匮怎么读(匮怎么读拼音)

  原标题:朱永新:儿童阅,别忽视“怎么读”!

  匮怎么读(匮怎么读拼音)

  匮怎么读(匮怎么读拼音)

  朱永新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总有一些伴随着我们前行的书籍,这些书,就像一轮太阳或者夜晚的明月,让我们不再胆怯、不再孤单,坚定地行走着、跋涉着。”很喜欢朱永新书中的这句话,看到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从2003年起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到现在参政议政17年间,朱永新围绕“全民阅读”话题,提出了近40个提案。回顾走过的路,有过苦涩,有过甘甜,也曾碰壁,也曾疑惑,唯一不变的是那份初心以及心底对教育的热忱。“我这一生都没有离开教育,也没有离开阅读。我从阅读中得到了很多,也期待把我的体验和感受带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通过阅读获得成长。”这是朱永新朴素的心愿,也构建了他强大的人格魅力。

  阅读需要长久的坚持,推广同样需要旷日持久的努力。朱永新始终在以自己的方式和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承诺,他要用阅读将儿童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盈,也要用阅读去塑造儿童美好的人格,更要用阅读去创造一个民族光明的未来。

  儿童阅读,别忽视“怎么读”

  《教育家》:您研究并推动阅读和教育发展近30年,在这30年中,儿童阅读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许多变化。在您看来,新时代儿童在阅读路上碰到了哪些新问题?

  朱永新:

  过去,儿童阅读没有被频频提起,很多人也没有意识到阅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甚至把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看成是冲突的、矛盾的、对立的。近些年来,大家才开始关注阅读的价值和意义。

  我国每年出版童书4万余种,面对数量庞大的童书,家长十分困惑,不知道怎么给孩子选书,应该选什么样的书。我们常常关注读什么书,却容易忽视该怎么读。正是因为成人对于“怎么读”会导致怎样的结果没有足够的研究,也就容易陷入用成人意志代替、压抑儿童意志的误区。只有深切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解放儿童,从而迅速有力地真正推动儿童阅读往广度拓展,往深度发展。

  很多父母不知道亲子共读本身的意义和方法,多是把一本书丢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读;在培养孩子兴趣,提高孩子阅读能力方面的关注度也不够。孩子是由父母牵手进入阅读世界的,无论是自觉的引导,还是无意的带入,父母在孩子阅读方面的作用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爱读书孩子的背后往往有爱读书的父母。儿童是通过榜样来学习的。父母对孩子说一百遍“给我读书”,不如自己捧起书本读给孩子听,更不如与孩子一起读书。

  父母读书时专注的神态,父母之间讨论书中的人物与故事,亲子之间交流共读的心得,这些做法比简单地把书丢给孩子去读,或者直接把书“喂给孩子”,更能够把孩子带进阅读的世界。

  具体到当下的儿童阅读,我们如何能够遴选出真正代表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孩子在童年时期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信任、产生信赖、产生信仰,也是儿童阅读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特别用心地去思索。

  《教育家》:从语文教学改革来看,整本书阅读受到推崇,学校也积极展开实践。在开展过程中,有些儿童可能一天就能读一本书,有些儿童可能一本书要读十遍。如何平衡泛读和精读?

  朱永新:

  泛读和精读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儿童可以结合阅读需要和阅读兴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种。泛读建立在较快阅读速度的基础上,比如一般故事性的书、流行性小说,或者儿童对某类书不是很感兴趣,但是作为收集资料要查找一些书籍,这时是可以泛读的。精读往往要精益求精去细读,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一般来说,经典是需要精读的,特别是配合整个学科学习的一些重要著作。精读以后,儿童能比较全面地掌握书的内容、结构、思想和观点。

  在不同的阅读阶段,儿童可以自主把握泛读和精读的不同比例,也可以先通过大量泛读对书籍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缩小阅读范围,学会选书,开始精读,进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深度。同时要记住,别让阅读变成一种功利行为。我们不强求儿童在阅读中,以阅读数量的多寡来判断阅读能力进步与否,重要的是孩子能否掌握泛读和精读的技巧。

