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华夏之祖的介绍,seo会在这篇文章说明,更多相关“炎黄”二人,为什么能被誉为“华夏之祖”?的内容请关注惠州seo!
华夏之祖
正所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古至今,从不乏行走在探索路上的史学家。不过,当一些谜团永久地尘封在岁月长河中时,人类又该如何面对那段未知的空白呢?那就是用传说来填充。传说,是中国历史无法回避的一部分,并不是封建迷信。作为存在于传说中的远古统治者,“炎黄”堪称华夏民族的灵魂。
那么,关于他们的传说又是怎样的呢?
从炎帝、黄帝等部落崛起的时期来看,当时的部落首领有许多,这两位部落首领并不是绝无仅有的,之所以后世将他们誉为华夏之祖,原因有三。
第一,炎黄所处的部落,位于中原地区,历史渊源极长。可以说,汉族人的血统中都有炎黄之血;
第二,炎黄部落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而其他部落都是以游牧的形式生存的;
第三,炎黄击败了当时大多数部落,实现了最原始的中原统一。
中原的资源条件,赋予了炎黄部落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两个部落的族人,通过农耕自给自足,无需像游牧部落一样与险恶的大自然作斗争。丰富的资源条件,自然会引来其他部落的觊觎。位于山东的蚩尤部落,是觊觎者中最强大的一支。为了争夺中原这片乐土,蚩尤发动西征,与炎黄部落爆发战争。
战争爆发后,位于华北地区的“九隅”,也就是炎帝的地盘首当其冲,遭到了蚩尤部落的侵略。相传,蚩尤族虽不擅长农耕,但是,因为这个民族以游猎为主,所以,掌握着当时最先进的兵器制造技术,且族人骁勇善战。所以,在战争爆发之初,局面完全呈一边倒的态势,炎帝的地盘被蚩尤逐步蚕食。
失去了家园的炎帝一族,不得不向西方的盟友黄帝求援。黄帝为什么会帮助炎帝打蚩尤呢?其实,道理非常简单:蚩尤的存在颇有“军国主义”的意味,如果,蚩尤族击败了炎帝,那么,接下来就会进攻黄帝族。黄帝意识到这一点后,立即决定驰援炎帝,避免“唇亡齿寒”。于是,双方爆发了“涿鹿之战”。
值得注意的是,“涿鹿”并非“逐鹿”,很多朋友都喜欢混淆这两个概念。“涿鹿”是一个地名,而“逐鹿”则代表着“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所以,“涿鹿之战”与“逐鹿之战”发生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时期。前文我们提到,觊觎中原领土的部落远不止蚩尤一家,当蚩尤发动侵略战争后,立即得到一些好战部落的响应。
最终,在蚩尤的集结下,总共有八十一个部落加入到蚩尤军中。显然,蚩尤占据绝对的人数优势。面对汹汹而来的入侵者,炎黄又是如何应对的呢?那就是借助“天时地利”,炎黄军靠着地处上游的优势,以水攻之策消灭了大量蚩尤部战力。此消彼长之下,炎黄部才有与蚩尤部一战之力。
饶是如此,炎黄军仍不是蚩尤军的对手,“涿鹿之战”先后打了九次,每次均以炎黄落败告终。雨季过后,战况终于迎来转机,炎黄组织军队发动反攻。然而,在反攻开始时,战场上狂风大作,黄沙漫天,双方军队都陷入迷乱之中。值此之际,黄帝以“指南车”指引进攻方向,终于打赢了这场战争。
并且,他们还抓住了敌酋蚩尤,并将其斩首示众。
至于这场战争究竟有没有发生过,笔者也不敢妄下定论。有人说,这场战争发生于四千六百年前,其实,这只是一种猜测罢了,毕竟,涿鹿之战自始至终都只是传说而已。
其实,不光“涿鹿之战”只是一个传说,“炎黄之战”也仅仅只是一个传说。打赢了战争,除了炎帝族失去的地盘被夺回外,炎黄还攻占了大片蚩尤部领土。胜利是美好的,可是,胜利果实的分配却是现实的。身为部落首领,炎黄二人都想得到更多的土地,壮大部落。
然而,毕竟是黄帝打赢了这场战争,所以,他分得的土地比炎帝更多。对于这个分配结果,炎帝十分不满,他觉得炎帝族至少要分到一半土地,毕竟,在这场战争中自己亦出力不少。分配不均,该如何解决呢?打仗。炎帝悍然发动战争,想要与黄帝分出高下,取得更多地盘。
于是,就有了“阪泉之战”。据主观猜测,这场战争的规模应该不逊于“涿鹿之战”,但由于这是一场中原部落联盟的内部战争,所以史料并未对此过多记叙。结果是炎帝打了败仗,炎黄之间的地位也发生了陡然扭转,原本是两个身份对等的部落首领,如今炎帝部却成了黄帝部的附庸。
这场内战的起因虽然不光彩,但它却意义重大。“阪泉之战”,促进了中原民族的融合,因战争而融合的炎黄部落正是华夏民族的雏形。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神农炎帝”。
从炎黄的故事中,炎帝的存在比较尴尬。先是遭到侵略,然后求援盟友,战争胜利后又与黄帝同室操戈。这样的部落领袖,为什么有资格与黄帝并称炎黄呢?
