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历时二十八年时间太仓扬帆网。七次中的六次发生在永乐年间,之后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下令停止这一“扩张”行为,但是这位皇帝在位时间不到一年,之后继位的明宣宗朱瞻基也延续了这一政策,直到宣德五年(1430年)下旨让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除了都是航海,郑和下西洋任何一处都不同于后来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太仓扬帆网!条件和规模不一样:
郑和每次下西洋的海船有几百艘,船员最多可达两万七千人太仓扬帆网;大航海时代出海船只不过几艘,人数几百人而已,仅仅规模上就以几百倍碾压。而且郑和下西洋是以国家财政支持的,后者仅仅是欧洲国家的王室私人财力支持,这也是不可与之媲美的。
目的不一样: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后世争论种种,但是有两条无法否定:一是探索为止地区,换取海外的奇珍异宝来博取快乐;二是向海外宣扬大明朝的天威。大航海时代那些探险家说好听是探索新大陆追求财富,说不好听其实就是烧杀抢虐的海盗。
航海所到之处不一样:
郑和下西洋仅限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所到最远地方是非洲的东海岸;而新航海时代又称地理大发现,麦哲伦直接环球旅行,证明地球是圆的,所到的范围远远超越了郑和。
航海之后所形成影响不一样:
十四世纪初,明王朝经过几十年的修养,农业经济已经恢复,手工业方和工商业也发展具有一定规模,郑和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产品带给经过的地区,是开化那些地区的人民,体现的是文明的传播。大航海时代之前的整个欧洲落后东方不止一点点,思想上被宗教禁锢,各个行业基本都处于基础阶段;而大航海时代开辟出的新航路,同时也开辟了三角贸易,各大洲落后的国家开始被西方殖民,这种入侵体现的只有野蛮和粗鲁。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是因为上述种种缘由限制了郑和,所以说实话郑和七次下西洋并没有给世界带来很大的影响。而阿拉伯人将罗盘带到了欧洲,伴随着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欧洲虽然晚我们几十年,但是却早我们一步开始影响这个世界。
郑和下西洋是怎么回事?西洋指的是哪些地方?
郑和是明代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的太监,本姓马,是云南昆州(昆阳)人。
郑和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九年间,率领大规模武装贸易舰队七次出使西洋。在这七次航行中,访问过亚非三十七国,到过六十多个地方。最南到达爪哇,最北到达波斯湾和红海沿岸的默伽,最西到达非洲东岸的木骨都束(索马里首都摩迦迪沙)和麻林地。他于1433年的最后一次航行,比哥伦布发现新航路早六十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海岸早六十六年。可见,郑和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先导者。
历史上,明末有海军吗?分别驻守在哪里?
不妄言,不传谣。
《明史》“志·卷六十七”记载着“边防 海防(江防 民壮 士兵 乡兵)”之事。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在新江口就设有“水兵”8000人,战船四百艘倭寇自元末之时就有。
倭寇主要横行在浙、闽一带,南从广东侵入,北从长江侵犯南京、淮、扬等地,所以防卫海外,以防卫长江为重。
洪武初年,在都城南面新江口设置水兵8000人,后来慢慢增加到了12000人,造船四百艘,与北岸浦子口陆军相互构成掎角之势。
成化四年,锦衣卫佥事冯瑶提议:“江兵”(《明史》原话,因是“水兵”改称)应依据地形设防,并在爪州、仪州、太平派将镇守。此建议被接纳执行。
隆庆初年,将新招募的“水兵”六千人遣散了四分之三,又命令各“水兵”都要驻扎在驻江上,不得居住在城市。
万历二十七年,操江都御史耿定力上奏:应在长江上游排列五座军营,长江下游排列五座军营。此建议被允许,但“水兵”驻扎位置不详。
此后直至崇祯年间,只留操江人选记载,没有关于驻扎地的记载。
“水兵”管辖范围广、任务多“水兵”管辖沿长江各郡,上从九江、庭擅、黄梅,下到苏、松、通、泰等州,中间包括安庆、池、和、太平等重地。巡查逮捕盗贼和贩卖私盐的人,防备倭寇,都是“水兵”的职责。
永乐时期,由功臣为“江兵”统帅永乐时期,特别命令功臣为帅视察长江防军操练,此后同时任用都御史。
成化十三年,命令选择武大臣一人担任操江都督,不兼管军营事务。
综上,明朝有“水兵”,相当于现在的海军,曾经驻扎在新江口、瓜州、仪州、太平等地。以上内容根据《明史》记载整理所得,若有不妥,可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