  匮怎么读(匮怎么读拼音)

  不仅要营养午餐,还要“精神正餐”

  《教育家》:现在的家长普遍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但当阅读和学业发生冲突时,大部分家长会选择让孩子暂时放下阅读。对此,您怎么看?请给家长们一些建议。

  朱永新:

  其实阅读和学业两者之间是不矛盾的,家长没必要有所顾虑。很多父母只是人为地把两者对立起来。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理解教科书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这两套大纲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和补充的。阅读有助于课堂教学,有助于提升学习成绩。越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越是需要阅读。通过阅读能够找到他们学习的兴趣点、知识的薄弱点,让他们喜欢上学习。

  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只盯着分数,其实成长绝对不仅仅是成绩的增长。阅读会让教育变得更加美好,它能给孩子的成长打好精神的底色。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们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身阅读和学习的习惯,那么他会走得很远。学校教育不仅要给孩子最初的滋养,最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让孩子们学会自主飞翔。

  《教育家》:农村儿童阅读是不可忽视的,但是许多农村儿童的阅读场所简陋,而且缺乏专业的阅读指导。如何改变农村儿童阅读的现状,真正让农村儿童读好书、会读书?

  朱永新:

  去年我专门写了一个提案,就是关于加强农村儿童的阅读工作、加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我当时提出一个观点,农村的孩子不仅需要营养午餐,更需要“精神正餐”,应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精神校园的建设,真正让孩子的精神世界得到滋养。

  农村的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孩子,更需要阅读。因为从教育上来说,农村孩子和城市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最大的差别不是家里的经济、地位、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而是他们的阅读资源、阅读条件和阅读氛围。

  我曾经读过美国学者艾瑞克·唐纳德·赫希写的一本书,叫作《知识乏:缩小美国儿童令人震惊的教育差距》。这本书曾做过研究,在美国,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阅读上。而要提升农村孩子的教育质量,阅读是最好、最容易实施的一个策略。儿童的早期阅读十分关键。所以,为农村的弱势群体尽可能多地提供阅读资源、阅读条件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他们以后的学习水平以及工作之后的收入水平。

  农村学校可以将阅读作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之前在云南和一个小学校长讲过,一个老师教授的知识,可能有时候还不如一本图书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大,一本好书对改变孩子的命运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简单地说,农村孩子比城市孩子更需要阅读,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跟城市的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如何改变农村儿童阅读的现状,真正让他们读好书、会读书呢?

  首先,加强农村中小学的图书馆专业建设。根据不同学校的规模,设置专职、兼职的图书管理员岗位,积极推进相关培训,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师生的阅读指导。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图书管理员的整体素质都有待提升。学校的图书管理员一定要是学校里最懂图书的人,他才能担起这个职责。

  其次,鼓励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和民间团体捐赠优秀图书,支持农村学校的阅读工程建设,培训阅读推广人,开展阅读活动。图书馆的问题解决了,把农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点燃了,不比任何好老师的作用逊色。

  再次,推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标准化建设工程。建议邀请专家参考已有的成熟书目,作为中小学图书馆的基本书目,规范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图书配备,确保好书进入农村学校。

  最后,组织专项行动,检查、剔除劣质图书。明确中小学图书的质量要求,将不适合中小学教师及学生阅读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从学校图书馆剔除出来。

  匮怎么读(匮怎么读拼音)

  共读,让阅读不再冰冷

  《教育家》:2002年,新教育实验正式启动。您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中,十大行动之首就是营造书香校园。营造书香校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您看来,真正的书香校园应该是什么样的?

