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你知道吗?

关于黄河水的介绍,惠州seo会在这篇文章说明,更多相关专家却说黄河水在变清的内容请关注惠州seo!

黄河水

一提到黄河,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泥沙滚滚、浑浊不堪的水质,“水少沙多”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对黄河的固有印象。

黄河中游水库泄洪

然而黄河沿线的居民却反映,近年来黄河水质正在逐渐变“清”,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更让人感到疑惑的是,从渔民的捕捞量来看,黄河中的鱼虾却在大幅减少,个头也越来越小,资源量和30年前已经无法相比。

问题来了,黄河水真的在变“清”吗?

在整个黄河流域,并不是所有的天然河段都可以用“一碗水半碗沙”来形容。

和中游、下游的水质相比,上游的黄河水确实很清,水体透明度高,溶解氧含量丰富。多年的水质监测结果显示,上游的黄河水体基本都达到了二类及以上水质的标准,是名副其实的清洁水体。

黄河水变混浊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这和西北地区的土壤结构有很大关系。黄河到了中游以后,大部分河道都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在黄河水的冲刷下会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这是水体变混浊的根源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群众所反映的“黄河水正在变清”也是事实。近年来的监测显示,黄河的泥沙含量确实在逐渐减少,这和水库大坝的修建以及流域内植被覆盖率的提高有关。

水坝的修建创造出了静水环境,使水体流动性能下降,在重力作用下,黄河的泥沙逐渐沉积在水库底部,最终导致水体的透明度逐渐升高。在小浪底和三门峡的库区内,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

小浪底水库

从水文站的监测数据来看,2017年时黄河干流只有5个水文站的含沙量有所升高,其余监测站的输沙量均在减少,输沙量比往年减少了42.1%~99.1%。黄河干流泥沙量减少,主要是因为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等绿化活动减轻了水土流失,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果。

黄河的污染治理也迈上了新台阶

“黄河水变清”包含着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泥沙含量减少、透明度升高,另外一种含义则是水体中的污染物在减少,总氮总磷、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污染指标有所降低。

对比2008年和2016年的黄河水资源公报,不难发现黄河的污染治理确实有了明显成效。在2008年,黄河流域的劣五类水体占到了全流域的36.8%,污染形势不容乐观。但到了2016年,劣五类水体的占比就下降到了22.5%,八年间减少了14个百分点。

2008年和2016年的黄河水质比较

更让人感到惊喜的是,黄河二类水体的增加幅度更加明显。2008年时,二类水体占黄河流域的17.8%,到了2016年,这一比例就飙升到了到54.8%,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现象。

最近几年,国家环境检测部门再次对黄河干流的137个水质断面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1~3类水质的断面占比达到了73%,而劣五类水体的占比进一步减少到了8.8%——这些数据都在表明,黄河的水质正在逐渐好转,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果。

目前,黄河干流的水质虽说已经达到了优良级别,但很多支流依然存在比较严重的污染现象,主要的污染指标是氨氮、总磷以及化学需氧量。

如今,黄河的生态治理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未来的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必将成为重中之重,母亲河的保护形势也将迎来最佳时机。

黄河水变“清”了,为什么鱼虾反而变少了?

事实上,“黄河水变清”和“鱼虾变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但都有各自的缘由。

据文献记载,在上世纪50~60年代,黄河流域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有很多渔民专门以捕捞野生的黄河鱼为生。从70年代开始,黄河的渔业资源开始走下坡路,渔民的收入也一年不如一年。

近年来的资源调查显示,黄河流域的捕捞量已经从原先的几十万吨减少到了4.6万吨的历史最低水平,减少幅度高达80%~85%,鱼类资源急需休养生息。

和渔业捕捞产量一同减少的,还有黄河流域的鱼类物种。

在80年代,黄河流域共有191种不同的鱼类,2008年专家们在新一轮的调查中用尽了各种手段,最终却只发现了82种,历史上有记录而在此次调查中未发现的鱼类占57%。这就意味着,一半以上的黄河鱼类已经难觅踪迹,其中就包括黄河雅罗鱼、花鳗鲡以及北方铜鱼等土著鱼类。

黄河中鱼虾减少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水电工程的修建阻断了黄河鱼类的洄游通道,导致自然繁殖无法顺利完成,这是渔业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2020年,黄河上游规划建设的38座水电站全部竣工,这对洄游性鱼类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式的打击。

其二,非法捕捞难辞其咎。从2018年开始,国家规定每年的4月1日~6月30日是黄河的禁渔期。但在此期间,黄河沿岸依然存在不少的违规捕捞行为,电鱼、毒鱼、炸鱼、“绝户网”作业等恶劣行为时有发生。

专家却说黄河水在变清

  • 83 views
    A+
发布日期:2021年07月01日 17:02:00  所属分类: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