这就得聊聊炎帝为中华文明做出的其他贡献了。
虽说,炎帝在战争中的表现不太出色,但是,他却是中国农业与医学的始祖,炎帝的另一个身份就是“神农氏”。炎帝是如何成为部落领袖的呢?据说,在他年轻的时候外出游历,见到鸟儿喜欢将种子衔在嘴里,于是便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人们可不可以自己播种呢?
可以说,这个想法的意义,比牛顿的灵光一现还要重大。炎帝为人类开启了农业的大门,从这以后人类再也不需像野兽一样觅食了,而是可以通过耕种获得五谷杂粮。后来,在带领族人耕种时,炎帝觉得徒手耕种是一件麻烦事,于是,又发明了“耒耜”——最古老的农具。
既然,炎帝开创了农耕文明,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现实问题,所以,他的地位才能与黄帝持平。并且,在炎帝之前,人们若是生了病,毫无应对的办法。在那个卫生条件堪忧的年代,医疗水平几乎为零,一点小病都会要了人的命。
炎帝见到此情此景,感慨万千,便前往天地的花园中寻找一种叫“瑶草”的神物,据说,此物可使人百病不侵。只可惜,瑶草只有寥寥几颗,根本无法满足凡人的需求。天帝得知后,亲自赐给炎帝一把神鞭,赋予他鉴识草药的能力。从这以后,炎帝终于将医学知识带向人间。
还有一种说法流传度更广,也更贴近现实。当时并没有“天帝”和“瑶草”,炎帝所发现的草药,都是靠亲口尝试发现的。后来,炎帝因为吃下了一棵“断肠草”而不治身亡。这种说法显然比前一种更加伟大。当然,上述传说都是后人猜测和杜撰的,时至今日史学界仍没有关于炎帝的任何考古发现。
所以,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玄之又玄的传说故事呢?笔者觉得,虽然传说是后人的推测,但是,这些推测中应该蕴含一些真实的成分。
首先,是“涿鹿之战”,这场战争的参战三方未必是炎帝、黄帝、蚩尤,也许是另一群部落领袖。战争也未必是由三方发起的,也有可能是一场大规模混战,就像是后世的割据战争一样。不过,从历史发展来看,这场大规模混战最终被某个部落统一了。
这场统一战争,后人根本无从溯源,所以不得不杜撰出“涿鹿之战”的传说来。
至于“阪泉之战”的出现,多半也是这个原因。在某个部落击败了其他部落后,各部落合二为一,成为一个庞然大物。究竟该由谁来领导这个大部落呢?想来当时肯定有不少有资格成为酋长的部落首领争夺此位,彼此之间势必会爆发冲突甚至战争。
其次,就是炎帝发明农业、医药的传说。说起来,一个人能在某个领域或多个领域有突破性发明,这个笔者是相信的,爱因斯坦、特斯拉等天才的出现就是佐证。不过,若说某个人能够开创一个影响全人类的领域,尤其是农业、医药这种对人类发展影响重大的领域,笔者是不相信的。
农业、医学的出现,应该是群众的集体智慧结晶。我们无从得知,第一个将种子埋在土地里的是何许人也,也不知道谁是第一个用草药治病的人,为了纪念这些先驱者,所以,后人才会将功劳全都算在炎帝头上。
当然,史学界也有这样的惯例,那就是将某个时期的壮举通通算在统治者头上,例如:统一度量衡的其实是秦相李斯的功劳,却被算在了嬴政头上。或许农业、医学是炎帝部落群策群力产生的,后来,都被算在了部落领袖头上而已。
总之,不论如何,灿烂的华夏文明得益于远古先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炎帝并不是一个难解的谜团,而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相比之下,他是否真实存在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