  朱永新:

  实际上,我在20年前曾写过一篇文章,谈过我理想中的书香校园是什么样子的。这几年,外部环境虽然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基本的精神还是一样的。以小学的书香校园建设为例,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整个校园中要有浓厚的阅读氛围、良好的阅读环境、丰富的阅读资源以及多彩的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校园的形成。

  学校,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师生一起阅读、实践、探索、求知的地方。没有阅读,就没有教育,当然也谈不上有学校。

  具体来看,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有以图书馆、班级图书室为中心的健全的阅读设施,让学校有浓郁的阅读氛围,成为真正的读书场所,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乐园。小学的书香校园环境建设很重要,因为小学生对环境更加敏感。我了解到,有的学校在校园里搭建了“神奇书屋”,把图书馆重新装修,打造成童话故事般的场景,让这里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还有一些学校把适合各个年龄段孩子读的最重要的书籍,摆放在班级图书室或者学校图书馆的展示架上,便于孩子阅读。

  第二,有合适的图书配备。读什么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十分关键。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优质的图书,才能形成较好的阅读趣味,从而学会鉴别书的优劣。这些年,我走访了许多小学,发现大部分的小学图书馆是不符合要求的,馆藏图书绝大多数也不适合小学生阅读。理想的书香校园应该有一个基本书目单,学校的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可以参照这个书目单选购图书,保证学生有一个最基本的阅读量和阅读品质。

  第三,有系列阅读课程。阅读课能有效保证阅读时间,是小学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路径。学校可以推出一些与阅读相关的主题课程,引导不同学科老师都能够重视阅读,通过阅读把学生带进自己的学科领域,同时还可以开展亲子共读,将学校和家庭结合起来,共同推进阅读。

  第四,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比如举办校园阅读节、图书漂流、图书之星评比、图书戏剧表演等,学校应该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指导学生读书。当然,根据不同学校的特色,书香校园的建设也会有所差别。

  《教育家》:新教育实验倡导“共读”理念,旨在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家校共读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未来,应该如何引导不同主体,营造良好的共读氛围?

  朱永新:

  2007年,我们提出了“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理念。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共读共写的过程,是一个共同生活的过程。阅读作为这种对话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共读便是教育过程中的较好选择。

  我们特别倡导共读,这里面包括家庭阅读中的亲子共读、校园里的师生共读、教师之间的专业共读等。让学生、老师和家长都卷入共读中来,每一段时间大家共读一本书,一起交流和讨论,共同阅读,相互分享。通过共读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密码,共同的价值,共同的信仰和追求。通过共同的阅读,老师、父母才能真正走近孩子的心灵,避免成为“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共读不仅仅是对一本书的共同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共读去建立起关系,包括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同学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因为共同的价值、共同的活动把他们联系起来,所以共读的意义和一个人单独读书是不一样的。在共读的实践中,我们强调父母与老师应该成为孩子的阅读榜样与伙伴。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怎么进步,我们都需要夜晚灯光下亲子共读的时光,需要教室里共同浸润于书籍的快乐,需要教育者在教研共同体的研读中不断领略教育的魅力。通过共读的方式,让每个人都能形成坚持阅读下去的动力,不断地分享、讨论和深入触摸经典带来的愉悦与思考。这种必要的共读,让人从与书本冰冷的疏离,到渐渐喜欢上阅读,从而养成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师生、亲子的重要生活方式。

  从引导方面考虑,我们要特别注意,亲子共读,就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共读。老师可以定期推荐亲子共读书籍,有些推荐给母亲与孩子一起读,有些推荐给父亲与孩子一起读。师生共读,就是教师与孩子一起共读。尤其是每学期全班同学共读的书籍,一般需要教师参与其中。师师共读,就是教师们围绕一个主题或者一本书开展的共读。

  阅读时间是因人而异的。例如亲子共读,可以利用睡前时间或者周末休息时间进行;师生共读可以利用专门的“阅读课”来共同阅读,讨论、交流某本书中的观点。

  共读是一种阅读形式上的有益补充,需要教师、家长发挥创造性,开展形式多样、既有趣味又充满挑战的阅读活动,助力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END —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8月刊第三期

  作者 | 王妍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