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落雨喽上海话童谣,
打烊喽,(上海话称停止营业为“打烊”)
小八腊子开会喽!(“小八腊子”指平民,“八”是上海话特有的入声字,读作ba-e,口型转入发a音时,不要发出来,立即以短促的去声e收尾)
二
哆来咪,就是你。
哆来拉,就是他。
哆来米西拉,就是你和他。
三
喂喂,侬姓啥?我姓黄。(上海话“黄”和“王”同音,都读“王”)
啥格黄?草头黄。(上海话无翘舌音,“啥”读作“洒”)
啥格草?青草。
啥格青?碧碧青。
啥格碧?毛笔。(“碧”和“笔”同音,是上海话特有的入声字,读作bi-e,口型转入发i音时,不要发出来,立即以短促的去声e收尾)
啥格毛?三毛。
啥格三?高山。(上海话无翘舌音,“山”与“三”同音,读作sai)
啥格高?年糕。
啥格年?新年。
大家拜个年!(上海话读“大家”为“大嘎”)
四
小弟弟小妹妹跑开点,
敲碎玻璃是老价钿。(上海话读“敲”为“拷”,“价钿”即价钱,读作“嘎地”)
嗨嗨嗨,哈哈哈,
敲碎玻璃是老价钿!
五
摇啊摇,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上海话读“外”,无法用拼音标注,北方人读作a算是比较接近了)
外婆叫我好宝宝,
一只馒头三块肉。
六
笃笃笃,卖糖粥,
三斤蒲桃四斤壳。(“蒲桃”即核桃,上海话读音接近平声“步道”)
吃侬格肉,(“吃”是上海话特有的入声字,读作qie,但e应以短促的去声收尾)
还侬格壳。(“笃、粥、壳、肉”是上海话特有的入声字,分别读作duo-e,zuo-e,kuo-e,nio-e,口型转入发o音时,不要发出来,立即以短促的去声e收尾)
张家老伯伯,
问侬讨只小花狗,(上海话读“问”为“门”)
汪汪!(上海话无后鼻音,且“汪”是上海话特有的入声字,读作wan-e,口型转入发n音时,不要发出来,立即以短促的去声e收尾)
以上这些老上海童谣,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几乎流行了三十年。那时候孩子们玩游戏,女孩在弄堂里一边唱着童谣,一边跳橡皮筋舞,花样百出;男孩则穿着木拖鞋,排成一行,木拖鞋发出踢踏舞般的节奏声,一边唱着童谣,一边弯着腰双手和着节拍拍打自己的屁股,在弄堂里穿梭行走,童趣盎然也。
200+急求户语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shaoer/230.wma
这个是小孩子唱的。
其实这首歌人教版的小学音乐里有,有认识老师的话可以借磁带来听的,三年级上册,童声合唱。
终于找到了。。。/topics/63833/电驴的。。这里包包里有。。可以哄小孩睡觉- -/topics/179392/另外呢,这个地址里有原声。是上海版的。
请问一下上海话有什么特点?
上海话的特点是吴侬软语。有些人错误的认为代表大上海文化底蕴的浦西上海话带有江淮腔,其实不然。韩起澜在她的苏北人在上海一书中这样认为,苏北人在上海虽然多,但是苏北人在旧上海属于底层阶级,苏北话在旧上海属于边缘语种,江南人都不愿意学说苏北话,所以今天的吴语上海话不带江淮腔。
上海话发音很注重技巧,舌头跳动频繁而灵巧,口型运用集中在唇部和下巴,小范围高频率的变动...因而上海话语音变化丰富,比如数字“222”,上海话的发音为“俩八念尼”,3个“2”的发音居然各不相同,可见上海人天生伶牙利齿了吧~
PS:部分上海话发音可以和日本语混淆。。。如“斯米吗塞”,日语意思为“不客气”,上海话意思是某地“四面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