亲子教育图书,多思考如何跟孩子相处,这是家长必不可少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