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化青花的介绍,惠州seo会在这篇文章说明,更多相关青花料常见种类及特征的内容请关注惠州seo!
成化青花
青 花 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釉下蓝),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我国瓷器的干流种类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质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通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一般温度坚持1200左右,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上色力强、发色艳丽、烧成率高、呈色安稳的特色。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老练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开展到了高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彩色、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种类。
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唐青花瓷器
【“黑石号”沉船上发现的唐青花盘,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完整青花瓷,可能成为将中国青花史提前数百年的珍贵文物。】
青 花 料
从元代(公元1206年)至今811年中,千年瓷都景德镇在烧造各类青花瓷器中,所使用的青花料按其年代顺序分类,共有以下七种:苏麻离青、石子青、平等青、回青、浙料、珠明料、现代青料。
在青花瓷的断代鉴别时,研究其青花所用青料最为关键,不同青料的选择导致了青花发色的浓淡蓝紫之别。当然同种青料在不同烧造工艺和温度等条件下,发色也会有所区别,但同时期的制作工艺下,发色的主要区别源于青花料的不同。如果我们真正掌握和认识了上述七种青料的特征,那么对于我们今后鉴定瓷器方面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01苏麻离青料
苏麻青料又称苏泥勃青,它具有三个特点:
其一:在瓷器上施青料薄的地方一般会出现晕散现象;
其二:在施青料厚的地方且会出现‘铁锈斑’;
其三:在洪武早期出现了土青料(石子青)时,与它混合使用后会出青料蓝色偏灰偏暗,没有原来的深蓝色了。
元代青花云龙纹铺首盖罐,高安市博物馆藏
明洪武·青花花卉纹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苏麻离青料从元代开始使用,大部分精美的元代青花瓷器上(至正型元青花)都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
元代也有苏麻离青料与国产料(石子青料)混合使用的青花瓷器,其色为蓝中偏灰,也有铁锈斑,但铁锈斑小而稀疏。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官窑瓷器大量使用苏麻离青料。
民窑也有用进口料和国产料混合使用的,色泽要比元代显的偏蓝一些。以后的正统、景泰、天顺一般都把进口料和国产料混合使用。进口苏料一直使用到成化早期,就消耗殆尽。
值得说明的是,这种苏料由于来自西亚地区,路途遥远、价格昂贵,故从永宣两朝开始,在瓷器制造上大量的与石子青混合使用。再者,由于郑和七下西洋,带回了大批苏料,这些苏料一直使用到万历19年左右方才用尽。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鉴定依据 凡采用纯苏料的瓷器一般是元代至洪武的;永宣至成化的大部份采用混合青料,少数仍然使纯苏料;而成化至万历19年的,几乎都是采用混合青料。
02石子青料
石子青国产青料名。明代中期始用。据《江西大志·陶书》记载;石子青产瑞州诸处(今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明嘉靖时烧造御器,在回青中按比例配入石子青,呈色最佳。石子青多则色沉不亮。 该青料是明代洪武早期创烧的最早的青料,由于技术未能完全成熟,使之单独使用时色泽发灰并偏黑、偏暗,整体给人的感觉不鲜艳、不美观。
洪武使用石子青料,一类青花发色浅淡,色调稳定少有晕散,纹饰当中常有明显的小点无规则的散布在其中。洪武另一类青花色泽泛灰,釉面呈灰乳色,纹饰中有见少量较大斑块状的黑青色铁斑,呈凹凸不平状。
永乐、宣德的石子青料呈色青中偏蓝,淡雅。空白期石子青料色泽不一,大多数青中偏灰。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石子青料呈色多样,有青中偏蓝,偏灰,偏暗等多种呈色。
天启崇祯,石子青料大都颜色蓝中偏黑。
正因为它的这一特点,使之在明代早期的官窑制作中几乎没有单独使用石子青,只能参入到苏麻离青中,与它混合使用。
明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碗-台北故宫藏
到天顺、景泰时期,由于淡雅、靓丽的平等青的出现,使石子青料从此落入民间,作为民窑器物的主要青料。
明代 天顺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鉴定依据 到天顺、景泰时期,任何官窑都不再使用石子青料,而民间瓷器的烧造中,从明代洪武开始贯穿整个明代、清代各朝,直到民国早期,一直都在使用石子青料,它是我国民间瓷器烧造过程中使用年限最长的青料,这给我们以青料来鉴别瓷器年代提供了有力依据。
03平等青料
这种青料最早出现在明中期天顺、景泰两朝的江西乐平地区,流行于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特别是在成化弘治时期官窑民窑都在使用,呈色特点蓝中泛青灰,色泽淡雅,成色稳定。青花渲染有见“棉絮”状(图)。
该青料的成分中含铁量较少,使它的色泽柔和淡雅、几乎没有晕散现象,与苏麻离青料有着本质的区别。
明成化青花花卉纹碗
明弘治 青花荷塘游龙纹碗,高7cm,口径16cm,足径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正德 青花阿拉伯文笔架山,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鉴定依据 它的染色在瓷器中烧成后,呈色为蓝中略有泛灰,但清澈、明朗,含杂质较少。我们在鉴别瓷器的年代过程中,如果认定了或认准了瓷器上的青花料是平等青,那么可以肯定的说,这件瓷器无疑就是明中期这70年之内的产品。
04回 青 料
明代正德晚年,随着景德镇制瓷工业的发展,他们从西亚及新疆一带引进的进口青料,这种青料十分昂贵,可与当时的黄金比美,正因为它的价格昂贵,所以在很多瓷器上都是与石子青料混合使用,以此降低成本。
明崇祯青花昭君出塞纹莲子罐,英国牛津大学藏
当这种青料单独使用在瓷器上时,它会出现艳丽的蓝色,且蓝中泛紫;当参与少量的石子青料时,会出现色泽艳丽,略呈紫蓝色;当石子青料的比例大于回青料时,在瓷器上就会表现出呈色偏灰蓝的现象。回青料的使用年限从明代正德年间一直使用至明代晚期的崇祯一朝约130年左右。
在使用时,回青必须与适当比例的石子青相配才能取得理想的浓翠效果,上等回青亦称“佛头青”,发色蓝中透紫(A);回青在与石子青配合使用时,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则青花便呈色浓艳红紫,纹饰看上去显的模糊(B);若石子青用多了,呈色蓝中偏灰(C)。
嘉靖用回青料色泽艳丽,有蓝中泛紫或蓝中泛红的,也有用回青料比例过高的,可见色晕散纹饰模糊。
隆庆的回青料发色蓝而稳定,一小部分显的灰淡。
万历早期用的回青料呈色好,蓝中带紫(A),晚期由于配比回青料用得少颜色明显灰暗(B、C)。
天启用回青料的很少,一般都蓝中偏灰。
05浙 料
明代晚期,由于政局不稳,年年征战,使得国库空虚,景德镇御窑厂已无力继续使用昂贵的回青料。
祟祯七年,御窑厂从浙江的金华、绍兴一带找到了一种比回青料便宜5倍以上的青料(起名为浙料)。这种青料在国产青料中材质最好,它具有色重时浓艳、色轻时淡雅之特点。
从明代晚期崇祯年间至清代晚期的光绪年间,几乎所有官窑瓷器的生产均采用了浙料,使用年限最长(达270年左右)。
明崇祯浙料青花人物纹长颈瓶
清康熙 青花四妃十六子图罐 高34厘米、口径11.7厘米、足径16.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雍正 青花花果纹如意耳扁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青花莲花托八吉祥纹盉式壶,南京博物院藏
06珠 明 料
在瓷器上最早发现使用珠明料的年代应该是崇祯晚期,该青料主要产于云南,江西和福建也有出产,但质量远不如云南,因此使用于官窑器上的青料几乎都是来自于云南的珠明料,民间青料均采用福建和江西两省的青料。
珠明料的特点是:含锰量偏高,色彩稳定,颜色鲜艳,它的本色是灰中偏蓝,层次感较强。
它在与其它青料混合使用时会产生奇妙的效果:在与石子青混合到适当比例时,在瓷器上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层次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墨分五色的效果;当与适当比例的浙料混合时,会产生一种更为奇特,像蓝宝石一样的效果,我们通常把它叫做‘’翠毛蓝‘’。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北京故宫藏
另外,可能是由于战乱的原因,从明崇祯到清顺治这三十几年中,官窑的生产几乎处于停产状态,只有民窑有少量生产,所以世面上我们很难见到这一期间的官窑,自然更难到使用于这一时期官窑器上的珠明料了。
但到清康熙时,或许是康熙皇帝特别钟爱珠明料的原因,该料得以普遍使用,几乎贯穿于整个康熙朝的制瓷业,而到雍正朝时又较少使用,到乾隆15年(即1751年)后珠明料即退出制瓷业。
因此,珠明料的实际使用年限应该不足100年。
清康熙青花十二花神杯,佳士得2018年秋拍拍品
07现代青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民国早期,已经出现了人工制造的、价格低廉的现代青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化学青料。
这种青料在价格上比以上六种青料中最便宜的一种价格还低10倍以上,笔者也曾到景德镇了解过,现在一斤青料比我们食用的一斤茶油还便宜。正因为如此,从民国至今100年中,得以广泛使用。
民国青花海水龙纹盘,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
民国 江西瓷业公司青花制松鹰图印盒
民国 王步青花花鸟图瓶一对,成交价:RMB931,500元
它的特点是:稳定性不强,在瓷器上表现出漂浮感;再且不能象上述六种青料(均系矿物资料)一样,能在瓷胎上深入胎骨;还有年代越久,这种料会有明显的变旧、偏黄、偏灰的现象,它不会像矿物质青料那样永不退色……
现代仿明宣德青花梅瓶
以上就是通过七种青料的特征和使用年限,来初步鉴别我们瓷器的生产年代,在鉴别过程中,如果你对青花料的认识没有误差,则认定是对的,再结合官窑的款识,那么即可认定该官窑是没有问题的。
在深入了解和掌握了上述青料的特征后,对于我们今后在古陶瓷的鉴定过程中,会起到一定的帮助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